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八:
組織化的勞工是不進步的

2016/08/31
New Internationalist 編輯
譯者: 
苦勞網特約編輯

一直以來,工會會員總是被富人不加思索地抨擊為干預自由市場運作且阻礙創造財富的一群人。在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因為一項對「好戰的工會份子」的法律限制被恢復了而高聲歡呼;在美國,反工會的民間組織國家勞動權利基金會(National Right to Work Foundation)則認為工會採取私下的遊說影響了選舉,而且還控制了國會中的多數議員以致力於提昇賦稅,增加政府開支。

然而,這種認為工會妨礙創造財富的說法著實錯得離譜。由全球一小撮富人們所提供的這種論述,並不是事實。

這種論述通常有兩個特徵。

首先是「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簡單說是自八○年代以來的實質薪資停滯,這普遍被視為是造成景氣大蕭條的主要原因。其產生結果就是缺乏有效需求,大部分人缺乏購買力,以致於無法購買足夠多的產品。這將會反過來減少對生產領域的投資,並且造成大量的商品滯銷。

其次,私有財富大量地累積在極少數人身上,不平等的差距不斷拉大。這對整體經濟來說並非好事,因為當你一個人擁有許多財富時,相較於將這些財富分散給每個人,你個人消費的商品總金額會更低。流動性陷阱的意義在這裡被拓展了。我們創造了一個社會,當窮人日復一日地掙扎求生時,有錢人卻在盤算著是否要把錢拿來生產商品(相對於拿來以錢滾錢獲利)。

來源:<a href="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survey/so/2015/int071015a.htm">IMF</a>

以上兩種特徵,又伴隨著三個相關的趨勢。

第一,工會密度急劇下降。以經濟發達國家的數據而言,勞工加入工會的比例由1980年的45%下跌到了2010年的未滿 30%。既然工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增進薪資跟改善勞動條件,那麼將工會密度下降與實質薪資停滯的現象聯想在一起也很合理。然而,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如此。

第二,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最近的研究發現,「工會組織的衰退跟金字塔頂端的收入增加,以及財富重分配的減少都有關係。當最低薪資的保障受到侵蝕時,社會整體的不平等也連帶地大量增加。」所以,不平等的惡化相當程度地造成了流動性陷阱,而實質薪資的停滯和組織性勞工的衰退則讓問題更加惡化。

最後,如果以傳統的GDP來看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表現,會得到一條與工會會員數同步下降的平行線。在六○年代,GDP成長的速度比近幾十年還要來的快。所以認為工會帶來負面影響,欲除之而後快以創造更多經濟成長的想法,可說是完全錯誤。

那麼, 在工會並不阻礙生財的前提下,再說說你喜歡它什麼吧!基於相當程度的理性,你或許會說工會促進了經濟成長━━如果這是你想追求的事物。然而,這不是工會之所以存在的目的。在歷史上,工會曾經在民主制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國際連帶的鬥爭中對抗失業和各種不公義。減少組織性的勞工,你就會失去上述以及其他事物。

也許是因為大型工廠的減少、跨國企業的增加、工會權利受侵蝕以及「彈性的勞動市場」狠推一把(當然,還有工會自身的各種問題),使得富裕國家的勞工們更難以有效地組織起來。但無論如何,這些因素都不會支持本文所批評的經濟迷思變成真實。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