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戰一年!機師工會與資方達部分共識

2018/08/30
苦勞網記者

自8月7日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宣布拿下罷工權,不到一個月,這起被外界喻為「航空業史上最大危機」的罷工風波暫告一段落,今天(8/30)下午,桃園市政府召開記者會,宣布華航與長榮兩間公司的勞資協調結果,雙方經歷四次的協商就「核心訴求」達成初步共識,其餘訴求則將在未來一年內繼續協商,工會同意協商期間內不會發起罷工,若一年內其餘訴求皆未達共識,將回到爭議狀態,屆時可無需通過投票直接進行罷工。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李信燕向媒體說明協商結果。(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提供)

談到什麼?

華航方面,機師工會經歷了2015年初次拿下罷工權,華航機師的勞動條件當年已有所改善,此次工會訴求主要集中在希望參與部分管理權。資方同意調整FOQA(Flight Operations Quality Assurance)飛行數據監控使用原則,日後FOQA將以趨勢觀察為原則,不會逕行懲處,FOQA判讀人員也應由資方開出四名單後由工會選擇;在數據判讀後召開的技術評議會(TRB),也應於三個天前告知工會派員參加;此外,資方也同意明確限制「片面變更勞動條件」,未來任何涉及勞動條件的不利調整,必須與工會進行協商。

而長榮機師,由於是在2016年後才陸續加入工會,且至今從未與資方進行過團體協約協商,此次最關注焦點是「最低服務年限」,資方同意將從目前的12年,自明年起漸進遞減調降,在2021年預計調降至10年;同意針對部分「紅眼航班」,機師在飛行至目的地後,可隔夜休息後再返回;冬季長程航班增加航班機師人力配置;此外,長榮資方原則同意在天候惡劣情況下,授權機長有權延誤或取消航班。

由於原先兩間航空公司的勞資爭議繁多,華航28項,長榮16項,除上述達成共識的「核心訴求」外,其餘資方同意需在2019年9月底前談成。若屆時未談成,則回到爭議狀態,工會仍保有合法發動罷工的權利。

怎麼談的?

回顧距今20多天前,機師工會宣布以85%投票率、98%同意票數的實力拿下合法罷工權。8月7日當天,宣布消息的記者會在中華電信工會辦公室召開,有別於一般工會新聞總只有寥寥可數的記者關注,當天各家電子平面擠滿了會議室,各界都高度關注,兩間航空公司的機師會不會真的聯合發動罷工,造成全台航線大亂?然而,事件後來的發展卻出乎預料的平靜,既沒有真罷工,甚至也沒有「罷工演習」,而是密集進行了(包含今天)四次的勞資協調。

據了解,此次機師工會在取得罷工權後,後續幾乎都是借助桃園市政府的內部政治操作。回顧事件發展歷程,其中除了桃園市勞動局長王安邦主持的勞資協調,另外就是由桃園市長鄭文燦,直接對口同為綠營新潮流系的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並找上掌握長榮決策實權的張榮發大房。

由於希望透過政治力快速施壓達到目標,桃市勞動局要求機師工會在華航與長榮兩方面各自都提出「2+1」的核心訴求,也就是在眾多十幾二十項訴求中,挑出最重要的2項,由桃市府去要求資方答應,其餘訴求則打包為1個團體協約協商,後面再慢慢談。

但如前所述,華航在2015年已經歷一次勞動條件改善,但長榮則是從零開始,兩間公司的機師並不在同一個基準點上,因為政治上求快,而要求雙方都將訴求整合為「2+1」並不公允。以「最低服務年限」為例,華航在2015年已經降至7年,長榮此次希望比照,卻被東折西扣,最後資方只同意調降為10年,且還是漸進調降,也因此,此次長榮機師會員的罷工氣勢,一直要高過於華航機師。

當職業工會同時要處理超過一間公司的勞資爭議時,如何調和不同公司間勞工狀態與條件的落差,尋求共識,確實是個難題,透過政治力施壓,或許可以快速達成部分訴求,但對於長期的組織經營,以及工會內部尋求共識,恐怕不見得有幫助。

勞工運動透過團結發動罷工等爭議行為展現實力,目的不僅是要與資方較勁達成訴求,同時也是自我教育,讓原來在職場上沒有權力的勞工階級,發現團結可以讓自身長出力量,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資方的施捨或恩惠,以形成更長遠的階級組織力量。在此過程中,透過政治力量施壓以期更快達到目標,雖說也是可以理解,但這卻是一條「誘人的捷徑」,並非正軌。畢竟,如此一來不僅難以展現階級團結的力量,反而只呈現了政治人物的力量。

航空業勞工近年聲勢浩大,不僅有空服員、修護工、機師紛紛成立了職業工會,過去曾被形容為「閹雞工會」的華航企業工會也被改革派拿下主導權,然而修護工與空服員爭取勞權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嚴重代價,動輒面臨懲處甚至解雇的威脅。在眾多職種當中,機師由於條件特殊,其實相對具有高度的談判優勢,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次機師罷工投票才會這麼動見觀瞻、備受矚目。未來一年,機師工會將繼續就未達共識的訴求與資方進行勞資協商,期許航空業內不同職種的抗爭,可以彼此激勵帶動,共同爭取更好的勞動環境。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