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老回憶錄 痛批伊戰為石油

2007/09/17

閻紀宇/綜合十六日外電報導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任主席葛林斯班備受各方矚目的回憶錄《動盪的年代:新世界歷險記》(The Age of Turbulence: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將於17日問世。根據媒體事先披露,葛林斯班在書中嚴厲批評布希總統與共和黨政府,甚至直言2003年3月開打的伊拉克戰爭「主要是為了石油而戰」。

葛林斯班現年81歲,他從1987年8月開始執掌聯準會,去年1月才卸下仔肩。在18年又6個月的任期中,他經歷了雷根、老布希、柯林頓與布希四位總統,對於美國以至於全球的財政經濟有莫大的影響力。因此各方非常期待看到他品評華府高層人物、回顧重大財經決策、前瞻全球財經趨勢。

對民主黨柯林頓 讚譽有加

531頁的《動盪的年代》的確不負眾望,葛林斯班在聯準會任內的發言向來以措辭謹慎、暗藏玄機著稱,不過寫回憶錄時可就擺脫顧忌、火力全開,撻伐布希的財經政策尤其不留情面。相較之下,葛林斯班雖然自稱是「自由派的共和黨人」,但是對民主黨籍前任總統柯林頓讚譽有加,不時流露惺惺相惜之感。

不過葛林斯班主席生涯的最後5年都是為布希效力,對諸多政策敗筆恐怕也難辭其咎,民主黨國會議員就曾批評他一味迎合布希政府。例如2001年布希上台後不久,推出1兆3500億美元的十年減稅計畫,當時葛林斯班出席國會聽證會為這項政策背書。減稅計畫加上伊拉克戰費、經濟衰退等因素,很快就讓布希將柯林頓8年任內累積的2362億美元財政盈餘揮霍一空,預算赤字一度飆升至4127億美元。

因此葛林斯班的新書也有為自己辯白的意味。他說他當時只是對減稅方針表達原則性的贊同,並沒有獨厚布希的方案。而且後來他一直勸誡布希要關注預算赤字,節制政府開支。然而布希仍一心要履行競選政見,任憑共和黨掌控的國會予取予求,財政紀律從此蕩然無存,令他痛心疾首。

葛林斯班說:「最令我感到挫折的就是,總統不願意以否決權來抗衡一發不可收拾的開支……共和黨國會議員出賣原則,換取權力,結果卻是兩頭落空。後來他們輸掉2006年的國會期中選舉,罪有應得。」

葛林斯班並批評共和黨政府「既不重視嚴謹的經濟政策辯論,也不在乎政策的長期效應。」他對副總統錢尼喊出的「財政赤字不要緊」口號,尤其耿耿於懷。

憂慮美通膨 越來越難控制

今年3月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金融風暴,許多學者將矛頭指向葛林斯班,認為他長期壓低利率的政策,是導致美國房地產市場從過熱到泡沫化的元凶之一。

不過葛林斯班反駁表示,他在2003年大砍聯邦基金利率,目的在於防範有害經濟的通貨緊縮,就算因此導致房市過熱,仍然是正確的決策。

對於美國和世界的經濟前景,葛林斯班有悲觀也有樂觀。他認為美國的通貨膨脹會越來越難控制,而且為了將通膨維持在1%至2%,利率可能得調升至兩位數。不過到2030年時,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比2006年的13兆美元增加75%。

葛林斯班也對中國的政經前進做出預測,他說:「我相信中國共產黨對於目前的威權統治、半資本主義、相對繁榮的體制,能夠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然而如果一直缺乏做為政治安全閥的民主程序,我很懷疑這樣的體制是否可長可久。」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