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編採人員自4月5日休刊以來,便依照世新大學總管理處告知的「僅報導教育新聞」、「每日出紙本報」、「具影響力」此三大方針規劃8月復刊事宜。然而,不僅這三方針明顯自相矛盾,編採人員於社務會議中提出之建議,皆未獲採納,總管理處執行長文念萱更表示,理念與此方針不合之《立報》員工可選擇接受資遣離開,等於變相剷除社內異見。我們在質疑現行協商會議不對等、討論空間有名無實之際,也基於媒體公共性的原則,以此聲明讓所有關心《立報》未來走向的讀者,了解目前我們對復刊規劃的訴求。
一、新興傳媒形態 不得視而不見
在社群媒體及行動載具普及、新興網路媒體蓬勃發展之時,數位匯流是不可抵擋的傳媒趨勢,但世新大學董事會反其道而行,以預算有限為由,堅持復刊後的《立報》每日出紙本報,而非積極思考在網路世界拓展版圖。
校方規劃,未來每日出刊約1,600份報刊,但《立報》的臉書粉絲人數逾4萬人,且絕大多數讀者都是從網路取得新聞,幾乎全是擅用網路的青、壯年。當網路讀者的人數及所占比例持續攀升,紙本報紙的訂戶不斷減少,高層仍決意反向操作,即便未被裁撤,「重紙本、輕網路」的政策,遲早也會將《立報》逼向絕境。
因此,我們要求校方挹注更多資源於網站革新及數位化,以每日刊登網路新聞搭配週五紙本週刊,才是真正融合數位與印刷的雙贏之道。
二、秉持辦報初衷 弱勢得以發聲
早在休刊前夕,董事會以適應未來轉型方向為由,裁撤《立報》最具特色的性別及族群專版,未來若有相關報導,也須從教育面切入,此舉無疑畫地自限,造成大量讀者流失,不利報刊未來發展。
《立報》前社長成露茜的辦報精神就是「讓弱勢發聲」,我們擔心,《立報》關注的議題一旦限縮教育,不談族群、性別或環境等弱勢議題,或以教育角度而忽略議題其他面向,不僅將失去這樣的精神,其所具備的「教育」功能,也必當窄化。
另一方面,就執行面來看,以目前總預算估算,復刊後《立報》將大幅縮編為15人編制,其中文字及攝影記者僅7人,編輯2人,一方面要求每日出報,另一方面又要求專題化,這種既要「質」又要「量」的想法,對縮小編制的立報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三、社長總編選任 程序標準透明
據傳,目前台灣立報社社長已有內定人選,在《破報》被迫停刊、世新校方遲遲不願回應各界對預算問題的質疑之際,此消息令我們深感憂心;接任的社長及總編輯人選是否能貫徹《立報》創辦理念?復刊後的《立報》能否堅持「不媚官、不媚俗、不媚金」的準則?第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與獨立性是否會受侵犯?
秉持著媒體公共化的信念,我們要求董事會說明社長及總編輯選任程序與標準,並接受公眾監督。我們也將以基層編採人員之身分,捍衛《立報》一貫的辦報精神及準則,堅守新聞媒體獨立性。
立報編採人員
黃文鈴 郭琇真 劉仲書 劉耘 楊子磊 秦續蓉 陳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