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善牧修女會於民國76年來台服務,投入性剝削少女的服務工作,至今屆滿30年,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於107年9月8日假耕莘文教院舉辦「三十週年感恩慶活動」。這場活動除了感謝30年來支持善牧的眾多愛心大眾、支持者,善牧基金會也以「善牧30角落活動」的形式,現場共有5大主題區精彩活動,結合知性、溫馨與趣味,讓無論是善牧的老朋友新朋友,都能夠透過活動充滿收穫!
走過30年,善牧6大服務領域隨社會弱勢需求發展
善牧基金會在台服務30年,當初在台灣雛妓問題最嚴重的時期接手不幸少女的救援工作,而後拓展出6大服務領域,在執行長湯靜蓮修女的帶領之下,看見求助者背後更需解決的深層問題。
民國76年,正值台灣少女被賣最嚴重時期,善牧修女會來台接任少女中途之家,並展開外展服務工作,當時修女們跑遍花東地區,亦在婦職所及觀護所發現遭受性剝削的少女分為:被騙、被賣。在被騙的少女中,有多數為單純的原住民少女,因尋求工作被騙下山,開始被逼賣淫的工作。由於上述的不幸案例屢見不鮮,因此善牧著手原住民家庭服務工作,並成立服務中心。
另外,從被賣的少女中發現到,許多少女來自家暴家庭,也因此展開家暴的服務工作,而從服務經驗中更看到,一個暴力家庭背後隱藏著許多危機,故除了受到家暴的婦女之外,接著推展出受暴兒童、目睹暴力兒童、單親家庭及新住民家庭等服務工作,積極防治從家暴衍生出來的諸多危機。
善牧亦發現到青少年價值觀扭曲以及家庭問題,也是造成此類少女增多重要因素,因此開始街頭兒少、危機兒少及高風險青少年的服務工作,而後更成立中輟學園,防範及輔導青少年在輟學時所衍生的吸毒、未婚懷孕、犯罪等各項問題。近幾年加上早期少女遭販賣的問題,加上在善牧受暴婦幼庇護家園中除有不少外籍配偶,更發現其中存在「假結婚,真賣淫」的犯罪問題,她們被欺騙來台結婚,實際被賣至性交易工作,讓善牧毅然投入人口販運防制工作,進行相關推廣業務,並成立人口販運被害人的收容安置工作「南投庇護所」,此亦為目前移民署委託台灣唯一的一所人口販運被害人庇護所。
目前善牧服務據點遍及全台,服務對象包括受暴婦幼、目睹暴力兒童,遭性侵、亂倫不幸少女,未婚小媽媽,棄嬰、受虐兒,中輟生、單親家庭、原住民家庭、新移民家庭等等。
呼籲每個人盡己力,共同搭建更密實的保護網絡
善牧從救援不幸少女為起點,而後拓展6大服務領域,包括兒少服務、婦幼保護服務、單親及收出養服務、原住民家庭服務、新住民家庭服務以及防制人口販運服務,30年來幫助過約625,362人。
湯靜蓮表示,善牧走過30個年頭,並不算短的時間,在服務路上感到最深刻的,就是求助者的保護網絡。「來到善牧求助的朋友時常是社會新聞中的主角,無論是遭受家暴、家內性侵害、目睹暴力等等,如果他們始終孤軍奮戰,可能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她表示社福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儘管可能成為受害人最重要的支持,但人的一生如此漫長,無論是求助前的通報,或是結案後重新開始新生活,需要的絕對是更加建全的保護網絡。
以善牧的實務經驗來說,很多求助者往往是身邊的親友,甚至不是重要他人幫忙求助,親戚、老師、教會等等,無論是個人或是社區,大家共同織就一張保護網絡,才能讓許多兒少、婦女更有機會重展平安生活。
為此,善牧呼籲搭建這樣的一個社會保護網絡,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尤其有4件事不嫌「多」:
一、多關注身邊的親友:從實務經驗中發現,有很多正在遭受侵害的人在一開始並不容易開口求助,尤其是兒童,在加害人的威權下更容易噤聲,但只要透過我們多一點關注,不要怕多看一眼(身上的傷、遮蓋傷痕的厚重衣物等等)、多問一句,很有可能成為受害人求助的關鍵。
二、多一些接納與理解:30年來我發現基金會有一個服務族群最容易被標籤化與加上負面印象,他們就是青少年。當我們沒有深入認識時,的確很容易因為他們表面的行為而產生偏見,但30年來我們卻同時看到,當陪伴者有了更多的接納與理解時,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態度,也影響著他們的未來。我們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有青少年朋友,請給予多一點接納與理解,以及多一點鼓勵與肯定。
三、多輸送服務資源訊息:在資訊爆炸的現今,我們生活中常充斥著不必要的訊息,但唯有與自己相關的資訊會特別留意,比方銀髮族會特別關注健康訊息。同樣的道理,就算我們的服務工作再多,有限的宣導預算也無法完全到位,有相當多人需要的家暴求助、未婚懷孕服務、目睹暴力兒童服務等相關資源類的訊息,都需要仰賴更多民眾的輸送。
