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櫻桃成熟時——法國罷工潮的幾個觀察

2018/04/15
苦勞網特約撰述

雖然時序已經到了春天,3月的法國依舊寒冷,就算到了4月仍不見艷紫、潔白的紫丁香綻放枝頭。氣候是冷峻的,社會氛圍更冷,民怨四起,一波又一波的罷工如浪潮,起起伏伏。

目前法國社會抗爭最綿密的是鐵路系統,亦即法國國鐵局(SNCF)的罷工,自今年(2018)3月22日起,法國各大工會出現了近年難得一見的團結,每個工會的鐵路工會部門共同決議發動「串珠」式的罷工,從4月到6月,三個月內排定32個罷工日。

無論贊成或反對,多數的法國人將今年春天的工潮聯想到1995年冬天的大罷工,不見全國性的社會抗爭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公共運輸的使用者心裡頭多少有準備,要共乘、騎自行車或走路通勤了。

法國國鐵工人展開罷工行動,抗議法國總統馬克宏推動的法國國鐵公司改革計畫。(攝影:Philippe Huguen/AFP)

「足以動搖國本」的國鐵罷工

鐵路系統的罷工陷國民日常於動盪中:包含高速鐵路、長途鐵路和區間車等鐵路網,法國國鐵每天運送500萬人次,光是大巴黎區快速鐵路網(RER),每天的「吞吐量」就超過300萬人次。一條條的交通運輸動脈運送著人們上下班、進出城之日常,快飛的火車是長途旅行,尤其是歐洲跨國旅行最舒適安全的選擇。國鐵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僅三分之一人的罷工,所帶來的影響──用句台灣政治人物的慣用語:足以動搖國本!

包含火車駕駛、列車長與其他部門,法國國鐵目前約雇用15萬人,國鐵公司自1937年成立以來,長期虧損,至今每年的虧損約360億歐元。官方的調查報告顯示虧損主因在於偏遠地區鐵路網投資過大、鐵路員工的僱用和退休條件過優,這份報告也分析國鐵因屬行政法人機構,不必自負盈虧的財務管理和營運導致虧損越來越嚴重難以改善。

因此,首先要調整國鐵員工的僱用和退休給付條件,關閉拖垮財務的偏遠地區鐵路網,同時取消行政法人體制嚴格控制虧損朝向自負盈虧的公司經營。當然,迫於歐盟區內鐵路系統開放競爭的要求,法國政府將從明年起制訂規範,以招標方式開放國土內鐵路網給其他歐盟鐵道公司。

法國政府「改革」國鐵系統主要就是上述的幾個要項,同時為了加速法條修訂時間,馬克宏政府避開經國會殿堂逐條辯論修正的傳統,而是經內閣會議同意後,直接送大會表決。執政黨「完全執政」就讓行政權凌駕在國民議會之上,從去年修正勞動法到現在的國鐵改革,無需社會對話和辯論即可執意貫徹意志,人們再度見識到「完全執政」的威力和陷阱。

鐵路開放競爭的失敗案例

法國國鐵改革觸發各工會集聚抗爭,並且提出多項說帖以爭取使用者支持。理論上,開放競爭是為了提高質量並降低票價,不過從歐盟國家的經驗看來,恰好相反:

英國鐵道開放民營二十五年的結果是,火車慢、誤點多、票價貴。大倫敦地區通勤網擠爆了,現在倒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英國人希望能回到國鐵時代。德國政府於1994年與工會協議後,由國家吸收負債,並提高票價,以改善服務品質,而直到現在,德意志鐵道的虧損沒有改善,政府仍在承擔鐵道赤字。而瑞典則是從1998到2010年漸進民營化,有五十多家公司參與經營,雖然票價降了,選擇多了,但基礎設備更差了。2000年,義大利開放高速火車自由競爭,票價是降低了,但是區域性的鐵路網卻因預算減少限縮維修的經費,修繕不良的結果導致意外增多。

歐洲國家鐵道民營化至今仍難見真正成功的例子,因此,法國的鐵道界和使用者對開放競爭大多表反對意見。不過,馬克宏政府立場相當堅定,幾度與工會代表協商都破局收場,不歡而散。

如串珠般間斷的罷工發動至今,參與的人數高高低低,不免令人擔心可能到最後變成稀稀落落,如潮水驟然升起後最後破碎成浪花。其實很難說得準,正值復活節假期,罷工人數雖減少但所造成的影響依舊大。

反對馬克宏 大學也掀罷課潮

國鐵之外,大學也有多起罷課和占領校園事件:3月初從波爾多、土魯斯、蒙波利耶等南部的大學開始騷動,抗議政府對大學入學與考試的諸多限制違反了教育平等的精神,西部不列塔尼區首府雷恩大學隨即響應,到了3月21日巴黎第一大學敲響戰鼓,整個巴黎地區十多所大學封鎖校園、罷課,學運已達全國串連規模。

索邦大學法學院(巴黎第一大學)數周來動員力強,法學院的課程有一半以上停擺。大批警力在4月13日強制驅逐抗爭的學生。雖然轉眼快要期末考了,大學生們多少有自己的盤算,學運可能也如浪花散落。

去年此時,法國左派疲態盡露,欲振乏力,選民們不自覺的把票投給了本質右派的馬克宏。掌握時勢當選總統的馬克宏,以完勝之姿強勢領導,他根本不屑於社會對話,當選不到一年,馬克宏越來越明顯的驕傲自大,已然引起普遍反感,尤其出動警察強制驅離學生最容易引起衝突,抗爭運動可預見將會捲土重來,甚至逐漸升溫、匯集成流。法國各大教師工會則發動5月22日舉行全國性的罷課示威,這個日子具有象徵意義,正值櫻桃成熟的季節,五十年前六八學運遍地開花結果的豐收季節。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