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回顧

2015/10/30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編按】國際同志聯合會亞洲區域雙年會(ILGA ASIA)10月28到30日在台北展開,超過30個國家的民間團體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運動實踐經驗與困境,並且共商可能的突圍策略。本次會議在台灣召開,是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團隊承辦,這篇文章是資深同運工作者,同時擔任熱線理事的喀飛在會議開幕現場的致詞發言,他以一個簡短卻絲毫不輕率的方式,向各地遠道而來的NGO工作者,回顧台灣同志運動的歷程,以及運動當下所面臨的處境。

喀飛在ILGA會議開幕致詞發言。(照片取自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各位貴賓、各位LGBT朋友:大家早安!我是喀飛,很高興在這裡代表活動主辦單位之一——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歡迎各位從各地來到台灣台北,前來參加2015年國際同志聯合會亞洲區域雙年會。

這個周六、10月31日是第十三屆台灣同志遊行,預期可能有超過七萬人參與這個亞洲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許多人將此視為台灣同志運動進步的象徵,特別是同為保守且高度重視家庭關係的華人社會的朋友,常問我們:這是怎麼做到?我想藉此簡短地回顧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

30年前,同志運動前輩祁家威站出來為同志發聲,成為台灣投身同志運動的第一人。25年前的1990年,第一個同志組織——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成立,這是組織化同志運動的開始。

在那個年代,以及更早的台灣社會,對同志陌生而充滿偏見,社會大眾所知的同志印象,全部來自媒體上負面的、疾病化的社會新聞報導。社會不友善,使得大多數的同志們,只能孤獨地躲在暗櫃裡。同志運動的出現,讓台灣同志的命運終於有了改變的機會。

同志開始集結成立組織,校園出現同志社團,團體間串聯結盟互相聲援,對歧視不再沉默,對公共政策表達意見,透過書寫創作、編輯出版發聲,紀錄同志生命故事,或是傳達同志社群的怒吼與異議。同時期,在許多主流報紙舉辦的文學獎,同志主題的文學創作經常成為得獎作品。1990~1997年間,同志相關主題的出版極為興盛,包括:小說、報導文學、性別論述、傳記、劇本、愛滋故事等,八年裡高達將近80種!這些書寫與出版,透過文字撫慰且鼓舞了許多孤單的同志,台灣社會大眾也透過閱讀這些書籍,重新認識、理解同志生命的真實樣貌和處境。

1990年代中期,新媒體──網路在台灣出現,當時的主要平台BBS(也就是電子布告欄)的「同志討論區」在2~3年內普及到各大學BBS站。網路匿名特性造就了彩虹虛擬社區快速成形。網路之外,同志廣播節目也是1990年代重要媒介,最高峰時期的1996年,同時存在10個同志廣播節目。無遠弗屆的電波傳送,打破實體連結的限制,照顧了許多無資源的同志。剛剛提到的網路和廣播,成為同志社群意識啟蒙、抗爭行動動員、同志公共政策參與,最重要的媒介。

在學術研究上,延續女性主義在台灣的發展,更深刻也更基進的性權論述、酷兒論述也在台灣生根開展。反省批判的思潮,讓台灣的同志運動有更廣泛的參照,也激盪出更強大的運動能量。

1990年代後期,過去常被濫用的警察臨檢開始被關注,同志團體經常要救援遭到警察濫權臨檢的同志空間。後來,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藉著承辦台北市舉辦「同志公民運動」時,規劃了同志人權課程,要求台北市警察局各單位派員參加。在那之後,甚少發生同志空間遭到警方惡意臨檢的事件。沒想到10多年後的今天,竟然重演惡意臨檢事件。一家男同志三溫暖Aniki,從去年夏天到今年七月,總計遭到警察臨檢高達50多次,這些被宣稱是例行性的臨檢,卻每次都是大陣仗。這種頻繁且刻意的臨檢,嚴重地違反了執法的比例原則。在此我要表達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嚴正抗議。

以上提及的各種面向發展,因緣際會地在1990年代交會碰撞,交織成台灣早期同志運動百家爭鳴、齊頭並進又全面翻轉的局面。

如果這25年來的台灣同志運動看得見成長茁壯,1990年代就是那片埋下種子、灌溉施肥的豐厚土壤!如果後來的台灣同志運動火力旺盛,1990年代就是提供薪材燃燒的能源倉庫!

