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的血是紅色的
從一樁跨國併購案談起

南方國際編譯團隊成員

黃色香蕉的內部,流著紅色的鮮血。(影像來源:<a href="http://kenzeec.deviantart.com/art/Bleeding-Banana-Blood-212254091">kenzeec</a>)

正當全球70億美元的香蕉市場已有逾8成由金吉達(Chiquita)、法伊夫斯(Fyffes)、台爾蒙(Fresh Del Monte)和都樂(Dole Food Compan)等4家跨國企業掌控。在2014年三月,其中兩家水果公司金吉達又宣佈將與法伊夫斯合併,形成全球最大香蕉供應商。這同時也是香蕉產業中長達幾世紀之權力鬥爭的最新發展,成為少數擁有主導權的大公司惡性吞滅小農或經銷商,以壟斷中南美洲農作物的極端案例。

合併之後改名為金吉達法伊夫斯(ChiquitaFyffes)的新公司,是由美國的水果經銷商金吉達以5.26億美元(約160億元台幣)收購歐洲最大的批發商對手愛爾蘭公司法伊夫斯。兩間公司合併後預估年營收將達46億美元,同時在2016年底前最少可省下4,000萬美元稅前營運成本。這兩家公司表示,合併後全球將會每年產銷約160萬箱的香蕉,分別較他們主要競爭對手都樂與台爾蒙多出四分之一,儼然是一個香蕉巨頭的誕生。除了佔下全球29%香蕉市場;也將會是世界第三大的鳳梨和西瓜經銷商。

金吉達的發言人在一封致《賀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電子郵件中提到:「兩家公司長期以來都與世界各地的小農有長期的配合關係,這次合併將能服務更多的消費者,並支持我們盡心盡力的員工及更多供應商」,並強調兩方皆有堅定承諾,作為負責公民的一份子,要「嚴格遵守僅在勞動者有良好的工作條件下才會銷售該生產者的產品。」公司長期以來都與世界各地的小農有長期的配合關係,這次合併將能服務更多的消費者,並支持我們盡心盡力的員工及更多供應商」,並強調兩方皆有堅定承諾,作為負責公民的一份子,要「嚴格遵守僅在勞動者有良好的工作條件下才會銷售該生產者的產品。」

如何壟斷的香蕉買賣生意

2002年大型跨國公司所佔的市場總合約為70%,一直到近年來才有比較平衡的發展,比率降至44.4%。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上圖是由英國非營利組織BananaLink所統計出來的數據,可以看出全球的香蕉市場明顯被四家大公司瓜分。在市場的佔有率上,四家跨國公司在2002年更是掌控了全球幾乎三分之二(70%)的香蕉出口,直到2013年比率才慢慢降為44.4%。雖是如此,跟1800年代有上百家公司在香蕉產鏈競爭的狀態比起來,「短短的三十到四十年,競爭對手縮小到只剩下幾間大公司壟斷這項交易。」紐澳良大學人類學教授史帝夫‧史崔夫勒(Steve Striffler)如是說。此外,愛爾蘭股票經紀公司Merrion Stockbrokers預估:「原前3大公司金吉達、台爾蒙和都樂彼此差異不大,而法伊夫斯規模較小。現在最大的公司出現,將帶來產業內合併的動力。」這類跨國水果公司像滾雪球效應一般,透過併購累積更高的資本,以其經濟影響力來操弄更多的產地國的政治局勢。

金吉達的前身:惡名昭彰的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

聯合水果公司這個名字對於1970年代前出生的人應該並不陌生,他在與美國機器公司合併後成立聯合商標公司,旗下的香蕉品牌正是現今的金吉達(Chiquita)。然而,這家公司並不如其名只單純販售水果,自1899年開始營運後,便將權力無孔不入地滲透在香蕉生產、包裝、出口到販售的過程,快速的成為這個產業的巨頭。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生的美國霸主正式宣告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此時快速發展的強國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源輸血,但是殖民的時代已過,美國只能透過壟斷資本的經濟掠奪和控制取代直接的軍事進攻。也就是在此時第一批自洪都拉斯的香蕉被運往美國,不知道世界上有這種水果的美國大眾嚐到之後,隨即以消費和鈔票表示對香蕉的喜愛。於是一批以中美洲為據點,向北美地區出口香蕉和其他熱帶經濟作物的貿易公司便這樣成立了。

