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灌休耕政策衝擊
農團要求重新協商

2015/01/13
苦勞網記者

去年台灣降雨有限水情不佳,經濟部旱災應變小組於年底公佈農地停灌休耕政策,總面積高達41,576公頃,規模位居史上第二,但用水政策以工業優先而衝擊各地農民生計,即引發數波抗議陳情,農委會為此雖提高部份作物休耕補償,但民間以口頭契約、自產自銷、地區特區特產農民及代耕業者,所獲補償遠低於生存所需等問題仍未解決,台灣農村陣線今(1/13)日再赴行政院前提出六大訴求,要求政府重新和農民協商停灌休耕政策。

明(1/14)日桃園、新竹、嘉南等地將正式公告停灌休耕,面積共35,776公頃, 而苗栗及台中停灌區已在去年12月31日公告,共5,800公頃,此次停灌面積僅次於2004年停灌休耕6.5萬公頃。

台灣農村陣線及農民代表今日赴行政院抗議停灌休耕政策不公,補償措施卻忽略口頭契約、自產自銷、地區特區特產農民及代耕業者。(攝影:宋小海)

農陣:限水政策不應全面犧牲農業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徐世榮批評,停灌休耕是敗家子政策,過去政府提出「農業扶植工業,工業幫助農業」,但後者從未實現,只是要農民無止境犧牲。農陣發言人陳平軒也說,政府為了不要進入第二階段限水,因此實施停灌休耕,但根據水利署限水標準,若進入第二階段限水,每月用水超過1000度的非工業用水大戶減供20%,工業用水大戶也才減供5%,但政府不讓工業用水大戶負擔應付成本,竟先讓農業減供100%,批評是為了工業方便犧牲全部農業。

研究農業政策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認為,政治統計指農業部門用水比例佔七成,卻忽略有將近四成透過農地回到地下水涵養,針對整體水資源移轉機制應全面修改,討論應納入受影響的農民團體,不該只有經濟部、農委會及科技部決定,而現行水費每度超過10元,但此次休耕所調撥的農用水平均每度所獲補償只有8點多元,獲益的工業部門應付使用費。

休耕衝擊 農業產業錬多未獲償

此次政府預估停灌休耕補償預算約30億元,去年底並公佈一期(約4個月)作物每公頃停灌補償標準,包括休耕且種綠肥可得8.5萬元、休耕不種綠肥但有翻耕7.8萬元、轉作其它作物為3.9萬元。但經農民團體反應後,轉作芝麻、大豆、硬質玉米等旱作,補償從3.9萬提高到6.2萬,種青割玉米、牧草則提高到5.2萬。

陳吉仲對補償機制質疑說,從事種苗、機工、肥料、農藥及收割等層面的代耕業者,在此次4.1萬公頃休耕中農損估計有28億元,卻政府完全未提補償。此外桃園、新竹等地經常地主與實際耕作者非同一人,政府不該用沒有契約就不予補償,反而是休耕地地主其實約有六成五不具農保資格,因為乾旱發災難財,但實際耕作者卻未獲補償。

桃園新屋佃農徐同權表示,休耕補償由水利會系統發放給農地地主,代耕業者及口頭契約等農民則無法獲得,建議農委會針對參與耕作者建立普查制度,並比照南韓制度進行重點輔導。同時從事代耕、育苗工作的新竹青年農民劉政雨說,政府鼓勵青年返鄉務農,看到如今休耕政策卻有受騙之感。

農民代表今日進入行政院,與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農糧署、農田水利處官員協商對話,但最後仍無具體結論,農團要求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一週內親自出面,直接與農民面對面協商。隨後並轉赴立法院拜會朝野黨團,提出「104年一期作抗旱停灌政策農民意見及民間版政策建言書」。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