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安主義、殖民與以色列核武發展

2019/05/29
俄羅斯-加拿大籍作家
譯者: 
苦勞網特約翻譯

【編按】自去年(2018)5月美國單方面撤出伊朗核協議並對德黑蘭祭出經濟制裁後,中東地區衝突持續升高。近日(5/25)美國總統川普更表示,將增添部署1,500名兵力至中東。當美國將伊朗軍隊指定為「恐怖主義組織」的同時,本文提醒讀者:自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發展核武,並且獲得西方盟國的技術奧援,才是區域內真實存在的核武威脅。

本文是一系列檢視以色列於內蓋夫沙漠發展核能文章的首篇,作者蒐集FBI與CIA的解密報告、文件與新聞報導,描述以色列早期核子發展與錫安主義及對巴勒斯坦人民的驅逐如何產生關聯。全文刊載於獨立線上雜誌「Warscapes」,作者Lital Khaikin特別為苦勞網縮減篇幅,中文版即是根據較短版本編譯。

欲對此議題了解更多的讀者,以下是第「」、「」、「」篇的連結。

模棱兩可之惡

眾所皆知,以色列擁有兩座核反應爐,儘管過去十年以來,它們因為超過運轉年限而備受批評,其中一座更被發現存在1,500多處結構缺陷。這兩座核反應爐受到以色列核能委員會(IAEC)的監督,該單位是由以色列首任總理古裡安(David Ben Gurion)於1952年所創辦。

位在雷霍沃特(Rehovot)西部的索雷克核能研究中心(Soreq Nuclear Research Centre),則專注於醫療的「民事」核子應用。該中心「包括國家光子學與電光學研究中心(National Photonics and Electro-Optics Research Centre),以及索雷克應用研究加速器設施(SARAF),後者是一組多功能粒子加速器。」只有索雷克設施受到國際核能機構的監督。

以色列第二座核反應爐於1960年代初期啟用。這座名為「迪莫納」的核反應爐(Dimona,希伯來文的「想像力」之意),前身為內蓋夫核能研究機構(Negev Nuclear Research Facility)。儘管2016年的超音波檢測發現「鋁芯處存有1,537項缺陷與瑕疵」,同時也是最老舊的運轉中核反應爐,納坦尼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以色列現任總理)政府仍表示以色列不會關閉迪莫納核反應爐。一般認為迪莫納核反應爐具備開發軍用鈽與核武的能力,然而以色列政府論及其核武能力時,向來維持模棱兩可的態度。

直至1981年,以色列官方才幾乎承認以色列核武庫的存在。《紐約時報》報導指出:當時以色列國防部長戴陽(Moshe Dayna)聲稱以色列擁有製作核彈的能力。「我們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核彈製作)。」

前以色列國防軍(IDF)准將雅克夫(Itzhak Yaakov)是以色列核能機構內部著名的「吹哨者」。1967年的六日戰爭期間,擔任「以色列國防軍及民事防衛研發機構之間的高級聯絡人」的雅克夫,在武器研究與發展領域扮演核心角色。當時,以色列逐漸具備核武威脅的能力。雅克夫揭露了以色列在六日戰爭期間於西奈半島部署名為「參孫行動」(Operation Samson)的核武計劃。2001年,這位前將軍被逮捕,並在次年遭定罪;根據檢察官的指控,雅克夫撰寫的回憶錄及小說包含實際資料而「危害國安」。被判刑的兩年後,雅克夫過世。

以色列核能發展初期,最引人矚目的軍事審查莫過於核子物理學家暨「吹哨者」瓦努努(Mordechai Vanunu)遭綁架。1986年,瓦努努於英國報紙《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上發表照片,揭露迪莫納核反應爐的鈽加工設施。瓦努努證實了迪莫納核反應爐在1966年時「每年生產約40公克」的軍用鈽,此外以色列擁有200個核武可供運用。瓦努努在羅馬被以色列情報及特殊使命局(MOSSAD)綁架。1988年,他被判叛國罪,並在以色列遭遇殘酷的徒刑甚至是隔離監禁。2004年瓦努努出獄後,2013年因「未經以色列官方許可,於東耶路撒冷與兩位美國公民會面」違反出獄條例而再度被判刑

