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會落幕 民主黨站著說話腰不疼?

2018/06/16
苦勞網特約編輯
【作者按】本文綜合整理川金會後,《雅各賓》(Jacobin)對於美國自由派媒體的批判、「反擊」(CounterPunch)網站指責民主黨政治人物拒絕承認和平協議,以及世界社會主義者網站(World Socialist Web Site)分析高峰會後美國的政治盤算與金正恩的顧忌,意圖指出:美國民主黨與自由派對於川普的批判,背後帶有濃厚的帝國主義立場;相較川普給人窮兵黷武的普遍印象,民主黨對於新加坡協議的撻伐聲浪,卻也透露該黨並不十分在意促成韓半島的和平。

金正恩與川普。(圖片來源:SAUL LOEB / AFP/GETTY IMAGES)

本週二(6/12)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於新加坡舉行高峰會。這是南北韓分裂以來,兩國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正式會談。兩人於會晤後簽署聯合聲明,內容概要包括:兩國承諾建立「新的關係」,並於朝鮮半島建立「持久與穩定的和平政權」;川普向北韓承諾保障「體制安全」,金正恩則重新確認「完成朝鮮半島無核化」之堅定不搖的決心。

對於川金會的態度,南韓總統文在寅肯定其歷史重要性,認為這是從「敵對時代走向對話、和平與繁榮」的壯舉。南韓媒體則普遍對川金會保持「審慎」但「樂觀」的態度。《中央日報》認為,雖然北韓卸除核武的具體時間表仍未明朗,但是「兩個宿敵領袖會面已具歷史性。終結自韓戰以來數十年敵意的第一步已經邁出。」

韓半島和平 民主黨扯後腿?

然而,美國民主黨的政治人物,對於川金會的態度則大相逕庭。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譴責川普:「肯定一個殘暴、壓迫的獨裁政權之國際正當性」。舒默同時批評川普停止與南韓聯合軍演,並為軍演的合法性辯護,質疑川普為何放棄軍演,同時他也不認同稱軍演是對北韓的挑釁。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過去曾以長達8小時的發言,阻止議事進行,藉此抗議川普的移民遣返政策。對於川金會,佩洛西與同僚抱持類似的態度。她於聲明中批評

總統對金正恩讓步,卻換來模糊的承諾,無法進一步獲得(北韓)去核化與核不擴散,以及明確與全面的進程。

她接著抱怨,川普將北韓「提升至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位置,並且維護了其政權的現狀。」另一方面,自由派媒體也對協議大為光火。例如:曾經撰書批評美國對延長戰爭成癮的MSNBC電視節目主持人瑞秋·瑪朵(Rachel Maddow),這次卻批評川普撤軍的構想是對俄國普丁「危險的讓步」。新聞與評論網站Vox批評協議「效力軟弱到令人震驚」。美國獨立調查新聞雜誌《瓊斯夫人》(Mother Jones),在川金會後的當晚,刊登了一篇標題為〈川普拋棄了南韓〉的文章,認為該協議「是天殺的瘋狂」,因為金正恩贏得了美國的讓步,但川普卻什麼也沒得到。《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強納森·傅立蘭(Jonathan Freedland)則揶揄該協議是「歷史性的突破——對於(北韓)的金氏王朝而言」。他認為,要檢視該協議的一個方法就是「想像如果是歐巴馬在川普的位置,談判時會說些什麼。」

如果佩洛西與自由派媒體口中的「讓步」,指的是美軍在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後,持續於邊界與海上的軍事威脅,以及「保障體制安全」,即美國與南韓承諾不會入侵北韓,很明顯地,美國並未真正「妥協」、「喪失」什麼。換個角度想:無論是譴責停止軍演,或是認為美國在世界任何角落駐軍、以軍事威脅恫嚇區域內主權國家有其正當性,才真正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對於民主黨政治人物而言,肯定川金會——或是川普——因降低區域衝突的風險,是難以接受的。此刻的自由派反而變得相當好戰!

如果今日是民主黨總統坐上新加坡的談判桌,難道會「讓步」得比較少?不太可能。因為新加坡協議只是最基本的「誠意」——如果有心促成進一步的持續對話。促成川普與金正恩達成協議,或許並非出於對北韓核武的畏懼,或是促成東北亞的和平。美國所考量的,應該還是增進自身利益,並在主要對手俄國、中國以及潛在競爭者日本當中,進一步強化自身區域內的地位。對於美國而言,將與俄國、中國享有共同邊界的北韓,由原本的敵對關係,轉為自己的從屬國,對於與其他強權競爭的美國,是重要的一步。

美國毀約早有先例

以高高在上的態度與北韓談判(如佩洛西譴責川普讓北韓與美國平起平坐),要求北韓現階段完全放棄核武,這樣的態度,只會持續維持緊繃的現況。要解決韓戰遺緒,需要參與戰爭的北韓、南韓、中國、蘇聯與美國共同促成解決之道,而非擺出美國是優越國家,金正恩彷彿只是一個衣衫襤褸的乞求者,其他國家則是隨從的態度。

核武是北韓談判籌碼,現階段不可能如某些人所願的「全面」放棄,考量談判桌另一頭的美國,不會保證放棄隨時升高對北韓的威脅,特別是川普的國務卿麥克·蓬佩奧(Mike Pompeo)擔任中情局局長時,曾放話暗殺金正恩;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也曾於《華爾街日報》中表示應主動攻擊北韓,認為美國可按照「利比亞模式」處理北韓。

2003年,當時利比亞最高領導者穆安瑪爾·格達費(Muammar Gaddafi)以放棄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與歐美交換安全承諾和援助的條件,其下場:北約轟炸利比亞,2011年,格達費遭美國金援的伊斯蘭軍事份子凌遲而死。

美國給予那些在自己軍事威脅、經濟制裁底下解除武裝之國家的承諾,很難令人安心,利比亞模式並非例外。近日案例即是川普單方面撤出伊朗核子協議,並重新啟動經濟制裁,即便國際原能總署(IAEA)檢核伊朗後證實其「確實信守承諾」。對於北韓而言,德黑蘭的經驗無疑是一個警告:美國隨時可能取消新加坡協議。若認為金正恩稍有談判常識,民主黨對於川普未能讓北韓「梭哈」的批評,便顯得有點站著說話腰不疼了。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