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作出選擇

2007/09/03
苦勞網特約記者

差事劇團的新戲《麻辣時代》,在牯嶺街小劇場百人擠滿全場掌聲不斷中,三天四場的演出,終熱情落幕。導演陳里丹(Dan Chumley)謝幕致詞時說,面對勞動派遣和彈性化議題,特別是下個世代的年輕人們,「我們必須作出選擇」。

什麼樣的選擇,在劇中並未清楚說明,特別是結尾以企業老闆和經理人,移往上海準備重複相同經營手法告終,期待觀眾們自行想像。至於擠滿全場的形容,並非誇張或溢美之詞,原本僅能容納50到70人的場地,碩擠進百名觀眾,其中也包括下周將在同一場地演出《八七傳》的「在此勞動藝文劇團」多名成員。

尤有甚者,演出之前,現場工作人員還不斷請服務台「不要再賣票了」,連演員出入舞台的走道,都差點沒空間。燈光一打,原本舞台的前方空間,肩併肩「放」了三排觀眾,「坐得雙腿發麻」,是中場休息時許多人的共同感受。

整齣《麻辣時代》,透過虛擬的401人力銀行,串起中年婦女、失業勞工、企業老闆、新聞記者等不同角色,試圖描繪勞動派遣風潮興起之後,可能的社會圖象。當然,一齣100分鐘的戲劇,無法全面觀照牽涉範圍廣泛的勞動派遣議題,但在所謂全球化時代當中,從雲端墜落的「契約達人」,稍稍填補了幾乎從未出現在主流媒體的個人處境,或者即使有,也直接導至「所以必須更努力」的個人主義思維。

毫無疑問,以鍾喬為首的創作團隊,用喜劇和小型實驗,嘗試拋出勞動派遣的議題,在高舉文化抵抗或說文化行動主義的抽象脈絡之中,意圖用進步記者「切」的現身,話語夾帶專業名詞,反諷現今知識分子或專注論述者,可能在有意或無心之間,忽略群眾認知的小趣味。

至於演出的效果如何?或者怎麼感動和影響觀眾?個人以為,可能都是問題錯置。在官方場地上演國家補助始得演出的戲劇,觀眾多數也能輕易回應與黑手那卡西成員莊育麟互動的笑點,或許,台韓劇團甚至各種以文化形式存活的大小團體,先共同交流求生存方式,才是最直接現實的「戲劇效果」。

最後,向韓國劇團效法,到各地工會巡演,可不可能?也在現場看戲的某工會會務人員,樂觀期待,「到我們各地方分會可以演好幾場」。然而,如果將戲劇表演、音樂創作、唱歌跳舞甚至文學寫作,都視為文化表現形式的一種,除了「演給大家看」的方式,也許可以再想想「大家一起演」、「大家一起唱」或者「大家一起寫」的可能性,事實上,也已有例子正在發展。例如黑手那卡西例如日日春嘿咻劇團。

寫得再多,不如親身聆聽體驗:9月4日晚上7點「亞洲勞動與文化」交流座談,9月7日到9日《八七傳》,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回應

這的確是一齣相當精采的戲,雖然我因為太晚到場而擠不進去,只看了後半場。劇中對橫跨黑手和白領的派遣勞動,有相當生動的描繪,讓一般社會大眾,都能一看就明白。緊緊演出三場,實在太可惜了,應該讓更多人可以看到的。演出之後若能安排演員、工運組織工作者與觀眾的對話,那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