各公股銀行工會致委員陳情書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4/03/17
資料來源: 

強化經濟發展環境,始可強固金融根本 併購在於發揮綜效,切不可為合併而併 立足台灣服務人民,方可跨境亞洲世界

臺灣銀行工會理事長 華南金控工會理事長 土地銀行工會理事長 兆豐銀行工會理事長 臺灣企銀工會理事長 第一銀行工會理事長 合庫銀行工會理事長 中國輸出入銀行工會理事長 台銀人壽工會理事長

委員鈞啟:

財政部計畫將對國內公股銀行(包含純公股銀行和已民營化的泛公股銀行)進行整併,以新加坡星展銀行為目標,發展為亞洲區域銀行。猶記102年11月23下旬財政部官網上明確表達目前尚無任何金融機構合併之計劃,迄今短短2、3個月,財政部卻不斷在公眾場合及媒上揭櫫金融機構「公公併」旨意,此看似國家施政方向,卻是未經縝密規劃,無評估國內經濟發展現況,未考量人民需求,且未與各相關工會充分溝通就貿然提出,我等各公股銀行工會非常憂慮重蹈之前銀行併購的覆轍。茲將各項理由臚列如下:

一、 恐借「公公併」名義進行為私有化、財團化鋪路之嫌

政府計畫的「公公併」,看起來是公股銀行的合併,但實際上以主掌國家重要政策方針的國發會管中閔主委日前重申的政府私有化的口號可知以及江宜樺行政院長亦表示公公併後即進行釋股,顯見政府執政團隊係企圖將國營事業私有化,並以逐步釋股方式逐步將各國營事業的政府持有股份全數賣出,達到全數私有化(亦即台灣誤稱的「民營化」)的目的。因此,我們非常合理的推測並憂慮:政府將公股銀行合併,其實只是為了日後的釋股鋪路,讓體質良好公股銀行淪為私人財產,淪為財團化。

此外,公公併雖然可將銀行規模擴大,但對客戶非但沒有任何實質好處,甚至可能有害:以放款業務為例,單一客戶同時向甲、乙兩家公股銀行各貸1億元,又適逢甲、乙兩家銀行合併,合併後的銀行授信,礙於法令限制不可能因此將貸款額度合併提高,客戶就其他貸款額度,必定向其他銀行申請,此舉,不僅將公股銀行的業務平白奉送給民營銀行,間接圖利財團,同時當銀行業集中在財團手中時亦會增加台灣人民未來申請金融業務時遭財團剶削之虞。

二、 政府金融政策反覆且前後矛盾,非台灣之福

政府於1991年以公股銀行「寡佔市場」為由,要求「打破寡佔」,因而開放民間銀行成立,不過區區二十多年後,現在反倒以公股銀行世佔率太小而要求合併。實際上,以前三大銀行海外市場佔有率達到四分之一,規模已經相當大。政府金融政策昨是而今非,不但不利於金融市場穩定,更有害於必須仰賴銀行貸款營運的國內各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 銀行規模受限惡果植因政府求現不斷賣祖產

政府認為國內公股銀行規模不夠大,但實際上,政府求現釋股是規模無法擴張的主因。以兆豐銀行為例,連續兩年奪下國銀獲利冠軍,101年獲利為國內其他公股行庫2~6倍不等,挹注國庫甚多,國庫不足,公股銀行上繳盈餘,當然沒有多餘的資本往外擴張,要求銀行辦理增資,財政部原股東又不認股,造成銀行增資困難。政府盲目推動公股銀行合併,文化融合、人員敘薪敘階問題將導致齟齬,影響銀行表現。值此臺灣經濟連年衰退,亟需銀行協助企業復甦之際,政府開錯藥方,不僅可能使國庫收入減少,亦將危害企業,拖累經濟,是不合時宜之作法。

四、 公股銀行業務、客群、據點等重疊性高,貿然合併勢將大幅裁員,實有違國家推動「幸福企業」、「尊嚴勞動」政策,成為大反諷,並造成社會不安

本次政府倡議的公股銀行併購,各家銀行在全台灣各地多有超過一百家的分行,一旦任何兩家合併,必定面臨分行數太多、距離太近、及客源重疊的問題,導致必須將員工重新安置,而總行各部門人員業務也多為重疊,裁員為必然現象,理應經過妥善規劃及協商後才著手推動,否則必定危及員工權益,對銀行、政府形象以及國內金融與經濟局勢也都不利,可說是尚未啟動即可預見的「多輸」結局。這種人人自危、甚至可能大幅裁員的企業,難道是政府宣示的「幸福企業」?這種朝不保夕的工作,難道是政府要做到的「尊嚴勞動」?

