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語言學家表達專業意見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8/03/14

「英語為第二官方語的反思」語言學家的座談會

去年年底,賴揆指示教育部成立一個「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的推動委員會,今年五月將向賴揆提出報告。對於這項語言政策,台灣語言學會、台灣語文學會、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共同舉辦座談,包含了語言學家、英語系教授、語言教學等專家學者,進行了全面的反思,並向政府發出批評。

台灣語言學學會理事長清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蔡維天與政大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張郇慧於開場時,對於此項政策就表達了深深憂慮,呼籲政府應正視學界的聲音。政大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何萬順表示,推動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的新聞,在去年十月出現時,首先出現「多益成績吊車尾」的假新聞,再由立委吳思瑤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第三天再質詢行政院長賴清德,短短三天就促成了賴清德指示教育部成立「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的推動委員會,將年五月將向賴揆提出報告,效率非比尋常。對於此項未經學者專家探討研議的政策,連「台灣是否有官方語言」都未深究。何萬順指出,這在意識形態上是向西方強權屈膝,在民主程序上未經充分辯證,在價值觀上也凸顯了台灣對自身語言文化的自卑,以及對西方的崇洋。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進入立法程序的同時,我們應先釐清,台灣的第一官方語為何?若沒有第一官方語,何來訂定第二官方語?

師大英語系教授張妙霞表示,此項政策對於教學現場會有很大的衝擊,尤其對於專業課程會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同時,此項政策將更加壓縮本土語言的學習空間,並且在媒體及資訊發達的今日,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對於提升英語學習並非關鍵,也無必要性,對於國家財政及發展,也可能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同時,師大文學院前院長李勤岸也指出,在曾經被英語殖民的國家,自決獨立之後無不想盡辦法脫離英語殖民,追求語言正義,如印度、愛爾蘭與菲律賓等,然而當代世界並無其他國家,在未曾被英語殖民的情況下,竟主動要把英語作為官方語。果真如此,將成為世界的笑柄!

政大英語系特聘教授賴惠玲表示,在制訂〈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同時,卻又提出英語成為第二官方語言的政策,其目的究竟為何?效益是否可達成?以現狀評估,必然需要長時間與大量資源的投入,然而本土語言的式微,勢必將再受到很大的衝擊。目前客委會所做的語言調查報告,能聽說客語的比例18歲以下僅約三成。在此現況下又要貿然提出與「國家語言發展」不一致的政策,將會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面對台灣語言堪憂的現況,清大台灣語言研究所教授葉美利也表示,知名演化生物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早已指出,台灣豐富且多樣的原住民語,是「台灣給世界的禮物」,然而這項禮物卻面臨瀕危與死亡。葉美利指出,國際化本應蘊含著更寬廣的視野、更多元的角度,而我們卻捨本逐末,追求單一的價值,反而失去了表達我們靈魂的本土語言,最後,我們還有什麼可以給這個世界?

本次座談,匯集了語言學家對政策的反思,也顯示出台灣的語言政策都不重視語言學家的專業意見,而只一味的追求政商人士,在媒體上不斷散佈的錯誤價值觀,致使台灣社會消耗了大量金錢、精神與各種資源,不但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語言學習成果,卻也導致了更嚴重的語言自卑,也加劇了更嚴重的語言不正義,以及更惡劣的語言環境。呼籲政府,應先傾聽專家學者的意見,在語言政策推行之前也應透過民主程序充分辯論,才是正確的方式。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