核子武器彈芯的生產模型。(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名稱不重要

內蓋夫的地質調查始於1950年。烏克蘭出生的核子科學家陀斯特夫斯基(Israel Dostrovsky)於IDF的科學兵團內創立一支名為「哈馬德・吉梅爾」的特別部隊(Hemed Gimmel,之後易名為馬雄4號[Machon 4]),目的是調查內蓋夫的鈾礦源。陀斯特夫斯基同時率領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Weizmann Institute)同位素研究部門長達17年,並在1960年代擔任以色列的核能委員會主席。

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創立於1934年的雷霍沃特市。這是一個「自然與精密科學」的研究機構,其工作包括加工可用於生產軍用鈾的重水。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商業部門是「耶達研發」(Yed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擁有將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科學家所研發的智慧財產商業化的獨家合約」。1954年,迪莫納核反應爐內馬雄4號的研究人員被重新安置於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模糊了哈馬德・吉梅爾的軍事利益與公共研究機構之間的界線,後者對於以色列基礎核能計畫非常重要。

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前身——丹尼爾・西佛機構(Daniel Sieff Institute)於1934年創立。創辦人是英國-立陶宛商人暨錫安主義委員會成員以色列·西佛(Israel Sieff)及妻子瑞貝嘉。藉由國際女性錫安主義者組織(Women's International Zionist Organization)及世界猶太人大會(World Jewish Congress),瑞貝嘉鼓勵「拓荒者們重建巴勒斯坦」。錫安主義委員會散播國族主義的政治宣傳,希望在巴勒斯坦成立一個猶太國家,並且支持猶太人大規模移民至這個新家園。

白俄羅斯(Belarusia)科學家暨錫安主義者魏茨曼(Chaim Weizmann)是其中一位鼓吹離散歐洲猶太人前往「家園」巴勒斯坦殖民地的人。魏茨曼支持綜合錫安主義運動(Synthetic Zionism),結合政治與實踐方面的殖民巴勒斯坦的國族主義行動。他的科學成就包括「新型合成染料」(Novel Dyestudd Synthesis)專利,之後並出售給法本工業(IG Farbenindustrie)。法本工業是德國納粹死亡集中營的毒氣生產商。1949年,西佛夫婦宣布將丹尼爾・西佛機構更名為魏茨曼研究機構,魏茲曼本人則為創辦人。

內蓋夫沙漠。(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其著作《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中,描述了格德勒(Carl Friedrich Goerdeler)這位前萊比錫市長暨納粹黨員(1936年時退黨)。他宣稱在歐洲的猶太人「處於一個不合時宜的位置,是一個多少不受歡迎的『客居民族』。」格德勒與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提議創立一個猶太國,以便將猶太人驅趕至此:一個「永久的方案」、「殖民地內的獨立國家」,「與波蘭一樣大、以攝政國體制存在的猶太自治國」,他們妄想的土地還包括加拿大、南美洲與馬達加斯加。

驅逐猶太人專用的「移民」中心於歐洲各地設立,例如赫爾曼·戈林(Hermman Göring,納粹領袖、蓋世太保首長)在柏林設立的「帝國猶太人移民中心」(Reich Centre for Jewish Emigration),以及艾希曼在布拉格成立的移民中心。漢娜・鄂蘭描述德國的錫安主義領袖們以及像是阿利耶・貝特(Aliyah Beth)與「青年阿利亞」(Youth Aliyah)等團體1如何與蓋世太保(Gestapo)合作,在以色列國成立之前,驅逐歐洲猶太人至巴勒斯坦託管地非法定居。雖然這項重新安置措施拯救許多歐洲猶太人,然而像是青年阿利亞這樣的組織等,終究參與了抵制猶太裔歐洲人的反猶太主義政策,以及對巴勒斯坦的非法殖民。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其著作《致命三角》(The Fateful Triangle)中, 描述魏茨曼對於錫安主義政策的政治影響力,如何否定巴勒斯坦人民擁有「不可分割」的國土權利。戴陽也擁有相同的意識形態:「如同古裡安」,喬姆斯基寫道,「戴陽聲稱包括農民在內的巴勒斯坦人民,與他們的家園以及生活與工作數個世代的土地之間不存在特別的連結,至少比不上2千年前從這片土地上被驅逐的猶太人。」

