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兩公民團體上週派6人赴日進行「台日輻射與風險社會訪調」計畫,六天五夜的行程,該團隊已經在上週六(12/17)返台。「台日輻射與風險社會訪調」計畫說明記者會上,主婦聯盟基金會提出訪日的觀察,包括日本民眾對政府輻射安全管理的質疑,以及日本民間為回應食品中的輻射問題,自發性組成社區組織進行自主檢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則針對台日的情境差異提出見解,認為應回頭檢視我國現行風險管理的漏洞。
兩團體在記者會中提出以下訴求:
1.反對我國以現行條件草率開放日本福島周遭四縣食品。
2.要求政府必須全盤檢討目前的管制方式,為補足目前制度上的漏洞,應以美國管制之14縣為範圍,檢討並加嚴管制品項。
3.應增加邊境快篩人力及資源,與增加國內相關檢測的實驗室,同時衛福部也該協助地方政府與民間建構檢測資源。
4.應建立我國輻射污染的資料庫,確實掌握我國國民目前受曝情形;
5.應加強對日的數據調查,福島及四縣之外的健康管理數據皆應納入考量;
6.未來所有日本進口的食品(一般人食用、飼料、種苗等)全數必須經過檢驗。
民眾不信官方標準 自訂嚴格基準值
本次訪調拜訪東京、福島、埼玉、櫪木四縣市的學者、生產者、消費者、環保團體、自主檢測組織等13組個人及團體,發現日本民眾對日本政府所訂定的食物流通標準(100bq/kg)普遍表達不信任,因此許多民眾自發組成檢測組織,自行監測食物及環境的輻射值。低劑量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尚未有定論,因此還是主張越低越好,就算市面上都是合格,也不能代表對健康毫無影響。例如日本生活俱樂部消費合作社(生活クラブ生協)品質管理部長槌田博就表示「日本政府訂的基準值太高了,所以我們(生協)自己定了一個比國家還要低的自主基準。」自行訂定比官方標準更嚴苛的檢驗基準,公開檢測過程及結果,讓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狀況。
日團體自主檢測 媽媽從擔憂到行動
以媽媽為主要成員的組織磐城放射能市民檢測室TARACHINE(いわき放射能市民測定室たらちね),出於對家人的關心而積極行動,被問到為什麼不相信農會或超市的檢測時,該組織的代表飯田亞由美說,「因為包裝有可能造假,所以檢驗才是可信的,檢驗後才決定吃不吃。而且相對於國家的100貝克標準,我們只接受未檢出,為此,機器的限定值可以設在1貝克,測上10幾個小時也可以。」
郡山市的女性和媽媽所組成的組織「3a!郡山」,名稱來自於日語安全(anzen)、安心(ansin)與行動(action)的簡稱。為了減輕生活中的不安,不只檢測食品,也與其他組織合作監測孩童上下學路途的輻射值。3a的發起人之一,野口時子以素樸的想法說明,「安心無法透過檢測來完全達成,不管誰跟我們說「福島的東西已經是安全的了」,我們還是會感到不安。」
福島臨近四縣市的輻射風險仍存在
長年反核的「原子力資料情報室」代表片岡遼平表示,觀察五縣食品的調查資料,大部分都是100貝克基準值以下,而且是偏低的,不過有時還是有高貝克的東西檢查出來,大部分是香菇、野豬肉等,雖然這些檢出超標的東西是不會在日本國內流通,但是因為目前政府只是抽取樣本檢查,其他縣市的檢查體系也不像福島這麼嚴密,還是不能說沒有風險。
位於四縣市之一櫪木縣的那須町,距離福島核電廠雖然有一百公里,放射性濃度卻比福島縣的磐城市還高,因此當地居民組成自發性組織成立那須町的放射能市民測定所「那須希望の砦」,提供免費專業檢測來讓居民安心,代表竹原亞生認為雖然食品檢測數值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但那須町、那須塩原市的污染會持續許多年,要讓放射性減少需要花很長時間,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抗戰。這個長期抗戰的過程裡,像這樣的市民測定所就有維持的必要,因為可以彌補國家掌握不到的高風險品項。
