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肯定僑光堂無形價值 留下鹿鳴堂實體見證
台北市文化局莫再次草率行事重蹈覆轍!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8/08/13

擁有超過50年歷史的台大鹿鳴堂(原僑光堂),在去年台北市文化局自行啟動的文資價值審議程序中,以僅有七頁且內容有誤的評估報告草率否定其價值,並因台大卓越聯合中心廣場之開闢,而在上(7)月5日經媒體曝光將於7月15日進行拆除。許多師生與校友大感震驚,並迅速發起搶救行動。台北市文化局旋即於7月10日發布新聞稿,指稱文化局已完成「鹿鳴堂」文資審議程序,有關「鹿鳴堂」保存方式由臺大於校內充分討論以取得共識,但經民間團體踢爆文化局竟將先前文資會議紀錄下架避人耳目,以及攸關價值判斷的評估報告內容草率有誤等情事,並蒐集眾多僑光堂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為新事證,完成17頁旁徵博引的報告重新向台北市文化局進行提報後,文化局於7月13日召開諮詢會議,承認過去未評估之新事證,肯定民圑的努力,並重啟文資審議程序,於一個月後的今(13)日舉行價值鑑定會勘。

發起行動的「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於今日會勘前與過去長期於僑光堂服務的前僑委會人員、過去曾於僑光堂活動的僑生舉行聯合記者會,共同呼籲文化局肯定鹿鳴堂過去被忽視的無形歷史意義,將鹿鳴堂認列為文化資產。

陣線發言人台大校友林怡君小姐表示,1996年台大收回僑光堂更名為鹿鳴堂,長久下來已將鹿鳴堂經營為學校重要地標和招牌,更將週遭空間命名為鹿鳴廣場,各種校內外活動經常於廣場發生,而學校生產的米亦命名為鹿鳴米,二樓禮堂成為台大劇場後更是劇場搖籃培育眾多人才,如台南人劇團、動見体劇團,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戲如木蘭少女均是在此首演。而且在僑光堂時期就與台大密切相關,最被懷念的錢思亮校長離開他工作了二十年的學校,歡送會便是在他任內協助興建的僑光堂舉辦,台大職員聯誼會也在僑光堂成立。台大教授們更經常在僑光堂舉辦壽宴、聚餐等聯誼活動。而鹿鳴堂因地理位置關係,更是校友回校聚會首選,散居海內外的僑生甚至會特地回鹿鳴堂團聚。可見這個建築物和其週邊空間對學生、校友乃至教職員皆有難以取代的特殊意義。對

校友而言,這是宛如傅鐘、椰林大道般的存在。今年正好是錢思亮前校長冥誕110年,飲水思源,拆除鹿鳴堂會是我們送給前人的禮物嗎?而校方預計將其肢解,將屍塊重組意象保存放置在廣場紀念,原本熱愛母校的校友林怡君表示:「我就不想回去那個地方了,因為它變成傷痕廣場。所以所謂的意象是達不到任何文資保存中召喚認同與情感的意義。好好一個人你會想常常去看看它,但你絕對不想去看它被肢解的屍塊。」

曾任僑光堂主任、現任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及財團法人興華文化交流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的董鵬程先生則從戰後僑務的淵源、曾於僑光堂舉辦的重要政經與藝文活動、以及僑光堂之於僑生的國家認同情感,論述僑光堂應保留的價值意義。董秘書長亦指出1950年代時期,台灣大學受惠於美援僑務專款,得以補助建築設施與提升師資素質,包含台大舊體育館、工學院實驗室與教室及僑生男女宿舍等,呼籲台大校方應飲水思源,將鹿鳴堂保留下來,持續與台大校園共存共榮,發揮台大的社會責任。

而預計台大校慶召集散居海內外的前華光合唱團員回校團聚練唱的第二屆華光合唱團總幹事,台大電機系退休教授陳少傑老師說:他是來自柬埔寨的僑生,從大學就一直待在台大,華光合唱團是隸屬於僑委會的跨校合唱團,除了台大,還有來自北台灣各校的僑生,他們當年都在僑光堂練唱,並四處表演,這裡就像他們的一個家,很有感情。當初政府給予僑生諸多照顧,很多回國後都成為當地的中堅份子,他特別提到當前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台商乃至台大招生,都受到當初在台灣念書僑生的大力協助與熱情招待,他們飲水思源以此回報。僑光堂是這些僑生情感的依歸,他們合唱團就會在鹿鳴堂的餐廳聚會。除了新南向積極至東南亞招商招生,僑委會至今仍每年舉辦海外青年華語文研習班,鹿鳴堂的保留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重視,更能讓海外青年透過對於過往僑生活動實際空間的認識,呼應新南向政策在文化、教育與人才的互動,深化夥伴關係,讓海外的新世代僑民認識台灣。

昨日與眾多華光合唱團員聚餐的林怡君回應:「這些學號62-66的台大僑生,已屆花甲之年,有的散居海外各地,竟然還會回校相會,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們熱絡深厚的感情令人羨慕。我們現在的學生在功利導向的社會中似乎喪失了某種向心力和對土地的認同與情感。而這份認同與情感是無價的,一旦失去,你事後花多少錢也難以彌補,正如同我們不斷遞減的邦交國、不斷出走的青年人才。很希望在台大校慶時,海內外回來的團員們依然能夠看得到僑光堂這個他們過往的家。」

最後陣線重新呼籲,鹿鳴堂的保留絕非台大家務事,它從淡大創系主任馬惕乾先生在建築史上首創預鑄裝飾結構磚體,到作為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政經藝文集

會空間,其中多年在僑光堂召開的國建會更促成文化部成立和眾多台灣政經決策,從各方歷史文化角度它都具有稀有和難以取代的重要性,保留住「堂」本身的建築實體,後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歷史,才能累積文化的感知,反覆使用中與前人有真切的連結,然後才有可能感恩與感受到榮耀和真正的卓越。這才是真正的光榮城市。這也是目前不斷除舊佈新的台灣最缺乏的。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