英國詩人暨小說家斯賓德(Stephen Spender)對於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描述,反映了這樣的殖民者心態。某趟以色列文學朝聖之旅後,他如此形容該機構:「意識的制高點」、「聖經與地中海世界的中心」以及「科學最無私、純粹的樣態」。斯賓德呼應了魏茨曼對於中東的措辭,形容該區是「退步、原始及落後的區域」,以色列是中東的「烏托邦」,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則是「伊甸園」。如此誇大的形象延續至今日少有清楚區分學科部門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2009年,該機構前主席哈拉里(Haim Harari)表示,「我們沒有醫療部門,也沒有農業部門。這些領域涵蓋於相關的科學領域中,而且都是自基礎研究衍生,並對我們從事的研究有所貢獻。」

斯賓德及哈拉里賦予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某種「無私」科學與人文攜手的「烏托邦」景象。然而,正如將IDF馬雄4號重置於公共研究機構內,這麼做模糊了「民用」與軍用研究之間的分界。當在種族隔離國家下的機構內如此實踐時,「純粹」、「無私」的科學及其應用,無論是醫療診斷工具或是核武,都無需負起道德責任。

我們只需記得德國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開發的氰化物「基齊克隆—B」(Zyklon—B),這種殺蟲及消毒劑隨後被用於屠殺數百萬名猶太人;他也研發了光氣(Phosgene),氯氣(Chlorine Gas)及二氯乙烯(Dichlorethyl Chloride,即芥子毒氣),並因此促成化學武器的擴散。一如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授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榮譽文憑,並稱他為「和平信使」與「國際調解的締造者」,該機構同樣也在1934年授與哈伯職位——然而直至臨終,他都無法踏上這段「伊甸園」之旅。

炸彈不貴

作為以色列核能發展最早盟友之一,法國原子能院委員會(French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在1950年代向以國核能計劃提供了關鍵的援助。這些援助包括自磷酸鹽重新加工後的再處理鈾。在美國(核化科學家)西博格(Glenn T. Seaborg)的指示下,法國科學家戈爾德施密特(Bertrand Goldschmidt)開發了「普雷克斯」(PUREX)鈽提取流程技術,從使用過的燃料中提取軍用鈽。

當時,以色列科學家已在法國從事核能計劃,根據法國原子能院委員會官員芬克斯坦(André Finkelstein)的說法,包括「用於火箭中的化學爆炸物,以及其處置方法」,並在「上個大戰期間」,在法國東部聖旺(Sait Quen)的某所機構,與「德國科學家共同發展火箭」。戈爾德施密特也指出以色列對於比奇(Busché)首座鈾發電廠(現已停業)的貢獻。

裴瑞斯(Shimon Peres)於死後出版的自傳《大志不容小夢》(No Room for Small Dreams)中寫道,以色列曾致函法國,要求後者出售用於「和平用途」的核反應爐。「他們已經冒著違反西方國家武器禁運的極大風險,向我們秘密出售武器」,「部分軍事官員起初不願向以色列提供核能技術」。根據戈爾德施密特的說法,「昂貴的不是炸彈,而是與之對應的導彈。」

以色列與法國更改原本1956年的合約,從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附近的小型核反應爐,變成能生產軍用鈽的中型核反應爐,即今日的迪莫納。合約簽訂的1957年,以色列已經增加原先的生產量,從初期每年生產10至15公克的鈽,增加至每年40多公克,這個數量已經達到軍事生產的規格。