由於中美洲國家氣候潮濕炎熱,非常適合香蕉和其他熱帶作物生長,加上當地勞動力便宜、土地價格低廉等等,引來聯合水果公司和其他跨國水果公司一同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荒田、種植香蕉,並雇用大量貧困的當地人作廉價勞動力。根據《香蕉戰爭》一書,20世紀初起,聯合水果公司便快速地在整個拉丁美洲獲得約300萬英畝的種植地,然而在一年當中,有絕大部分的土地並未被妥善利用,因為這些大公司需要每10至20年間轉移種植耕地,來預防害蟲並維持土地養分。由於從種植到販售香蕉的過程利潤非常驚人,在賺足資金之後,聯合水果公司便開始擴張它的事業版圖,以獲得的利潤不斷增購土地、修築鐵路和港口提升香蕉運輸的效率,接二連三控制中美洲很多國家的貨運業、郵政業和金融業。最終,美國聯合水果公司在拉丁美洲所擁有的土地和投資,令其到達前所未有的暴利與跨國公司規模,在全美香蕉市佔率更高達一半。

然而,在資本家眼中經濟體永遠不夠大,市場上出現更多競爭對手後,他們也汲取規模更高的壟斷利潤。要獲得中南美洲土地的壟斷權,必須同時也從政治層面下手。於是有美國政府做為後盾,操作中美洲國家的政局變換;這些國家的政府也礙於對美國經濟過度高的依賴性,逐漸成為美國政府與資方聯手的傀儡。

20世紀50年代的瓜地馬拉,在聯合水果公司的貿易活動下,瓜地馬拉的農民不僅失去很多土地,該國的自然經濟生態也被嚴重破壞,只剩下了由美國牢牢掌控的水果種植業這條生路。這些國家的老百姓在內被貪腐獨裁的政府暴政統治、在外受到聯合水果公司的瘋狂掠奪,生活在雙重壓迫下困苦不堪。

香蕉產業有賴於大量農工維持,圖為馬達加斯加島上一位背負著許多香蕉的男性。(影像來源:Yosef Hadar / World Bank)

在美國的影響下,中美洲地區一直以水果和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至今仍未改變;因此在國際政治中,這樣的國家被稱做「香蕉共和國」。美國政治家們對水果商創造出的「香蕉共和國」是樂見其成的,因為這代表美國又在海外多了一個經濟佔領地。很快地,洪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等中美洲國家都相繼淪為被美國插滿了粗大管子的香蕉共和國。在歐‧亨利(O. Henry)的小說《白菜與國王》中,作者就曾影射了被美國控制下的洪都拉斯。

「國中之國」這種電影般才會出現的場景,卻是在中南美洲非常真實的生活:圍著鐵絲網的香蕉園,還有甘蔗、鳳梨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開墾地,外面站著戒備森嚴的美國軍人站崗,出口運輸香蕉的鐵路、公路和港口,也都為美國人所操控。城市中一切便利的郵局、醫院、軍營和學校都屬在聯合水果公司,美國人在這個國家建造出另外一個國境,並優越的享有常人無法得到的特權。當地人卻在無形的劃界中住在著壅塞貧脊的貧民窟裡,年輕人給外國種植園出賣苦力為生,老弱病殘則被丟在一旁成為邊緣中的邊緣人。在「香蕉化」最嚴重的洪都拉斯,甚至出現本國政府持有國土比聯合水果公司還少的景象;瓜地馬拉還得由政府出錢購置一部分聯合水果公司閑置的土地,才能交給本國無地農民耕種。

美國政府與資本介入中南美洲

到了二十世紀的中期,中南美洲在過度仰賴生產香蕉的單一農作經濟模式下,讓這些跨國企業的政治勢力大抵滲透,其中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聯合水果公司,更是不斷插手國際事務。1954年瓜地馬拉第一位民選出左傾總統科沃‧阿本斯‧古斯曼(Jacobo Árbenz)頒布土地改革法,希望透過私有土地收歸國有,還給本國農民自力生存的機會。

此舉雖說是溫和改革,卻惹毛當時大地主聯合水果公司,透過他們的大股東,同時也是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向美國政府揭發,指控古斯曼有共產主義傾向。美國中情局在同年以「Operation PBSUCCESS」為行動代號,扶植右翼獨裁軍卡洛司上校(Castillo Armas)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的阿本斯政府,並讓瓜地馬拉地馬拉陷入長達36年的內戰。期間統治者數度更替,但都不改其軍事獨裁性質,一味接受美國政府的政治支持。1982年的總統里奧斯(Efraín Ríos Montt)將軍更藉掃蕩反政府遊擊隊為名,發動掠殺超過600個馬雅原住民部落的焦土作戰,內戰累計下來共造成至少20多萬人喪亡,其中也波及到無辜的原住民與農民之死傷與流亡。

1982年5月,瓜地馬拉北部20名村民遭到殺害,政府軍隊聲稱是左翼游擊隊所為,然而其餘倖存者表示由美國政府支持的軍方才是兇手。(圖片來源:<a href="www.opensocietyfoundations.org/voices/guatemala-cross-roads-search-justice">Open Society Foundation</a>)

