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為本、土地正義
台灣農業政策九大堅持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5/10/27
資料來源: 

我國向以小農耕作為糧食生產的根基,然而以小農為核心的農業政策卻全然未見於當前各大政黨的政策規劃中;每逢大選前夕,各大政黨候選人總是紛紛祭出優惠企業財團的政策利多,卻每每忽視近年來遍及全台的浮濫土地徵收、農地炒作、以及威脅農業生存的自由貿易等既存事實,讓人質疑候選人是否將持續邊緣化農村、農業與農民、延續歷來農業政策規劃上的「小農盲」。為此,台灣農村陣線邀集在台灣農業議題上長期耕耘的專家學者、實際耕作的農民、水土資源受掠奪的自救會成員,於台大校友會館共同針對大選發表「台灣農業政策九大堅持」:

1. 擬定具體措施,提昇我國糧食自給率至40%水準,同時榖物自給率亦應提昇至40%水準。

2. 農業政策之制定應以維護小農生產為核心,並建立家庭農場之最適經營規模。

3. 落實農地農用,嚴格執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

4.   全面清查台糖土地,可供農用者全面回歸農牧用地,並禁止轉用。

5.   以維護農業多功能價值為基礎,儘速建立環境補貼制度。

6.   區段徵收惡法立即廢除。

7.   建立土地儲備制度。

8.   反對農業自由貿易,守護糧食主權。

9.   禁止中資等外資來台購買農地。

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表示,近年來,反土地徵收的抗爭烽火遍及全台,包括淡海新市鎮二期開發案、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桃園航空城等不勝枚舉,這不僅反映了政商共謀的利益結構,更顯示出在政策施行上,政府總是忽視農業政策、糧食生產以及小農耕作的重要性。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4%、榖物自給率僅有30%,農地農用的必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因此未來的執政者,必須以「維護小農生產、建立最適規模、提升糧食自給率及榖物自給率至40%」做為農業政策的核心。蔡培慧指出,小農作為生產者、土地價值的守護者,所創造的並不僅有帳面上的「產值」,還有因農業多功能性所帶來的各種環境與生態多樣性等效益,因此政府應儘快著手建立環境補貼制度,讓農業的多功能價值透過制度被確立,並能確實化為對小農的實際支持。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徐世榮表示,2011年底儘管《土地徵收條例》已經修正,但全國浮濫徵收的個案、總量卻仍急遽上升,單就其所接觸者,目前總計已高達1萬1千多公頃!政商的野心之所以能如此為所欲為,正是因為「區段徵收」惡法仍存在於制度之中,為掌權者提供了可以強制取得人民土地的遊戲規則。事實上,台灣的區段徵收制度可以說是獨步全球, 世界各先進國家早已屏棄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溝通與協商、真誠的協議價購、由下而上公開透明的計畫參與程序、以及互蒙其利的土地交換措施。徐世榮指出,台灣應效法德國,儘速建立「土地儲備制」,令各級政府於平時即編列預算於市場上以市價購買他人出售之土地,未來如欲進行公共建設或地區開發時,便得以事先收購的土地與居民做交換,避免動用徵收。

溪州鄉公所秘書吳音寧表示,自己長期在農鄉工作,深知許多台糖的土地其實是台灣最上等、最優良的農地,但是政府往往為了大型開發案,要求台糖配合釋出土地,結果是犧牲了一片又一片的優質農地,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蚊子園區,在台灣已經面臨潛在的糧食危機的現在,這樣的做法根本就是走回頭路。吳音寧強烈要求政府應該擬定明確的辦法,保護台灣的優良農地,包括全面清查台糖土地、將現況可供農牧使用者變更編定為農牧用地並禁止轉用,同時應禁止包含中資在內的外資來台購買農地,以避免農地持續從本國農民手上流失。

竹北稻農、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表示,當初捍衛農鄉聯盟之所以成立,就是遇上強盜政府粗殘徵地,由全國各地反徵收自救會共同組織。如今幾年過去,台灣的浮濫徵收還是到處都是,區段徵收這樣的惡法實在不能不廢。曾多次出國與全球農民團體進行交流的劉慶昌也堅定表達反對農業自由貿易的立場,在與日韓農民交換經驗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由貿易協定總是以開放國內農業市場來換取其他產業部門的利益,稻米作為台灣主要的糧食作物,以開放稻米進口、犧牲稻農生存為手段的自由貿易,農民絕對會反對到底。

來自苗栗灣寶的農民洪箱也直言,大家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但經過了兩次、長達10多年的反土地徵收抗爭之後,反而讓人覺得都是政府做的事在影響農民耕作,而且常常都是帶來不好的影響,不管是土地徵收、旱災缺水,政府都只會要農民犧牲,不管是哪個黨派的政府,都沒有真正照顧農民。洪箱呼籲未來不管是哪個政府執政,小農在意的都是政府能不能真的重視農業和農民的價值,給小農一個合理的環境、讓農民能各自發揮專業。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