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偷渡大學「自經區」
國際交流恐淪為哄抬學費工具

2015/09/24
苦勞網記者

立法院尚未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以下簡稱《自經區條例》),但教育部卻疑似偷跑,透過行政命令以「教育創新專案計畫」開放9間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設立14個專班。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昨天(9/23)召開記者會抨擊教育部踰越法律授權,開後門去除管制,這些專班收取學費最高可達近百萬元,將為台灣整體高教與學術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高教工會抨擊教育部以行政命令讓《自經區條例》在大學校園偷跑,將重創高等教育環境。(攝影:王顥中)

專案大學 示範收費不受限

立法院正在審議中的《自經區條例》內容包含開放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引進教育資源,而根據行政院先前通過的草案,還取消了對專班的學費管制與上限規定。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去年(2014)3月《自經區條例》送進立院後,引起社會輿論爭議而遭到擱置,直到今天還未通過,但教育部卻不予理會,不待立法院形成共識,直接透過行政命令偷跑。

根據高教工會整理資料顯示,14間專班每年向學生收取動輒70萬到90萬不等的學費,是一般大學超過十倍以上的數額。林柏儀表示,過去為了保障學生受教權,國立大學每年至多6萬,私立大學一年16萬,學費已經偏高,但仍然受到限制跟規範,但在這波開放的專班卻毫無規範,未來很可能會帶動各大學仿效高學費政策。

目前教育部已修改《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與《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前者針對本專案下與外國大學合作成立之專班,排除學費規範適用,只需調整後經教育部備查;後者則取消專班的外籍生名額限制。

以逢甲大學和西班牙Zaragoza學院合作推出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與創新創業雙碩士學位學程」為例,修業方式兩年,一年在台要價80萬元,第二年在西班牙則是75萬元;相比於逢甲一般正常學費一年10萬,高了近八倍之多;又例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一般學生一年學費是6萬,但與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合作的專班則要價75萬元,是一般生的12倍。林柏儀表示,教育部免除學費管制是長期既定政策,從大學自主自理、自經區、高教創新轉型條例,都希望去除對學費的管制,他質疑:「這種高昂學費到底誰能夠念?會不會在校內對一般生產生資源排擠?會不會變相鼓勵各大學若資源不夠就調高學費成立專班獲利?」

此外,林柏儀也批評,專班同時會造成不公平競爭,以高餐專班預計收取192名學生為例,每名學生收取75萬元,每年就有1億4千萬元之多的鉅額學費,這筆學費可以拿來打廣告、行銷、創造更多盈餘,未來可能形成每間學校都區分為「自經區」與「平民區」兩個世界的狀況,而且「平民區」也可能逐漸仿效往高學費政策靠攏。

「什麼樣的」國際學術交流?

林柏儀表示,工會支持國際學術交流,但應該強化政府的公共支出或補助,而不是以學生負擔超高額學費為代價。他同時質疑教育部的心態只是在台灣販售國際文憑,無助學術生產,「後進國家經常以向先進國家看齊為國際交流的目標」,允許他們來台收取超高學費,擴大他們與本地的教育資源形成不平等狀況,長遠來看反而不斷加深對歐美知識的依賴,無法提昇甚至阻礙自己的學術生產。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研究生張智琦表示,目前台灣各大學其實已經有許多國際交流模式,例如他個人曾赴交大的姐妹校香港中文大學當交換生,仍只需負擔交大的學費(一學期一萬多元),遠低於香港中大一學期十萬元的學費,就能享受到跟中大一樣的設備跟師資;另外,交大也曾請香港老師前來台灣開授課程,並且舉辦工作坊,「這些都是相對便宜且已經很普遍的交流模式」,也便利學生進行國際交流,不解「為什麼有必要性推出高學費的專班?」

張智琦認為,國際交流的目標,應該是讓家境沒那麼好的學生也有出國機會,提高整體學生的國際視野,而不是販售國際文憑,教育部應該把原本就存在的交流模式推廣得更為完善,讓台灣學生平時就可以上到外國學者的課程,給予更多獎學金與補助,「現在的交流計畫反而比過去的國際交流更高價、參與門檻更高。」

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認為,教育部在立法通過《自經區條例》前,應暫緩實施並檢討目前已開設的專班,不該以國際交流之名吸取高價。此外,她也代表工會表達反對目前立院通過正在審議中的《自經區條例》,要求把教育剔除在自經區範圍外。「條例中除了學費問題,對於教師的解聘、停聘或不續聘,也一併都去除管制,不適用《教師法》規範,只需要校方另行訂定辦法。」陳書涵強調:「一旦通過,可以想見會是高教危機的開始。」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