聯合水果公司與美國政府的聯手操盤卻未就此打住,1959年古巴領導人卡斯楚在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府,建立起拉丁美洲的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他上任後的第一個宣言,就是要將聯合水果公司在古巴的糖廠和土地全部收歸國有,並發誓「絕對不做第二個瓜地馬拉!」聯合水果公司在憤怒之下,遊說甘迺迪政府快速批准中情局顛覆古巴政權的計畫,1961年,大批叛軍在古巴吉隆灘登陸向卡斯楚發動猛攻。但是資本家的這一記陰謀擊並未得逞,反而讓此次的古巴革命引領拉丁美洲各國都的革命浪潮,很多國家先後宣佈將土地收歸國有,聯合水果公司不久便陷入生意岌岌可危的的窘境。

1970年後,聯合水果公司因為名聲實在太臭,不得不改名成為金吉達(Chiquita),繼續在今天北美各大超市販售他們從中南美洲進口的香蕉。雖然過去那種龐大的殖民帝國式掠奪不再顯而易見,美國的重商主義還是能將資本家串連起來,通過經濟控制和文化滲透來延續香蕉共和國的「願景」。南阿拉巴馬大學人類學系的教授馬克‧莫柏格(Mark Moberg)形容:「金吉達在當今拉丁美洲被稱做'el pulpo',意即緊握權力的八爪章魚。這起合併案僅會使金吉達更張牙五爪地壟斷,而絕對不可能改善目前跨國公司權力集中的現況。」

進入到金吉達時代的聯合水果公司

進到21世紀後,更名為金吉達的聯合水果公司,試圖重新出發。然而,他們近期正因出資援助非法武裝隊殺害約4000多名哥倫比亞人,面臨一場由被害者家屬聯合提出的訴訟法案。根據《紐約郵報》的報導:金吉達已經於2007年承認,曾於過去七年間陸續支付共170萬美元給右翼恐怖份子哥倫比亞聯合自衛軍(The United Self-Defense Forces of Colombia,英文簡稱AUC),並為此支付了2500萬美元罰款。站出來代表這些受害家庭提起訴訟的人權律師之一保羅‧沃爾夫(Paul Wolf)在《愛爾蘭郵報》訪問中指出:「這筆罰款在金吉達眼裡,不過是銷售香蕉的一筆必要投資罷了。」他也補充到,其中這支付給AUC的170萬美元不單純只是用來保護香蕉農作地,更涵括金吉達非法輸運武器的中介費用等等。

金吉達在哥倫比亞僱用的武裝部隊正在巡視香蕉園。(影像來源:Luis Acosta, AFP/Getty Images file)儘管多方證據都指向金吉達在哥倫比亞犯下的集體屠殺惡行,這家公司仍努力希望美國聯邦第十一巡迴上訴法院(the 11th U.S.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能撤下此案。他們主張這些謀殺案不能都算在金吉達的頭上,因為支付給AUC傭金的事實並不代表金吉達實際參與或是知曉每一件謀殺。他們還表示,從美國最高法院去年四月對Kiobel與荷蘭皇家石油公司(Royal Dutch Petroleum)的裁決來看,最高法院對於外國人使用美國法院尋求刑事責任和經濟賠償已明確增設限制,所以哥倫比亞對於美國公司的民事訴訟不應成立。

代表哥倫比亞方的人權律師以兩點駁斥金吉達的辯詞,首先,在美國刑事法當中,高層決策者比下層執行者更容易共謀,這也應該要適用於民事條例。因此即便金吉達不知道謀殺策畫的細節,他們也絕對知道AUC在殺害平民的行動。再來,此件訴訟不應與Kiobel和皇家石油公司相比,因為這筆民事訴訟中的決策、給付AUC傭金都是在美國本地內完成。可惜的是,在2014年7月美國聯邦第十一巡迴上訴法院中,陪審團以2對1的票數判定此樁由4000多名哥倫比亞被害者家屬聯合訴訟美國金吉達公司謀殺的民事案件,不屬美國聯邦法律管轄的範圍。

第三大香蕉公司都樂(Dole)販售的血汗香蕉

除了前文主要提到合併的金吉達及法伊夫斯之外,全世界第三大的跨國香蕉品牌都樂公司也有許多剝削勞工與侵害人權的問題。這間掌握厄瓜多香蕉產量的三分之一的品牌會跟你說,國際法上並未強制經銷商要為虐待勞工負責,但是當他們握有強大的經濟勢力且有能力維護勞工權益時,卻選擇冷眼旁觀。

