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5至9日,亞太經合組織在澳大利亞雪梨舉行商業峰會。1989年,亞洲國家鑒於歐洲共同體的長足發展及豐碩成果,也在本地區成立了一個旨在促進區域整合、平等互利、定期對話的合作機制。顧名思義,這次商業峰會以討論本地區經濟、貿易、能源、環境、教育等突出問題為主題,傳媒界對該次會議「低調處理」,絲毫不讓人感到意外。
值得注意的倒是,幾乎同時,自4日開始,澳、印、日、美、新5國在孟加拉灣舉行為期5天的軍事演習。孟加拉灣扼守波斯灣、阿拉伯海通向東亞、大洋洲的航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近年來,中國出於長遠經濟、安全考慮,決定在緬甸建立一條通往中國的油管,以避免繞道不甚安全的麻六甲海峽。今後,一旦孟加拉灣受控,意味著所有非、阿地區的投資泡湯,緬、中油管成為擺設,中國的能源安全必然受到威脅。
1990年代末期,就出現過在中國周邊建立半月灣包圍圈(或稱「弧形」)之議。當時除了韓國考慮到朝鮮半島安全以及韓中友好關係而冷淡對待之外,相關國家如越南、印度都成為積極爭取對象,日本、台灣,更是對參加「戰區導彈系統」極表熱衷。
911事件之突然發生,轉移了美國的注意力,也因此使此戰略計畫束之高閣。或許,正因為如此,北京提出了「戰略機遇期」概念,以敦促國人未雨綢繆、積極建設。
伊拉克海珊政權徹底瓦解之後,亞太地區又漸漸成為美國關注領域。除了加強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發表「美日聯合聲明」將台海問題視為「美日共同戰略目標」,增加對印度提供援助之外,還由日本出面,提出建立「澳、印、日、美聯盟」建議。該構想,不單是作為戰略考慮寫進日本安倍首相的《走向美麗之國》(2006年發表)的著作裏,也在其就職演講中再次提出。本年8月底,安倍造訪印度時,除了強調印、日的共同「民主價值」外,也不忘重申建立該四國聯盟的重要性。
如今,從孟加拉灣的軍事演習看來,該倡議已多少進入落實階段。那麼,為何新加坡也參與其中?筆者認為,原因一方面是受到邀請,不便拒絕。更何況,參加聯合軍事演習並不意味加入該戰略聯盟。不過,從該聯盟的初步動作或可看出,它也帶點防範伊斯蘭教勢力的意義。不論如何,對新加坡這樣一個彈丸小國說來,夾在美、中、伊斯蘭教三大勢力之間,肯定履步維艱。這或許也是新加坡媒體對此次軍事演習隻字不提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