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討論與思考的記錄影片。
本影片的主題,是在全球石油產量高峰時代裡,古巴在非常特殊與惡劣的條件下如何因應能源嚴重短缺的危機,而發展出新的經濟與生活方式。
在影像與敘述的形式上,本影片一掃一般嚴肅議題的沈重,以簡潔的風格,引人入勝的細膩交代這議題的各個面向與觀點,並佐以數據、歷史與比對資料,來理性地說服(或挑戰)觀看者固有的思維與刻板印象。
一部好的紀錄片(DocumentaryMovie)應提供有深度的資訊,呈現出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與值得咀嚼回味、反覆思考的深度或挑戰性的議題。以此來看,本影片稱之為好紀錄片,可說當之無愧。
一、全球石油能源的危機
本片一開始先介紹「石油產量高峰」的觀念。這觀念早於五十年代就已提出,即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全球石油產量將在七十年代達致高峰,此後石油產量將逐步下滑減少。這雖在當時得到印證,而爆發了能源危機。美國在當時的卡特總統時代也提出一連串的節約能源的政策、微幅調整過去大量耗費能源的生活方式。但後來美國發掘了阿拉斯加區域的新石油,以及全球各地新進的科技探測技術而紛紛發現新的石油蘊藏,到了八十年代美國雷根總統上任,就全面廢止節約能源政策,繼續大量耗費石油。
即使過去三十年,全球渡過了第一波的產量高峰危機,但這科學預測基本上還是正確的。目前最新的預測是約到2010年是高峰,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不過是延遲到2030年左右,到那時,若全球沒有石油能源的替代品,我們目前仰賴石油能源的生活方式勢必要面臨全面的挑戰。
這是全球普遍性的根本問題,也是本片介紹的第一個主題。
二、能源危機與生活方式的轉機︰古巴之道
美國是全球霸權國家還有條件繼續揮霍能源,但其他資源貧困的第三世界就毫無可能。而古巴尤其處於特別不利的條件,被迫要提早全面因應這石油產量高峰下的能源短缺挑戰。
古巴如何解決這問題呢?她的解決方式有何進步意義,值得我們其他地區參考深思的呢?這是本片的第二個主題。
古巴並非從最近才開始因應這危機,而是早自九十年代初蘇聯瓦解後,古巴再也無法從這長期依賴的石油出口國獲取石油後,就開始面臨這幾乎是社會崩潰的能源危機。
這開啟了「特別時期」。在九十年代初,石油進口由1400萬噸頓時降到400萬噸,這馬上使整個社會陷入基本生存的危機。由於石油是發動基本電力、產業經濟的基本能源,所以石油嚴重短缺,直接打擊食物生產、醫療、大眾運輸,危害到古巴民眾的生存健康與基本生活方式。
據本片報導,在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嬰兒普遍體重過輕、營養不足,而在94年,平均每一個古巴人一年瘦了二十磅!而國內生產毛額僅為過去正常時期的百分之三十四。當時全國經常斷電,一天約有十二小時至十六小時。而沒有石油,就沒有起碼的汽、機油來供應大眾運輸。古巴人開始從中國進口一百二十萬腳踏車,許多民眾,包括醫生,都開始以腳踏車來作為主要代步工具。
更嚴苛的是,古巴當時(直到現在)幾乎毫無國際組織的經濟援助或貸款,主因是美國判斷這是一拳打倒古巴政府的良機,而操控國際組織禁止貸款給古巴,更實施各種貿易禁運的管制政策,這造成了七億五千萬醫藥食物都被擱置,無法進口到古巴。
古巴過去是輸出煙草等經濟作物來進口許多糧食作物,但自從全面被封殺的禁運以及內部的石油危機後,古巴食物進口減少了八成,而過去在所謂綠色革命的高度機械化、大量使用耕耘機、化肥的生產方式,如今都必須重新檢討,尋求嶄新方式。
古巴經濟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首先表現在農業上。由於要耗費能源的交通工具普遍缺乏,古巴的糧食生產必須以分散性、各社區就地生產方式來進行,而不能像以往那樣集中於郊區來耕種,再以長程的運輸到大都市民眾家中。