五、 員工託付終身,政府提出只保三年的笑話,未與工會達成協商即宣布政策方針,實為藐視人民、工會

面對我等各公股銀行工會對政府「公公併」提出的異議,金管會曾主委銘宗日前提出「三年內保證不裁員」,這種保證聽在員工耳裡,其實更讓人不安:所有公股銀行員工原本預備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工作環境,居然因為政府政策的轉變,而只能保障三年!可以預見,這三年期間必定產生無數勞資爭議,三年屆滿,更將有無數員工無奈離職、流離失所。政府經營或極大程度上掌有經營權的公股銀行如果帶頭這麼做,豈不是再次鼓勵民間企業任意踐踏勞權、任意解僱勞工?

政府主導公股銀行合併,事前卻未經過與各相關工會協商,代表政府邀請各工會理事長見面時突然宣佈「公公併」議題的金管會曾主委銘宗甚至放話「不同意就不必談」。對這麼重大的議題,政府做為重要股東,亦即實質的僱主代表,卻並未拿出誠意,與工會進行協商,把各項問題逐次臚列、解決工會質疑、及共同找出解決之道,實在令人遺憾。若政府態度若此,實為藐視全體人民權益,工會為了保障全體會員權益,又豈能不起而提出異議?

六、 公股銀行可各自穩紮穩打,政府不應揠苗助長,公股銀行有其社會功能,不應朝令夕改,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其實國內前三大的公股銀行其實規模已經夠大,以此規模進軍海外已綽綽有餘,目前只欠台灣蓬勃經濟做後盾,而政府不要頻下指導棋而已。各家公股銀行都有悠久的歷史、健全的制度與優秀的員工,都有能力以穩健的態度逐漸往外發展,政府只要提供健全的制度與法令做後盾,各銀行可以逐漸繼續茁壯,過份急躁的主導合併,恐怕只會揠苗助長,摧毀了各公股銀行原有的制度與文化,讓大而不當的銀行難以動彈。

公股銀行有其重要的社會責任:不單單是純公股銀行每年的大幅營收貢獻國庫,所有公股銀行也穩定了台灣的產業、保障了數萬名員工就業、並設定了穩定且較具保障的勞動條件。但政府卻往往僅僅將公股銀行做為金庫,不久前才傳出要將部分公股銀行釋股給三大基金,以挽救政府的財政困境,風波未息,旋即又傳出要推動公股銀行合併,以建立「亞洲區域銀行」。政府政策如此多變、朝令夕改,並缺乏與工會的溝通,工會如何能支持?

七、 國家整體金融政策,不應僅由少數政府官員閉門造車,迷信「大就是美」可能導致災難 國家的整體金融政策,乃國家長治久安之大計,擬定宜謹慎,且應彙集各方意見與共識,不應僅以少數政府官員,以閉門造車的方式拍版定案,強逼各家公股銀行接受。我們認為,諸如釋股、併購等議題,應由立法院邀集學者專家、各家銀行與工會、及民間團體,共同商討、謀求共識,絕不應以口號治國、一意孤行,這才是全國國民之福。

2007年底由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金融海嘯前,全世界金融業併購之風盛行,對「大就是美」的迷信趨於高峰。但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連環的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的經濟危機,早已顯示巨型金融機構對金融危機因應能力不足的嚴重問題,導致數次引起全球金融危機,而小型、地方型的金融機構,反而較有彈性。遺憾的是,台灣政府到今日還在迷信銀行「大就是美」,以為規模大的銀行一定有較強的競爭力,這種缺乏實證經驗、甚至與事實相悖的主張,可能反而為台灣帶來災難!

懇請委員以全民為念、以全體公股銀行員工為念,對政府合併公股銀行的計畫,嚴格把關,務必要求評估合併後的綜效,並且要求必須先與各相關工會協商,在協商未成前,不得推動。如此,相關銀行的員工權益、國內金融市場穩定、國內勞資關係的和諧,才能獲得保障。

感謝委員!

主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