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請進場!

2017/12/26
苦勞網特約撰稿人

今年是《資本論》出版150周年,明年則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在此之際,台灣出版商引進了大陸中央編譯局的經典《資本論》中文譯本,電影《馬克思:時代青年》(The Young Karl Marx)近期也在台灣公開上映。面對愈趨惡化的勞動條件與環境,重新注入馬克思的思想資源,恰逢其時。

《馬克思:時代青年》以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情」(或是「同志之情」)為主線,突出了他們與空想社會主義者之間的思想鬥爭與論辯,結尾相當有力地收在《共產黨宣言》的誕生,堪稱劇情片的佳作。透過片中的線索與脈絡,觀眾得以深刻地體會馬克思和恩格斯何以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者。

《馬克思:時代青年》劇照。

「科學」,亦即代表著辯證性、現實性與運動性。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以及《共產黨宣言》這本小冊子至今依舊能發揮啟蒙作用的意義就在於此——這是一種認識世界、介入現實、改造社會的方法與行動綱領。而改造社會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國際歌》中那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社會的進步,唯有依靠勞動者的覺醒與團結。

馬克思主義在台灣從來不是橫空出世的,反而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在反帝反殖運動風起雲湧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農民運動主事者為了團結民眾,啟蒙民眾的民族與階級意識,曾編寫過一套以閩南語誦讀的《三字集》,其中一段是:「共產黨,咱的主,為正義,的辦事……咱師祖,既逝世,是列寧,馬克斯,他傳導……」,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是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運動的思想根基。

(老農組成員伍金地背誦《三字集》的片段)

遺憾的是,這條左翼反帝傳統,經過1950年代國民黨白色恐怖的政治撲殺,致使在台灣有所中斷,但星星之火仍舊保留在這塊土地上。《馬克思:時代青年》的上映,以及《資本論》在台正式出版,就是一個把「祖師爺」馬克思從主導台灣意識形態的政治桎梏中,重新請進場的好時機。

《馬克思:時代青年》呈現的時代背景對觀眾來說也是相當好的參照,我們現在的勞動處境,又或是《勞基法》修惡「成真」的話,跟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時代的工人處境相比,究竟是往前走呢?還是退回到19世紀

經歷執政者站在資方立場的不斷進逼與震撼,以及12月23日反《勞基法》修惡大遊行之後思想與行動的洗禮,再透過《馬克思:時代青年》傳達的影像故事,走進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或許能為現實帶來更多的反省資源,以一個新的世界觀解釋台灣、認識中國、理解世界,進而促成社會變革。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就有馬克思!

特約撰述: 
建議標籤: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