福島人:污染尚未解決 應先解決日本問題
綠盟秘書長崔愫欣說,相較於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一直向外界宣稱福島沒事,甚至以自由貿易為名施壓輸出,這次拜訪的福島與鄰近縣市的在地組織中,無人認同日本政府急於輸出海外的作為,他們反而強調,在核災後續的污染與賠償問題尚未解決的狀況下,日本政府應該優先處理國內災區的重建與持續投入資源降低污染,而非急著輸出。不在避難區的福島縣居民因為走不掉,必須在那裡繼續生活,既然要繼續在那邊生活,就要致力於把傷害減到最低,找出對策跟方法來守護家園。這是被迫的狀況,官方宣稱福島沒事的擁核派宣傳,並非大多數福島人的看法。
農民:農民有耕作的權利 消費者也有不吃的權利
福島農民組成的「土壤俱樂部」、「有機的東和」等團體,其中農民菅野正壽表示,農民也並不認為福島的東西都沒問題,其實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比如說漁產品等就有問題,香菇等也有問題。福島目前仍有八萬人還在避難,沒有辦法回到本來的地方,核電事故到現在都還沒受到控制與解決,在這種時候日本政府還說要輸出核電,是無法原諒的,農民有耕作的權利,但要強調消費者也有不吃的權利,應該在確保到耕作權與消費者不吃的權利下,再來談食物要不要輸出的事情。福島女性與母親組成的「郡山3A」團體代表野口知子表示,身處福島已經是承受輻射較多的地區,雖然對農家的努力很認同,市面上的食物檢測也合格,但是認為消費者應該有選擇自由,不想吃可能有輻射的食物,再增加任何風險。
除汙效果有限 台日情境大不同
很多人問,為什麼日本人可吃,台灣不吃?但台日情境大不相同,2011年福島核災後,東日本已經是輻射風險區,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雖然有逐漸下降,但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回到災前的背景值,因此日本國民必須學習與輻射共存,無法迴避,但台灣沒有核災,不用承受這些輻射風險。
福島縣與鄰近縣市的食品檢查資料雖然大多在基準值以下,但有些品項仍有發現超標,抽樣檢查並非完備嚴密。日本民間團體也表示疑慮,表土除污無法根絕輻射污染,雖然數值暫時下降,但下雨又會將污染從山上或上游帶下來,使得作物移轉吸收的效果有限,自發性的市民測定所表示仍需要長時間的檢測與觀察,而台灣也可像韓國一樣主動搜集數據與提出自己調查的高風險品項。
日民眾:台灣應保護自己的國民
在日本訪問期間,不論是福島或是東京的團體都表示台灣是外國,無需承擔核災風險,可以自主決定,更進一步建議台灣應強化檢測體系,並建立屬於本國的輻射風險資料庫。多數市民組織認為,日本是因為核災事故發生在自己的國土上,才不得不與輻射風險共存,而台灣則該擁有選擇的權利,依照自己的條件,以保護自己國民為優先。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強烈建議台灣的官方與民間,應加強輻射監測的設備與能力,科學上宣稱「安全」並無法讓民眾真正的「安心」,而讓民眾能夠「看得到」檢驗的過程,才是「安心」的關鍵。
對比日本應對核災後食物輻射風險之經驗,很明顯台灣並沒有足以讓民眾感到「安心」與「信任」的官方和民間檢驗資源,使得社會大眾真正擁有選擇的空間,去自由選擇放射性物質更低於政府管制基準的食品,化解民眾的疑慮,因此,我們也再一次強調兩團體在赴日訪調後的訴求:反對我國以現行條件草率開放日本福島周遭四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