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與智慧財產權

2013/12/01

2013年11月13日WikiLeaks公佈一份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談判智慧財產權章節全文草案內容(所謂的秘密文件)。該份洩漏出來的章節文仵與外界批評不謀而合:不公平且有利於美國專屬的智慧財產權規定。有鑑於該份洩漏出來的文件可能將與最後版本不同,TPP一旦達成協議,會是所有國家讓步之成果,加拿大人專注焦點應是成功達成TPP所帶來的更大利益藍圖。

在加拿大最知名的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撰文的Michael Geist宣稱:「以美國提案為基礎的TPP會象徵著近乎完全放棄加拿大製途徑(made-in-Canada)給智慧財產權,導致喪失網路(資訊)取得權喪失、邊界扣押權擴張,醫療成本增加以及非商業性的侵權犯罪責任之風險。

這份洩漏出來的文件,顯然是八月卅日同類文件,內含一些條款,乃是眾多TPP談判夥伴們勾勒出來的立場,與美國之立場不同,部份條款也與美國和其它TPP成員之立場不同,例如,澳洲或是日本的立場。

IP章節包含一些美國欲達成的目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例如,增加藥物的專利權保護,著作權保護條款之延伸,強化包括可以打擊商業侵權在內之網路隱私的多種措施,以及強化邊界措施以停止偽禁品之跨界運輸。

美國,如同TPP所有成員國般,擁有一連串希望能在談判中達成之目標,而改善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顯然只是其中一項。原因很容易了解。

隨著全球貿易版圖已經移轉,美國已自工業與消費性產品製造國轉變成為創新中心與各種服務之供應者。美國的工業基礎(除了在少數特定部門外)不消說正面臨挑戰。過去廿、卅年來,美國已從製造業轉變成為創新,自鋼鐵轉變成為軟體,自生產產品(making)轉變成研究與發明。

就在全球其它國家持續使用美國市場與美國消費者作為其出口導向成長之路徑(雖然該路徑近日來前景不佳),美國已在轉變中的世界找到其比較利益。不過,它已證明在許多創新領域相當有彈性且成功, 包括:軟體、資訊科技和數位產品、遊戲、音樂與視訊娛樂、藥品研發和特定的知名品牌產品,自Apple到Nike,自Calvin Klein到Ralph Lauren。

也因此,美國在區域貿易協定(RTA)(其它夥伴們也想確保或擴張其專屬進入美國市場權利)中的一項優先目標,會是尋求強化美國企業具有競爭優勢領域中的國際規範?這只是美國正尋求有利於其經濟領域中之國際貿易規範項目之一,但對美國而言也是一個重要項目。

加拿大和TPP其它各個夥伴們也都有其設計之特定談判目標,以推動其取得特別利益。最終結果會是各成員所有目標間的利益交換。

加拿大與創新

美國提出的IP文件內文,大多是以2012年生效之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規定為基礎。 美國已提出其對IP所有權之立場,目前將尋求其它談判夥伴們進行利益交換。在許多案例中,其它國家已表示反對美國的提案或是提出之相關替代方案字眼;此也許代表著真正的政策底線立場,或主要是為了談判目的而預擬之草案,給予談判代表們一些談判籌碼以交換在其它 方面讓步。

例如,難以相信的是,加拿大在藥品專利保護方面之部份延長未能在最後關鍵時刻與美國達成共同立場,原因是它在才與歐盟完成的談判中達成共識,或者是著作權由50年延伸至70年會對加拿大帶來很大的衝擊,對美國而言,卻被視為其重要利得,主要是美國娛樂業為眾多著作權之組合,使得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以運用其著作權內容。

洩漏的文件代表著美國在IP之期望名單(WISH LIST),並反應其它國家已就個別 IP議題和文字提出談判立場。結果不僅反應IP章節的妥協,對以全部協定為基礎的所有談判成員而言也是利益折衷之平衡。易言之,最終的章節可能是看起來與八月卅日洩漏的同類內文明顯不同。

