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戲的觀眾終究祇是觀眾

2014/12/21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柯文哲以素人參選而狂勝對手,創歷史紀錄;但尚未上任就得罪一缸子曾經支持他的人,也創下了歷史紀錄。

那些支持他的人,曾經都對他充滿期待。期待之餘,其中有人欣然掛名當他的市政顧問,也有人同意做遴選委員,替他物色局處首長人選。

但柯文哲最後敲定的人事,卻是一個混搭式小內閣,其中祇有勞動局長是i-Voting產生,其餘局處首長皆是多元出線,有柯文哲自己挑選的,有姚立明力保的,也有遴選委員會推薦而獲採納者。

這樣的結果,讓許多市政顧問與遴選委員大失所望。他們的失望包括:柯文哲先是背棄了局處首長全由i-Voting產生的承諾,接著又不尊重遴選委員會的推薦,把他們當成用過即丟的衛生紙。有人覺得很意外,有人感到不被尊重,也有人感傷柯文哲離他們愈來愈遠。其中溫和者紛紛請辭顧問與委員,與他劃清界線;激進者則糾眾以行動抗議柯文哲黑箱作業,甚至揚言與他沒完沒了。

這些人從擁柯到反柯,從期待到失望再到決裂,心路歷程不難體會。但問題是,這些在不同領域中各據山頭的人,都曾飽經江湖歷練,怎麼會沒有「讀史早知今日事」的覺悟,而變成雷蒙.阿宏所形容的那種知識分子,一遇到重大政治問題之際,即天真到率爾浪漫獻身的地步?

這些人基於選民與公民的雙重角色,當然可以熱情甚至激情擁柯挺柯,但熱情與激情到自願扮演君王策士的角色,答應擔任柯文哲的市政顧問與遴選委員,卻已超越了選民與公民的角色分際;這樣的選擇雖是自主選擇,但顯然是錯誤的選擇。

而錯誤的選擇,當然源自錯誤的期待。這些期待包括誤認柯文哲是個左派,誤信柯文哲「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競選口號可以兌現;更重要的是,他們誤解了政治的本質,誤以為入戲的觀眾也有編導演的角色與能力,可以參與甚至改變政治的形成。

在柯文哲從崛起到掌權的過程中,那些市政顧問與遴選委員就像入戲的觀眾。但入戲的觀眾再怎麼入戲,終究祇是觀眾,它的角色分際應該像阿宏所說的「在歷史的形成過程中當個旁觀者,要求自己對正在進行的歷史盡可能保持客觀,而同時又不置身於歷史之外」。

換句話說,那些擔任柯文哲市政顧問與遴選委員的人,在他競選過程中,也許可以投身於歷史之內,但在他當選後,卻應立即抽身站在歷史之外。這樣的角色轉換,雖不至於要讓自己從入戲的觀眾變成退出的觀眾,但卻也絕不應該再混淆觀眾與演員的角色分際。

更何況,市政顧問與遴選委員雖是策士,但祇是階段性的策士,一旦柯文哲接受他們推薦的局處首長人選,就等於獲得他們背書;但既已背書,而階段性的策士角色又已結束,遴選委員未來又將以何種身分監督市政,難道沒有角色衝突疑慮?柯文哲的崛起等同於台灣新政治的崛起,而新政治的實踐乃是一段正在進行中的歷史,也是一段不斷試誤的歷程。那些擁柯挺柯的人,若從一開始就以監督者而非策士自居,最後也不至於飽受錯誤期待的挫折。

「我以看過去歷史的方式,看著進行中的歷史成形,我同時也不讓自己輕易介入歷史」,這是阿宏的選擇,也應是知識分子應有的選擇;如果那些遴選委員與市政顧問,還自認是知識分子的話。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