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7日的新聞報導中,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先生認為,「軍公教年改是因為投資績效太差」的說法,是嚴重錯誤。本聯盟認為,單單從李副院長的觀念和態度,就足以證實,政府不是善良管理人,不適合管理退撫基金。
首先,如果李副院長夠專業的話,就應該知道,所謂「儲金制(funded)」退休金,就是要追求良好的投資績效,讓退撫基金充裕,讓人民不用陷於「多繳、少領、延退」的風險中。
這種優質專業的管理,不僅對人民有利,對國家經濟也有利。因為人民的可支配資產不會因為退休基金投資績效不彰而大幅縮水,國內的經濟活動也不會因此而蕭條。
第二,如果李副院長夠專業的話,就應該知道,儲金制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提撥收入」和「投資收入」。許多好的基金由於投資得宜,再加上複利效應,投資收入早已超越提撥收入。
以丹麥ATP退休基金為例(附圖1),在2009~2017年間,只有2014年投資收入少於提撥收入,其餘年投資收入皆高於提撥,在2009、2010和2017這三年,投資收入居然達到提撥收入的2倍以上。也因為如此,丹麥ATP才得以連續好幾年提高給付。
請問李副院長,投資收入對退撫基金如此重要,您難道不懂嗎?您刻意淡化投資績效的重要,究竟是專業度不足?還是想推卸基金管理不彰的責任?
第三,如果李副院長夠專業的話,就應該知道,在國際間,儲金制退休基金的長期投資績效標準,大約訂在名義收益率7~8%(未扣除通膨)或實質收益率4~5%(扣除通膨)。
舉例來說,美國舊金山受雇者退休基金,就將長期績效標準訂為名義收益率7.5%(附圖2);安大略教師退休計劃就將長期績效標準訂為實質收益率4.5%(附圖3)。
反觀李副院長的發言,似乎覺得連名義收益率5%都不可能。請問李副院長,這麼糟的長期投資績效標準,如何滿足退休基金的充足性?難道考試院轄下的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只會在基金不足時,要求軍公教多繳、少領、延退,在軍公教身上吸血嗎?
第四,如果李副院長夠專業的話,就應該知道,退撫基金真正的問題不是投資保守,而是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由於錯誤的投資決策,導致資產配置出問題,無法達到國際投資績效標準。
請問李副院長,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是誰?是無權過問基金管理的軍公教?還是握有基金操作權的政府管理團隊?若是政府管理團隊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政府又憑什麼要軍公教揹負政府管理退撫基金績效不彰的惡果?
第五,如果李副院長夠專業的話,就應該知道,在國際間,所有成功的退休金改革,都以政府退出退休基金管理,提升基金投資績效作為出發點。
問題是,從李副院長的各項回應可以得知,政府只會不斷要求軍公教繳更多錢給這麼糟的管理團隊,再用各種話術推卸投資績效不彰的責任。
請李副院長告訴我們,中環、茂矽、勝華科技、華映、東雲公司債、陽明海運…等,究竟讓我們退撫基金慘賠了多少錢?當初做出買這些股票債券的評估為何?難道管理團隊都沒有能力分析產業前景、公司體質…等這種一般散戶都需具備的投資知識嗎?也沒有決定何時該停損的能力嗎?
還有,鴻海從當初122元的高點跌到現在不到80元,請問,退撫基金有沒有在高點進場?有沒有造成軍公教退撫基金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過去退撫基金的所有投資,幾乎都是黑箱作業,不知高買低賣了多少股票。上述這些股票和債券,只是黑箱冰山的一小角,真正的冰山不知有多大,如果退撫基金的運作真的坦盪的話,請將過去的所有投資紀錄公佈,讓計劃成員(軍公教)以及全體國人看清楚。
本聯盟長期觀察政府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的運作,再加上李逸洋副院長的發言,本聯盟發現,退撫基金的管理團隊,將政府及管理團隊的利益置於計劃成員(軍公教)的利益之上,此舉已造成代理人(政府)和委托人(軍公教)之間產生利益衝突,讓退撫基金的投資績效難以提升,讓軍公教多繳、少領、延退成為永遠無法終止的夢魘。
因此,本聯盟要求政府,退出退撫基金管理,將過去政府所種下的惡果概括承受,並停止用話術推卸責任。再多的話術,也無法掩蓋政府投資績效不彰的事實,更無法掩藏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