然而,即使美國在部份具爭議的領域達成其目標,這對加拿大而言,未必會是個壞結果。所謂針對智財權的「加拿大製」途徑,多年來置我們於主流之外,原因是薄弱的加拿大法律使得加拿大成為促銷網路隱私之各個網站有利據點。2012年通過的「著作權現代化法案」(The Copyright Modernization Act)多少走向修正加拿大措施缺陷之路,而「對抗偽禁品法案」(Combating Counterfeit Products Act,因最近的休會已胎死腹中) 如果再度被推出並獲得國會通過,將有助於掃蕩跨界偽品之流通。

加拿大,如同美國,也是仰賴IP法律與執行的創新經濟體,但仰賴程度可能不及美國。我們應為領袖之一,而非追隨者之一,坦白而言,應與美國、澳洲和日本在IP方面的立場一致,而不是與墨西哥、智利和馬來西亞找出共同立場。

加拿大的目標

除了IP章節,加拿大還有一些期望於TPP尋求獲得的目標,包括戰術與戰略。就保護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獲得之利益而言是屬於戰術性的,尤其是面對TPP其它成員國增加進入美國市場之際,加拿大並非無利可圖。

就與日本談判開放市場議題而言,加拿大也因TPP而獲得一席之地。儘管加拿大會與日本持續進行雙邊談判,TPP不僅是因應日本市場進入障礙另一論壇,也可能是加拿大在日本面臨主要競爭者之一美國之際,一個較好的論壇,因為美國也參與TPP談判。

在多邊談判架構下,日本難以給予美國比加拿大更好的市場進入待遇,正如同與韓國之雙邊談判案例。美國是先與加拿大談判後才與韓國展開自由貿易談判,韓國展開與美談判後即快速完成(儘管批准過程費時)。

由於美國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美國達成韓國不打算提供給加拿大的市場進入目標。截至該日,加韓FTA談判仍陷入停滯,儘管雙方經過五年的停頓後才宣佈於2013年11月底重啟談判, 例如,加拿大牛肉和豬肉生產者面對美國的競爭對手是處於不利之地位,加拿大必須避免與日本產生此一結果。

就策略而言,目前TPP乃是加拿大在亞洲唯一可以參與多邊貿易過程的重要路徑,也因此TPP對於加拿大而言極具戰略意義。加拿大始終積極努力贏回在亞洲的信用。由於1990年代底和本世紀前十年的疏忽,我們幾乎未與該區域來往。

近來,渥太華再度將焦點重新置於亞洲,加拿大已開始重新與亞洲地區交往。部長們定期造訪亞洲,總理和州長已做出大量的時間承諾─造訪亞洲各個首都。加拿大已略微擴張在該區的外交展現。加拿大─東協商務委員會(Canada-ASEAN Business Council)已於新加坡成立。

加拿大已讓大家知曉其加入該區的其它論壇,如同新興的東亞高峰會議(East Asia Summit)過程,它乃是東協唯一的對話夥伴而非成員之一。

達成TPP之路

要達成一個成長的TPP會是一項重要長期的承諾。對加拿大而言,TPP不但本身是結果(貿易自由化與就業成長),同時也是達成結果之工具(於亞太地區內重建經濟與政治的極其重要之文件。

除了目前的談判因素(特徵)外,TPP也被視為最終可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之基礎,也是集東協10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紐西蘭和NAFTA,成員以及加入TPP談判之南美洲國家所有RTA之大成。

同時,另一個是以東協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過程,包括亞太區域內各個主要經濟體,但無一來自北美成員。根據Peter Petri和Michael Plummer教授們所作的經濟模型估計,包括12國成員的TPP,在2025年前可帶來2950億美元的經濟利得;而包括中國大陸、印度、日本和韓國┼東協,因削減或是減少更高的現存障礙,經濟利得高達5000億美元。

然而,真正的利得是來自於將TPP和RECP整整合在FTAAP型式中,2025年將帶來一兆9千萬美元的利得。果真帶來如此成果,加拿大必須參與其中,而TPP乃是最佳前進之路。

因此,我們別因TPP一份尚未完成、仍待達成最終結果而被洩漏出來的文件感到心煩意亂,整體的目標應該謹記在心。加拿大雖遲於加入TPP談判,仍努力進入而目前已完全進入狀況。在達成TPP協議的那一天,各個談判成員都必須做部份妥協,其利得肯定是值得的。而一旦最終結果是強化加拿大境內在其它部份領域之智財權的保護,那也不是壞事。(本文由 台經院國際處助理研究員余慕薌譯)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