厄瓜多身為全世界最大的香蕉出口國,大部分的農地供給都樂、台爾蒙和金吉達,但這些企業當中,沒有任何一家努力遵守勞工法,更別說站在國際人權法的角度上來審視。《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 Watch)在調查報告中,提出都樂公司在厄瓜多惹出的提出三大爭議。首先是童工的濫用,最小童工年齡甚至只有八歲,高達90%的童工告訴《人權觀察》組織,他們每天暴露從上空灑下的毒性殺蟲劑環境工作、拎起鋒利危險的鐮刀,一天的平均薪資卻只有3.5美元。第二點是壓榨工人權益,這些廉價勞力即便面臨老闆的性騷擾、工時過長的問題,也都無法自行組成工會,因為上級會對這些想組成工會的勞工施加壓力,讓他們遭到解雇。就算該雇主惡劣的行為被發現,他們也只需付出通常低於400美元、微不足道的罰款。最後,是在人事單位安排中規避勞動法,依靠外包制度來聘請「永久臨時工」,就可以省下比雇用固定工人還更多的成本。但是當人權觀察組織要求都樂公司表態與這些劣質生產商是否有合作關係時,他們只草率回應:「本公司不會有意地向任何僱用童工的生產者購買產品。」看似完全卸責給生產者,但香蕉園裡70%的童工於受訪時表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所工作的農園是專屬為都樂香蕉公司生產。

還有更多關於都樂公司在中南美洲侵害人權的事件,2007年時有 5,000多位來自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與巴拿馬的農民,控告美國在70年代於他們的工作環境中使用於1979年就在美國境內被禁止的土壤燻蒸劑二溴氯丙烷(DBCP)。其功效雖能消除在香蕉樹根部的蠕蟲,卻也是一種易使人致癌的成份。都樂的罪行不僅僅是疏忽,更是他們欺瞞中南美洲農民有關DBCP對人體的影響的信息。同樣聯手的陶氏化學公司和AMVAC化工,也都積極抑制有關DBCP生殖毒性的信息。2009年在華盛頓D.C.所舉辦的全球勞工權益論壇,也對都樂公司在哥倫比亞以非法武裝軍動殺害工會的示威者提出指控,該次行動中,有許多都樂的勞工在勞資紛爭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就被暗殺。加上都樂公司對農民和平民犯下零零總總侵犯人權的行為,控告者認為都樂應該要為高達一千多名哥倫比亞人死亡負起責任。

ChiquitaFyffes合併案對香蕉價格和歐陸的影響

金吉達和法伊夫斯合併,將讓全球香蕉貿易市場更為集中與壟斷。(影像來源:<a href="http://marketbusinessnews.com/chiquita-fyffes-merger-creates-largest-banana-company/15042"> Marketbusinessnews.com</a>)在回顧過世界三大香蕉出口貿易公司的血腥歷史後,我們再回來看金吉達和法伊夫斯兩間公司的併購案會帶來什麼影響?其實以金吉達為首的這幾間大公司,都已經建立起與當地香蕉農固定合作的模式。在過去,這些香蕉農也許能因為跨國公司競爭激烈與經濟規模大而受益,因為大公司都會害怕別家出更好的價錢與蕉農購買,會導致他們來源產量驟減。但現在只有少數的跨國企業佔領整個市場,這些大玩家們已經可以幾乎支配生產方的一切收成了。根據莫柏格所說,「這就像香蕉產業的沃爾瑪化(Walmartization)。」

更甚,因為合併後的金吉達法伊夫斯公司已經掌控香蕉產銷出口的各種層面,他們可能會試著提高香蕉的價格。《香蕉密碼:改變世界的水果》的作者丹‧科柏(Dan Koeppel)在他的書中指出,消費者在過去展現出對高價香蕉更寬容的容忍度,將助長金吉達法伊夫斯這家公司在香蕉市場的販賣壟斷與更大的操弄價格權力。

兩家公司合併對歐洲的影響又是為何?金吉達在買下愛爾蘭公司法伊夫斯的股份後,將有助於這個北美大商進入到歐洲市場。從歷史脈絡來看,過去歐洲在進口香蕉這種熱帶水果時,總會保留固定的配額給過去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屬國,以確保那些小國的農夫在種植經濟產物時能有穩定銷量。雖然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在2000年時已經停止這種配額產銷制,但歐洲國家其實還是保留其從加勒比海進口香蕉的習慣。

這次的合併案會開拓中南美洲香蕉的選擇給歐洲的民眾,此舉將有可能把規模不夠大的生產者邊緣化。就當全世界的香蕉產業資源已經非常不公的集中在某些跨國企業手中,這兩家公司的結合只會讓世界香蕉貿易更集中、獨大、更危險。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