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琴委員辦公室今(7)日與《報導者》、《今周刊》合辦「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記者會,會上公布全台醫學中心看護人力調查結果,資料顯示19家醫學中心有高達7成、共13家把照服員及看護人力外包,甚至有些醫院連輔助護理人員的「護佐」都外包出去,不僅照護品質缺乏把關,更可能造成如SARS時期的感控漏洞;對此,與會的衛福部次長薛瑞元當場承諾,未來將先推動「全責照護」病房讓病人家屬做選擇,並擴大推行「住院友善照護醫院」,與憑證作連結,鼓勵更多醫院參與。
負責此次大調查的網路公益媒體《報導者》,今天與合作媒體《今周刊》同步推出「病床邊的照護危機—一年660億住院看護需求,誰把關」專題,並公布醫學中心看護大調查。該調查從今年8月到11月,並與長期關注高齡照護問題的吳玉琴國會辦公室協力,針對全台19家醫學中心進行問卷、電訪及透過衛福部取得相關資料,揭露過往醫界不公開的看護與照服人力外包的運作方式,發現有高達13家都採外包制、並且從中抽取佣金,但相關照服人員資料把關卻無標準。
這次調查發現,南到北看護24小時全天價格約為2200 至2400元之間,由仲介公司向看護抽取10%的佣金,再將其中的3%至5%以佣金、回饋班等方式繳給醫院,若依照仲介班次保守推估,台大醫院光是一年的看護佣金收入便高達400多萬元,在少子化的狀況下,照護責任將越來越落在個人身上,須負擔龐大的看護費用支出。《報導者》副總編輯楊惠君擔憂未來將有越來越多人成為「住院孤兒」,她指出,依2017年全台有近200萬人住院計算,全台一年住院照服需求規模約661億,「而陪病已從過往台灣社會的家庭文化,變成醫院把管理和成本轉嫁給民眾的醫療文化。」
立委吳玉琴也指出,「陪病文化」讓醫院的照護成為家屬的事,也成為醫院不用負起住院照護的藉口,若以現在一次住院平均9.5天來計算,只要一次住院的看護費用便高達21000元,已是多數青年一半的月薪;除了對家屬是沉重的負擔外,現行看護工作一天就是24小時,很多看護甚至會一連做好幾十天,她問「這樣照顧品質會好嗎?醫院的監督機制是什麼?」
推動「全責照護」逾20年的台大醫院護理系兼任教授周照芳分析,在「歐美找不到一家醫院是家屬來照顧的」澳門、香港在病房中都看不到家屬,她認為台灣應效法美國推動以護理人員搭配護佐的「全責照護」來取代陪病人力,才能避免重演SARS時期由看護和洗衣工跨院傳染的感控漏洞。
目前衛福部雖推動「住院友善照護醫院試辦計畫」,但全台僅有34家醫院推行,其中很多是小床數推動,多取行住院共聘制度、就是不同家屬共同聘用照服人員,費用每天可由現行一對一2千多降至600到1300元。僅有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及花蓮門諾醫院兩間醫院全院實施。對此,《今周刊》今年10月間也透過台大新竹分院進行家屬調查,《今周刊》副總編輯方德琳指出,2月時台大新竹醫院院方先趨調查發現,有6成以上的病患家屬表示自己有照護需求,有73%的病患覺得可以接受「照護共聘制度」;10月的病房家屬問卷則發現,約5成未選共聘制,但實際使用共聘制度的病人家屬中,有高達8成的人表示「滿意度很高」,原因分別為「減低自己負擔」、「感受到醫院提供的專業品質」等,可見未來推動共聘照護需要的是更積極的溝通。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說,20年後的年齡中位數為52.4歲,代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52歲以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更高達30%,而在台灣生育率低於1的情況,20年後會是2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照護成為全台灣最沉重的負擔。「明年健保總額將突破7千億,健保署等也提到有可能面臨保費調漲的壓力,身為消費者代表的督保盟除了特定費基制度上外,過去是不會輕易支持調漲健保費,但面臨這麼沉重的照護壓力,如果要把這一塊全責照護納入健保涵蓋範圍為前提,調漲保費是可以討論的。」她推估,如果以現行健保給付基礎護理的一天1500元計算,若要推動「全責照護」的話,每個人平均保費每個月只需要40幾塊錢,健保應該利用此時討論保費調漲之際,「做一個讓民眾有感的保費調漲政策」,將全責照護納入健保之中。
對於會上的討論,薛瑞元回應,確實家屬陪病有時也對護理人員造成阻礙,但現在最難克服的仍是根深蒂固的「陪病文化」,他認為目前應該逐步推動,初期可先從醫院區隔出照護共聘病房,規定探病時間,讓病人家屬有「不用陪病」的選擇,交由醫院負責共聘照護的管理和定價,下一步再將友善照顧醫院的規模擴大,先推動制度,並與「友善醫院憑證」做連結,吸引更多醫院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