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反對民進黨政府修惡《勞基法》,去年(2017)12月23日,全台工會號召萬人走上台北街頭遊行,並突襲佔領行政院前路口兩小時,在一波衝撞行政院的行動後,遊行指揮系統於晚間6點宣布當日抗爭行動結束。然而,部分工會和參與群眾不滿抗議就此結束,紛紛就地坐下持續佔領政院前路口。直到9點,警方準備驅離現場群眾,數百名群眾於是從忠孝西路口往台北車站前進,展開路線未知、隨機應變的「城市游擊」,在台北車站和西門町一帶的道路遊竄,沿途佔據車道與路口,造成交通大亂,最後一批群眾在凌晨時分被警方圍困於台北車站,並全數遭到清場。
一些社會學者與評論者,稱頌當晚城市游擊是新的運動形式,認為這代表了「公民自發、無政府的青年學生新興運動」取代了「工會、左翼的傳統組織動員」。但事實上,當天在現場的人都可輕易發現,自指揮系統宣布撤場、群眾持續佔領行政院前路口以來,就有非遊行指揮系統的工會青年幹部,帶領群眾坐下、呼口號,或展開短講、進行討論,隨後當群眾開始遊竄台北街頭時,這些工會青年也很大程度上引領著人流的路線。這都顯示當晚的「城市游擊」雖然並非傳統的組織動員模式,但工會組織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在當晚的游擊行動中,除了傳統的工會組織外,也有主張台獨的政黨和青年團體、反課綱運動的學生、大學學生會組織、新興的「過勞功德會」以及自發的散眾等參與,這些群眾或來自不同的政治勢力,或存在運動路線的歧異,也讓這次行動的性質顯得更為複雜,而難以用「青年運動」一筆概括。
本次論壇希望重新回顧這次抗爭的經驗並理解其性質:如何解釋遊行後續佔領與當晚城市游擊的性質?在當天遊行、衝撞、佔領、游擊下,工會組織者與群眾形成什麼樣的關係?青年工會幹部與工會組織和尤其是青年參與者的關係又是什麼?當晚發生的城市游擊,和1223遊行前後出現的各種「文化干擾」行動是否有內在的關聯?這種游擊式的政治行動,能開啟什麼樣的想像空間,又存在什麼問題?
另一方面,本論壇也試圖從歷史的角度探索工運和青年運動的關係:過去台灣工運歷史上,青年學生如何參與工運,工運和青年運動之間有過哪些相結合的實踐,又是否產生過路線的辯論?在《勞基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工運和青年學生未來又該朝向什麼樣的運動路線?歡迎各界朋友與運動的組織工作者參與討論。
【時間】2018年1月27日(六)14: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
【主持】張宗坤(苦勞網特約記者)
【與談】
蘇子軒 / 李容渝(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
楊子敬(青年拒砍七天假串聯)
謝毅弘(反教育商品化聯盟)
陳柏謙(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徐文路(大專兼任教師)
(與談2小時、討論50分鐘,苦勞網同步臉書直播)
【主辦單位】
《苦勞網》
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在當前社會高度分化,抗爭者被多為個別情境所侷限區隔的情況下,期許能透過報導評論的書寫,介入議題並形成連帶。
《新國際》
思想的、戰鬥的、另類的,推動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解釋世界,改變世界。
【現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