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核電爭議再起,推出擁核公投的提案社群與馬前總統都不斷宣稱,再生能源不成熟,核電才是國際趨勢,台灣的非核政策是逆國際趨勢而行。但,這真的是事實嗎?
為此,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特別聯繫上在全球能源界有高度聲譽的《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編輯團隊,也將最新的《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的官方摘要內容完整翻譯成中文,在今日(11/6)的記者會現場公佈,並請編輯團隊的領導人Mycle Schneider 錄製一支短片,告訴台灣的朋友關於世界能源轉型與核電產業現況的重要趨勢與建議,並請長期研究能源轉型的台大風險政策研究中心趙家緯研究員與台大大氣系教授、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理事長徐光蓉教授與談,給予更多專業意見與評論。
再生能源不穩定,核電才是國際趨勢?錯!
Mycle Schneider特別透過影片提醒台灣的朋友,全球核電占比從1996年高峰的17.5%降到現在只有約10%,近幾年的核電興建,主要位於中國,近期啟用的新建核電廠多數也位於中國,全球核能發電量的高峰是在2006年,過去五年雖然有增長,但主要是來自中國,其他國家整體核能發電量其實是減少的。全球核電機組的興建數量也在持續下降,從2013年的68個下降到2018年的50個,當中有16個機組都位於中國。
而美國在2009到2025年間,有18座反應爐宣布提前關閉,當中有6座反應爐已在2018年中前被關閉。核能成本無法和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競爭,再生能源的二十年躉購價格,比核能長期攤提的成本還低。在均化發電成本中,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只有核能是上漲的。
結論來說,核能長期衰退,價格與與再生能源的差距持續擴大,2017年核能只有1GW的淨成長,再生能源有150GW,核能在電力市場變得無關緊要、其實是瀕臨消亡的產業。核能成本驚人的高,所以在各項應對暖化的投資中,投資核能比投資其他科技還要更不划算,因此不緊無益減緩暖化,反而會是加劇氣候危機的幫兇。
另外《2018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也深入探討,在全球數個核武大國民用核能與核武間,透過兩者之間的流通性相互依存,過去視為低碳發電技術的核電其實已逐漸被淘汰,軍事需求很可能才是持續核電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減煤減碳就要靠增加核電?錯!
針對減碳問題,趙家緯研究員與徐光蓉教授更進一步深論,現在在台灣核電在減碳工作中的被過度誇大的重要性。從2018最新的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1.5℃特別報告》來看,在各種減碳路徑的做法下,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趨勢是遠遠超過核電的,在IPCC2014年的報告就指出,核電在減碳的方法上,是可以取代的。而英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更說,如果無法如期推動核電工程,藉由擴大再生能源,可以更快速且低成本地達到原本的目標。
所以,如果拿這些全球的核電與再生能源產業趨勢來看,現在擁核公投的提案社群與馬前總統所宣稱的,「因為再生能源不成熟,所以核電是國際減碳的趨勢」、「國際上如果要減煤,方法就是增核」等等說辭,其實才是背離國際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發展趨勢,而無事實基礎的妄言。
我們由衷的希望,接下來台灣針對能源轉型策略與核電爭議的辯論,應該要立基於事實與扎實的研究,而非擁核社群與馬前總統這般扭曲且誤導的資訊,拉低台灣能源政策公共討論的品質,也造成一般民眾在思辨選擇上的困擾。最重要的,我們還是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擴大再生能源與節能的能源轉型工程,不應該為了少數不願意改變的人而停下腳步,針對11月24日所要進行16號公投案,呼籲大家應該要投下不同意票。
麥可施耐德Mycle Schneider簡介
國際能源與核電產業專家。1983年於法國創辦能源資訊中心WISE-Paris,長期領導「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編輯團隊,提供各國核電與能源產業,以及歐洲議會議員第一手的能源政策諮詢。也曾於比利時能源部、法國環保部及德國環保部擔任專業顧問,近年更頻繁受中國核電產業聯盟的邀請,前往分享核電與能源產業的最新動態與觀察。1997獲頒有「另類諾貝爾獎」美譽的Right Livelihood Award。
《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簡介
「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是一份每年發佈的專業能源報告,探討核電與能源產業面臨的全球挑戰與趨勢現況。第一份《世界核電產業現況報告》在1992年由WISE-Paris發佈,2007年後每年定期發佈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