四、對服務體系多一些支持:社會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福服務,對應著不同求助者的需求。在陪伴求助者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被服務經驗,往往成為他們人生的轉捩點,因為給予的不只是服務項目中的如緊急庇護安置、陪同開庭、就業媒合、課後輔導等等,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更在加強每個人的「復原力」(Resilience,即生命韌性),不只應對現今存在的困難,還有結束服務關係之後重新開始的漫長人生。這樣的陪伴與服務對於求助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經歷,也因此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協助更多需要的朋友。
感恩各界支持,盼愛繼續延續下去
30週年活動裡,董事長歐晋德感謝每一位陪伴善牧走過30週年的恩人,他開玩笑地說,他很感謝修女們給他來掃地的機會,讓他學習到許多,而在這服務的過程中,他也看到許多生命的轉變,讓他非常感動,期盼能善牧能繼續幫助更多的人。
湯靜蓮指出,善牧走過30年,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期盼這來自各界的愛與祝福,繼續支持我們陪伴需要的人,同時,也很感謝每一位來參加善牧三十週年活動的佳賓們,有你們的鼓勵,成為我們走助人工作上的力量。
同時,監察院院長張博雅也來到現場祝福善牧30週年生日快樂,張博雅表示,很感謝善牧在早期政府資源還不足時,投身幫助社會上有需要幫助的人,修女們的精神非常令人感佩。
在感恩慶的現場,善牧將30年豐富的服務歷程、經驗,化為「善牧30角落活動」,共有5大主題,第1個主題「善牧時光走廊」以老照片與新影片呈現一路走來的足跡;第2個主題「社工服務短講」由3位社工親身分享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如何幫助個案找到他們的能力,進而自立;第3個主題「多元文化體驗」由善牧長年服務的原住民與新住民一同攜手帶民眾體驗多元文化之美;第4個主題「暴力&和平裝置體驗」,利用兩個世界的體驗「暴力」與「和平」空間的氛圍,一同為邁向無暴社會來努力;第5個主題「善牧培力攤位」由善牧培力的婦女與少女帶來他們親手煮的咖啡、法國麵包與織品。
門口由台東中心所培育的傳奇咖啡少女們,端著她們親手烘焙與手沖的咖啡,招待每一位前來參加的民眾,咖啡的香味不僅振奮了每一個人的精神,品嘗過後的民眾也對少女們的手藝讚譽有佳,讓孩子們更充滿了自信;此外,還有來自於高雄的南洋媽媽魔法點心屋帶來姊妹們製作的法國麵包,以及從花蓮來的織心工坊的婦女們帶來原民的織品。
在每個整點,大會安排了10分鐘的「社工服務短講」,首先由來自台南嬰兒之家社工部主任劉宜菁分享,她說:「幫孩子找家的過程,很像是歷經狂風暴雨後,天空出現的一抹彩虹,它成為多年後想起來仍會微笑的回憶。」為了讓出養孩子自在、自信地成長,社工們和收養家庭是彼此最堅實的夥伴,一起學習當父母;而長期在街頭服務青少年的社工劉柏傳,則與大家分享他在陪伴青少年的歷程,他說:「來到善牧,我看見的,不足是少年的問題,而是少年的生命,善牧教會我,從心而發去聆聽他們,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找到生命的出口。」;最後一位分享人是台北善牧學園主任游雅婷,她分享,「青少年社工都有一個使命,要成為孩子心中那個不一樣的大人。做得久的人就越能體會,雖然會繞路,但你會知道,過程裡沒有一件事是白費力氣的。當孩子感受被愛,他會回饋你。」
此外,現場有二個角落供民眾做體驗,一處是多元文化體驗,另一處則是暴力與和平的體驗。多元文化體驗區由原住民與新住民攜手合作,原住民教大家認識野菜,「阿美族是愛吃野菜的族群,吃菜很簡單,INA們(原住民媽媽)都直將野菜煮成大鍋湯,就是營養好吃的一餐了。」而暴力與和平體驗區,體驗過的民眾都說,暴力區的經驗太不舒服,即使回到和平區休息,但會感受到受傷、痛苦的經歷,此外,許多民眾也表示,原來語言暴力很常出現在生活中,期盼社會能減少暴力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年前在台南領養多重障礙孩子的何程玉燕,特別帶著孩子北上參加善牧30週年活動,女兒琴琴特地手製了一個抱枕,親手送給湯靜蓮修女,讓修女非常感動。何程玉燕說,他經常鼓勵孩子要多多回饋社會,從小就帶著琴琴到台南嬰兒之家當志工,幫助家園裡的弟弟、妹妹,現在孩子長大有工作了,也常常把薪水捐出來給嬰兒之家,很謝謝善牧幫助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