而這段重要且能量充沛的歷史,和台灣社會1990年前後經歷的鉅變歷史息息相關!

1986年不斷挑戰一黨專政的反對力量民進黨,突破黨禁限制宣布組黨;反核、反杜邦的環保運動,以及農民運動風起雲湧;迫於民主運動和各種社會運動的壓力,執政當局在1987年解除將近40年的戒嚴;1988年長期統治台灣的蔣家第二代強人蔣經國過世;同一年控制言論自由的報禁解除,1990年呼籲廢除萬年國會的野百合學生運動首次以學生力量施壓當局,促使隔年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和40多年不曾改選的國會,1993年廣播頻道開放,1996年人民首次直選總統。

台灣在1990年前後的民主化運動和蓬勃的社會運動,對於長期遭受壓抑的同志族群有很大的啟蒙作用,甚至許多早期的同志運動參與者本身就曾經投身這一波改革運動。

解嚴、國會改革、媒體開放,這些都象徵著威權統治結束,政治監控瓦解,言論自由的火在整個社會燃燒,在媒體上談論同志、書寫同志議題不再是禁忌。社會運動喚醒了包括同志在內的妓權、工運、原住民運動各種弱勢族群,開始展現主體站出來抗爭。

我們可以說,台灣這25年來的同志運動,是貼著台灣改革運動的脈動前行;這也說明了,同志運動的軌跡無法自外於政經大環境的變遷起伏。

回顧歷史的目的是給未來啟發,記取過去的經驗,學習前輩運動者的智慧。

台灣現今同志運動面對的最大阻力,來自跨國反同宗教勢力排山倒海的打壓,不論名稱是真愛聯盟或守護家庭聯盟,不論是反對校園裡的同志教育政策或是攻擊婚姻權立法,核心目的都在否定同志存在的正當性。而其慣用手法,則是搭建在「否認青少年同志主體、兒少必須被保護的價值思維」,還有「煽動社會上既存,對愛滋、對性的污名和恐懼」。這場戰爭不會停止,在疲於奔命的各種對抗中,組織工作者更應該記取歷史教訓,從文化與價值體系去思考戰略。

這幾年,不論台灣或是其他國家,婚權運動成為同志運動中最受社會及媒體關注、發展最蓬勃的一項議題。對此,我一方面認為,婚權運動能夠普遍引起社會關注、對話或衝擊,是同志運動的重要契機,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對有些人把婚權運動視為解決各種同志困境的唯一努力目標感到憂心。過去的同志運動,我們努力打破僵固的主流思維、逃脫來自傳統家族制度對個人的束縛,如果我們對婚姻與家庭制度少了高度的警覺和反省,未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在努力從體制取得影響力時,應該在政治實務參與中,抱持對權力的反省和警覺。因為政治權力運作的慣性,很容易讓人忘記初衷。

我們所處的2015年,牽動同志運動發展的大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往;在這後冷戰時期,經濟勢力高度主導社會變化,國際間新的合縱連橫正在重組,同志運動的大敵——極右派種族主義勢力蠢蠢欲動,社群媒體和行動通訊科技重新建構人群關係與溝通模式,如何在這些新的變局下維持同志朋友「身體.靈魂自主」,考驗著當今同志運動組織工作者的智慧。

現場都是各國、各地區的組織工作者,我們不但要為身邊看得見、看不見的各種不同生命解決現在的困境,更應該冷靜思考未來的變局和出路。第一線工作者平常總是衝鋒陷陣,在同志運動的戰場裡每天作戰,這次難得有機會暫時放下永遠做不完的組織工作,停下腳步和我們的亞洲鄰居進行分享交流,希望能把握這次交流,在研討會裡有美好的收穫,也祝福大家能夠盡情享受台灣的美食和台灣朋友的熱情!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