所以,所謂都市(包括大小城市)農業就應運而生。在各城市裡,利用屋頂、社區空間來種植蔬菜,而且鄰里相互幫忙,利用共同灌溉、農業設施來進行農事。而且,古巴農業開始捨棄過去大量施肥、機械耕種,而是在自己社區的環境、大量降低殺蟲劑使用、並以天然有機物等來進行有機農業,並以牛來耕耘的傳統方式。
在社會關係上,社區、鄰里的親密互動開始與經濟生活合而為一而重建,古巴人民有了更深厚的社區、公共意識。而在自然環境保育上,這種有機農業方式停止了人為破壞,而讓土壤有了自然生息的生機。
多年運作下來,這不僅是古巴社會價值、自然環保意識的改造,更在實際經濟效益上有了非常正面的結果。目前古巴八成的農業生產是來自於有機農業。而半數以上的哈瓦那都市居民的糧食是由都市農業提供;在小城市裡,都市農業比例更高,約8成以上的蔬菜、水果由都市農業提供。農業已成為古巴平均收入最高的產業,許多過去是工程師、音樂家民眾紛紛轉行,或兼職做都市農夫。在八十年代,古巴使用二萬一千噸化學殺蟲劑,現在只有一千噸,少用了二十一倍,這對人體健康與環境都大有益處。
古巴的因應與轉變也表現在其他領域裡。
古巴自社會主義政府掌握政權以來,就將醫療與教育視之為社會首要價值。本片詳細介紹了,在面臨能源短缺的衝擊下,古巴的醫療與教育的因應之道。
與都市農業的興起類似,為了因應石油缺乏帶來交通不便,古巴將各大學採許分散式,讓大家可就近就學,減少燃料短缺衝擊,所以幾乎每個自治區內都設立大學。過去古巴有三所大學,但現在分散、增設到五十所。
古巴非但沒有放棄過去公費支持的教育系統,反而因地製宜的分散、擴充教育資源,讓它能更貼近民眾的需求。相似的處理方式也見之於醫療資源上。
在這危機時期,政府依舊免費提供公民醫療與教育。醫療診所與學校隨處可見。即使古巴消耗能源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但古巴嬰兒夭折率(千分之6.3)與平均壽命(77歲)幾乎與美國(分別是千分6.5與77.4歲)一樣。
本片綜合了各方訪談與數據而結論說,在這十餘年來的特別時期,古巴不僅奇蹟式的度過人民生存的嚴苛考驗,而且似乎活的比過去更好。被訪談的許多古巴人說,他們不僅發展出新的經濟生活、都市設計、社區生活方式,而且,恐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不同的價值觀來看待這世界,來掌握自己生活的價值。
簡單的說,當他們被迫要在能源匱乏的現實生活時,當他們逐漸發展出新的社會與經濟生活方式後,他們發現︰其實過去依賴大量消耗能源、高度機械化農業、高度都市集中等並非是唯一或最合理的生活方式。一個能更保育自然環境的農業生產、一個有更親密合作的社區關係、一個能更擺脫過度物質化的簡單生活,或許才是一個更快樂的人生。
三、繼續思考的問題
對筆者來說,好的紀錄片帶來的不僅是新的資訊,而是啟發更多的問題來繼續思考。
這些問題,一方面可以讓我們反思、檢討我們自己一貫約定成俗的偏見,另一方面,甚至也可引發影片之外的質疑來反問這紀錄片的主題或觀點是否有偏頗之處?
對於台灣來說,這影片所揭示的問題更是觸目驚心。台灣是百分之百依賴石油進口的社會,而若石油能源的匱乏已是不可避免、即將來到的趨勢,那我們在基本生活方式上對於能源的使用是否已有新的價值觀了呢?未來台灣應如何因應呢?古巴這種回歸有機農業、簡單物質生活的方式可以作為借鏡嗎?如果古巴節約能源的實踐成功,但全球最浪費揮霍能源、社會高度不平等的美國難道就不能負起最主要的責任嗎?否則全球能源資源有如何能被全人類公平的使用呢?
這些問題的深入討論,顯然已是這紀錄片影評範圍之外了,但這些思考上的困惑與激盪,將是關懷全球議題、台灣社會基本價值的觀者們未來社會實踐行動所需的寶貴思考資源。
筆者期待與讀者/觀者們在其他的場合中,繼續討論。
回應
Re: 影評︰《社區力量︰古巴如何渡過產油高峰期》
Very nice article. Thanks for sharing!
Re: 影評︰《社區力量︰古巴如何渡過產油高峰期》
這部紀錄片很有趣,請問哪裡可以買(租、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