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觀講堂談收視率 強調優質內容重要性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5/11/02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昨(31)日下午在國立台灣圖書館,舉辦2015年媒觀講堂第3講「殺手還是良藥?─探討台灣收視率之迷思」,邀請李立國、陳慧玲、鍾起惠以及黃聿清共同與談,與聽眾面對面,探討收視率對於台灣電視產業的整體影響,最後並提出可能的解方。與談人於會中提出思考,從收視率的議題開展,最後讓觀眾回歸內容層面,共同思考台灣未來該製作出哪些優質節目或戲劇,在全球化的現況之下,展現真正的在地獨特性和文化活力。

    收視率長期被外界認為有樣本、公信力等諸多問題,但電視台仍按照收視率作為競爭依規,造成節目內容的相似度高,部分優質節目可能因收視率不佳,而慘遭停播。據此,媒觀邀集來自電視台主管、戲劇製作人、學者及收視率調查專家等人,共同討論收視率對於目前台灣電視產業帶來的劇烈影響和危機。

世新大學黃聿清老師表示,根據從前在收視率公司調查的經驗,安裝收視率機上盒會造成家中成員看電視許多額外步驟和負擔,因此大多家戶拒絕接受安裝,僅能用微薄的補償辦法提高意願,使得收視戶樣本容易向社經地位低者傾斜,然而這一千八百戶卻必須決定台灣所有收視戶的收視品味,近而成為業主投注廣告預算的唯一基準。

    台視節目部總監李立國進一步說明,許多節目即使有好的創意和發想,若無法呈現在收視率數字上,仍將面臨提早收攤的命運。現今觀眾收視習慣已大幅改變,許多人透過網路收看節目,以去年金鐘獎為例,從收視率換算,透過電視頻道收看的總收視人口數為四百多萬人,但YOUTUBE點擊率就有二百多萬人次,且持續增長中,但後者卻無法轉化成收入,事實上許多新媒體仍然無法建立有效且長久的收益模式,若觀眾「看免費」心態沒有轉變,就很難支持製作優質節目。

   資深戲劇製作人陳慧玲認為,收視率導致台灣長壽劇越拍越長,然而編拍邊播的工作形式扼殺戲劇完整性,無法從基礎培育人才並發想創意。但以其製作的《雨後驕陽》為例,是首部通過文化部認可,拿到4500萬補助的旗艦型連續劇,該戲亦獲得亮眼收視表現,同時得到當年最多金鐘獎提名,因此商業和優質未必只能二選一,希望政府能持續支持台灣的戲劇產業發展,然而該戲闡述台灣本土的製鞋產業故事,卻幾乎沒有獲得來自本地製鞋企業的資源,希望未來台灣除了政府之外,企業界亦能正視台灣文創產業的重要性,讓在地的特色和精神,能透過文化作品讓世界認識。

    世新大學鍾起惠教授則認為解決收視品質的問題有兩條出路,一個是多推廣公共電視產出的優質內容,二是大幅提高文化部輔導金,然而兩者礙於現實環境都有難度。她認為可以參考日本的節目預賣概念,先讓廣告主預訂節目,讓製作單位先收到資金,如此才能回歸製作方,是台灣目前唯一的解套方式。

 右起為黃聿清、鍾起惠、陳慧玲、李立國。

內置圖片 1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