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政府推動公公併,金管會曾主委於立院財委會答詢時說:工會的總工會贊成公公併,只有少數工會不贊成,是否屬實? A1:根本是子虛烏有的說法!工會的總工會應指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該會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主張「公公併」,該會理事長林萬福個人在國民黨提出三商銀合併案,亦遭彰銀工會駁斥及嚴正抗議。目前八大公股行庫工會皆一致反對公公併並聯合陳情所有立法委員。
Q2:財、金部會積極推動公公併,有無遵循公司治理? A2:當然沒有!財、金部會由上而下指示各公股行庫合併,不尊重行庫自主經營也未經該行庫董事會、股東會決議完全違背公司治理之精神。
Q3:財、金部會推動公公併是否重蹈二次金改限時限量之覆轍? A3:財金部會首長答詢立委時曾說:「公公併已播下種子!至少二至四個月內一定要發芽!本年度催生一家國內亞洲區域銀行!」對於政府強推公公併之迷思且勢必重蹈二次金改限時限量的泥淖!
Q4:政府推動「公公併」有無必要性? A4:毫無必要性。前第一金董事長張兆順及成大副教授林軒竹認為政府無非就是想釋股並保有經營權,也就是說是為了籌措財源又不損及經營權的考量罷了,否則實在没必要做這種没有正當性的合併。
Q5:公公併是否有急迫性? A5:當然沒有急迫性!據102年6月10日媒體報導財政部張部長表示公公併目前沒有急迫性,不排除公併民,且表示公併公沒有互補性。再依102.11.26財政部發佈消息指出:目前尚無任何購併計劃,由此可知公公併毫無急迫性可言。
Q6:財政部推動公公併是否經過縝密的規劃? A6:當然沒有經過縝密的規劃。依102.11.26財政部發佈消息指出:目前尚無任何購併計劃,至今不過才短短數月,竟然改口說公公併勢在必行!?而且近期將開花結果!?該項決策之粗糙可見一般。
Q7:公公併會不會裁員? A7:本行始終誠信經營獲利穩健,開行百年來未曾有過裁員之舉,若合併後因為重疊之部門過多,即便不裁員也會因人事精簡,辦理優退優離,變相裁員,長期而言國內就業機會必將減少,若不裁員則經營績效必將變差,屆時將成兩難之局。 Q8:金管會曾主委說公公併合併後有可能出現”世界級”之薪水? A8:根本不可能。兆豐銀行近年盈餘屢創新高,工會多次爭取比照公股行庫調高員工分紅比率及辦理員工持股信託…等激勵員工之措施,曾主委擔任財政部次長時,亦屢屢藉公股管理須維持一致性之各種理由搪塞,試想今日可為而不為,未來之承諾豈可信乎?
Q9:公公併是否衝擊兆豐金之ROE? A9:據內、外資法人預估兆豐金公公併後股東權益報酬率將降低至10%以下,股東權益及每股盈餘必然將大幅下降。
Q10:公公併對兆豐金公股以外民股之權益是否有損? A10:合併時併購一方通常會用溢價方式併購對方,此舉將造成所有兆豐金股東之權益因公公併而受損。
Q11:公公併後資產變大,可以產生綜效,增加競爭力? A11:錯誤的想法!102.6.11張部長還說公併公沒有互補性,可為明證。國內公股行庫同質性太高,業務重疊無法發揮互補綜效,且合併後因暴險限額及外部法規之限制,可敘做之各項業務總額度反而會降低,客戶勢必要另覓往來銀行,此舉將降低銀行業務量及盈餘。 富邦金控旗下富邦產險董事長龔天行:公公併是失敗策略,因為對提升ROE及資本強度幫助不大。如果要打亞洲盃,得先把體質養好,台灣銀行業過去3年平均ROE都在8%至10%之間,不及亞洲前百大銀行的13%至14%,且國銀前段班的第一類資本約9%,也不及亞洲優質銀行的11%。
Q12:曾銘宗主委說: 國內銀行合併才有競爭力? A12:迷信銀行大就是美的錯誤。過去美國出現「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的問題,產生銀行綁架政府的現象,造成金融不穩定,何況競爭力是靠努力經營而非只靠規模。
Q13:曾主委說:合併後規模要新台幣五兆才能走出去打亞洲盃? A13:曾主委意圖誤導社會大眾。新加坡星展銀行於1998年併購其國內郵政儲蓄 銀行合併之初總資產約新台幣2兆,即開始對海外併購、拓展亞洲市場,兆豐金目前資產規模約3.1兆,早已具備自行對外發展之條件。
Q14:政府推動公公併之後,規模就夠大?就足以打世界盃嗎? A14:兆豐、第一、合庫、華銀四家資產合計才不過十兆台幣,連世界前50名都擠不進去,台灣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資產總額約60兆台幣,還比不上中國單一個工商銀行資產總額的84兆。想靠同質性超高的公公併擴大規模,來放眼亞洲甚至世界,根本就是不可能!
Q15:公公併會不會損及消費者權益? A15:目前公股行庫市占率超過50%,若公公併推展到底而併成一家,市場之價格將因公股寡占之故,取得產品定價主導之定位,例如:將導致存款利率下降、存款戶的利息收入減少;放款利率上升、貸款戶的利息負擔加重,都勢必影響消費者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