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美國17州監獄罷工
聯合國將討論殺人機器人

2018/08/24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美國:17州監獄囚犯罷工 要求終止現代奴隸

美國17州監獄囚犯本週二(8/21)發動抗爭,要求改善生活條件,以及「終止現代奴隸制度」;期間囚犯採取的抗議形式包括:拒絕上工、靜坐,甚至是絕食。抗議的具體訴求還包括:恢復投票權利、改革導致有色人種高比例入監的法律,以及終止沒有假釋的終身監禁。

抗議要求終止監獄奴役,主張囚犯的勞動報酬應該比照給予監獄所在州的正常薪資。英國《衛報》指出,目前美國有230萬人遭囚禁,人數是世界各國之最。根據監獄政策倡議組織(Prison Policy Initiative)2017年的報告,於州屬產業下工作的囚犯,平均時薪為0.33至1.41美元(約新台幣10至43元),從事日常工作則更低,約0.14至0.63美元(約新台幣4至19元)。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禁止奴隸與非志願勞役,但是「依法遭判刑之人的懲罰除外。」

支持抗議的監獄律師發聲組織(Jailhouse Lawyers Speak)表示,抗議是在今年4月一場導致7人死亡的監獄暴動後的決定。這場發生於南卡羅來納州李矯正機關(Lee Correctional Facility)的暴動,起於走私引發的幫派衝突,因為低劣的生活條件以及監獄人員不足導致衝突持續惡化,最終釀成美國近25年死傷最慘重的監獄暴動。

抗議預計持續至9月9日,即阿蒂卡監獄暴動(Attica Prison Riot)第47週年。1971年,阿蒂卡監獄囚犯要求改善監獄條件與基本政治權利,紐約州長派遣警力持散彈槍與催淚瓦斯進入監獄,最後共計29名囚犯與10人質死亡。

美國加州聖昆丁(San Quentin)州立監獄的囚犯。本週二美國17州監獄囚犯發起抗爭,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監獄行動。(圖片來源:Eric Risberg/AP)

聯合國:討論自主武器 專家籲禁止「殺手機器人」

無需人類操作便有能力進行選擇、鎖定目標攻擊的「全自主武器」,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運用在戰場上。8月27日,聯合國將召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onvention on Conventional Weapons)會議,超過70國將就「致命的自主武器系統」(Lethal Autonomous Weapons Systems)此一主題進行討論。會議前夕,專家與運動團體呼籲禁止於戰場使用全自主的「殺手機器人」(Killer Robot)。

根據一份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與哈佛法學院國際人權課程的共同報告,全自主武器將違反《馬爾頓條款》(Martens Clause);該條款規定:在公約其他條文沒有涵蓋的情況下,新興科技的運用仍應受到「人道原則」與「公共良知的要求」的規範。該報告第一作者、人權觀察資深研究員邦妮・多赫蒂(Bonnie Docherty)表示,全自主武器根據演算法做出攸關生死的決定,缺乏對於人類價值的理解,成為攻擊目標的人類淪為物體。

目前有12個國家在戰場中運用或是發展半自主武器,包括法國、以色列、俄國、英國以及美國,這些武器種類至少達381種,例如南韓部署於南北韓非軍事區的SGR-A1機械化哨兵,以及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系統

已有26國明確表示支持禁止全自主武器,奧地利、比利時與中國近日也加入行列;反對的國家則有俄國與美國。

由韓國三星研發、目前部署於南北韓非軍事區的SGR-A1機械化哨兵,理論上已可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自動射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馬來西亞:政黨輪替百日 同志歧視持續

馬來西亞的聯邦政府於今年(2018)5月大選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但是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執政百日並未讓同志看見改革曙光;相反地,對於同志社群的歧視、騷擾以及仇恨罪行持續增加。上週六(8/18)警察與政府官員掃蕩位於吉隆坡(Kuala Lumpur)一間在同志社群間受歡迎的夜店,共計20人遭逮捕,並須因為「違法行為」接受馬來西亞伊斯蘭宗教發展署(Jabatan Kemajuan Islam Malaysia)的諮詢。內閣成員卡立阿布都・薩馬德(Khalid Samad)事後發表聲明,表示掃蕩原因是「希望緩和同志文化蔓延至我們的社會。」

當週,兩名女同志於車內進行性行為遭伊斯蘭法庭判處鞭刑;此外,掃蕩行動的兩天前,一名跨性別女性於芙蓉市(Seremban)遭毆打。馬來西亞跨性別權益團體「為了姊妹的正義」(Justice For Sisters)表示,政府支持下的恐同行為,已經使恐懼的氛圍擴大,並使歧視案件持續增加。

此外,根據《衛報》報導,與馬來西亞伊斯蘭黨(Parti Islam Se-Malaysia)有關的政治人物也利用反同言論增加支持,並且逼迫新政府表態。例如:7月預計出任青年與運動部長媒體秘書的同志運動者努曼・阿菲菲(Numan Afifi),在批評聲浪後被迫離去。此外,包括副首相旺阿・芝莎(Wan Azizah)與多位首長都曾發表歧視或打壓同志的言論。宗教事務部長慕加希・尤索夫(Mujahid Yusof Rawa)更表示,政府將採取積極措施,抑制同志議題,「協助他們回歸正道與正常生活。」

為了姐妹的正義共同創辦人提拉嘉・蘇拉提瑞(Thilaga Sulathireh)表示:馬來西亞同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攻擊。

預計出任馬來西亞青年與運動部長媒體秘書的同志運動者努曼・阿菲菲,最後在批評聲浪下被迫離去。(圖片來源:Queer Lapis)

美國:歌手赴以色列演出 遭批評文化洗白

美國歌手拉娜・德芮(Lana Del Rey)拒絕取消下(9)月赴以色列首都台拉維夫(Tel Aviv)音樂節演出,而遭歌迷批評,認為她的出席將被用來合法化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的行徑。

由於以色列持續軍事侵略巴勒斯坦,並從經濟、教育、文化方面壓迫巴勒斯坦人民,針對以色列的「抵制、撤資、制裁」(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簡稱BDS)運動,得到許多藝文人士的支持;紐西蘭流行歌手蘿兒(Lorde)今年(2018)也曾取消至台拉維夫的演出。她的決定得到包括音樂家布萊恩・伊諾(Brian Eno)與導演肯・洛區(Ken Loach)等百名藝文人士的連署支持。

拉娜・德芮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上表示,她相信音樂「不分國界」,在台拉維夫演出並非「政治主張或是認同那裡(以色列)的政治」。「就像是在加州演出,不代表我認同目前(美國)政府的意見以及某些不人道的行徑。」巴勒斯坦行動者穆納耶爾(Yousef Munayyer)則批評,忽略杯葛的要求「本身就是一項政治動作」。他並表示「當一個受壓迫人民的公民社會運動要求你不要在一個壓迫他們、並且利用文化演出洗白形象的國家演出時,拒絕這項要求『就是』一項政治主張。」

上週五(8/17),以色列軍隊開槍射殺加薩走廊邊境的示威者,導致至少2人死亡、40人受傷,這也使得今年3月「返鄉大遊行」以來遭以色列殺害的巴勒斯坦人數量,累積至170人。

美國歌手拉娜・德芮因拒絕取消台拉維夫的演出而遭批評。(圖片來源:拉娜・德芮官方網站)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