和平地追求世界和平

195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正式成立,負責監控防護措施,並且遵守國際核子協議的核能「和平」發展——包括進口及使用高度加工的鈾。1968年,聯合國將《核武禁擴條約》開放各國簽署。目前為止,僅有5個國家拒絕簽署該條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南蘇丹及北韓。2018年7月,以色列國會以73票對8票,反對將迪莫納核反應爐交付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

美國在1954年修改《原子能法案》(Atomic Energy Act)後,允許華盛頓解密並對私人企業分享非機密性質的核能資訊,目的是「強化私人企業的自由競爭」該法案也指出,原子能被引導至「推廣世界和平」的同時,也為「共同防衛與安全做出最大貢獻」。該法案特別之處,在於允許以色列將美國援助移轉制軍用核能項目。在聯邦調查局名為「移轉」(DIVERT)的調查中,檢視以色列如何將賓州阿波羅市「核材料與設備公司」(NUMEC)的鈾移轉出去。

在知名錫安主義物理學家佩克利斯(Chaim Pekeris)的支持下,1950年代時,以色列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設立「魏茨曼自動電腦系統」(Weizmann Automatic Computer,WEIZAC)。佩克利斯曾經參與哥倫比亞大學哈德森實驗室的軍事研究,並倡議IDF使用魏茨曼自動電腦系統。與陀斯特夫斯基一樣,佩克利斯亦曾參與內蓋夫的地理調研,目的是尋找鈾礦。魏茨曼自動電腦系統是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機構(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C)的複製品。以IAC為基礎的其他電腦模型中,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的MANIAC電腦系統則用於核武計算,它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進行氫氣彈的計算。」

根據《研究機構:中東政策》(Institute for Research: Middle Eastern Policy),國防分析機構(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1987年進行的調查,記載了魏茨曼的科學家們研發了「設計核彈所需」的尖端高能源物理及流體力學計畫。「根據一項由國防分析機構執行的國防部調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持續積極從事核武研究。」

1987年,一項美國五角大樓領銜的研究,發現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 Institute)也將其核子發展稱之為索雷克的「醫療」核子機構。實際上,裡頭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可以製造氫氣彈的電腦編碼。「1989年,美國拒絕向以色列理工學院出售『克雷』超級電腦(Cray supercomputer),因為其調查發現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濃縮鈾,而「該大學正在主持核導彈的研究」。出口禁令之後被撤銷,以色列獲准添購克雷超級電腦。

1993年,聯邦調查局調查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後發現該院設計了可以取得其他電腦系統安全訪問密碼的駭客技術。「最終並進入猶馬試驗場(Yuma Proving Ground)電腦。」阿爾伯克基市及鳳凰城的聯邦調查分局,調查一起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學生駭入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案件。透過MORDRED電腦系統,該(化學工程)研究生使用前學生帳戶取得了猶馬試驗場(美軍作戰武器測試場)電腦系統的訪問代碼。

這項解密報告質疑該位學生「嘗試破解密碼並侵入電腦系統」時並非單獨行動。該報告也包含一份關於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簡報,以及聯邦調查局1993年1月15日的記錄:「蘇俄指控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的核子研究目的是為了生產核彈頭。」這些被盜取的訪問代碼,可能已交至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水牛城分局在1993年1月14日報告中,強調該機構另一部門:「該機構的美國委員會在芝加哥及其他可能的大都市中運作。該委員會從事籌款、就關心議題提供講座,並且代表魏茨曼科學研究機構從事公關工作。」

1995年,美國再次向以色列提供克雷與IBM生產的超級電腦。「克雷電腦用於大學之間的電腦計算中心,這是一個連結以色列各頂尖大學的『廣域網路』,其中部分大學從事核武與長距離導彈的研究工作。」

  • 1. Aliyah是希伯來文「提升」之意,代表離散的猶太人前往耶路撒冷這個應許之地。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基本教義。「Aliyah Beth」指的是1934~48年間,遷移至巴勒斯坦託管地的猶太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大屠殺倖存者或是逃出納粹德國的難民。青年阿利亞則是納粹德國時期協助猶太孩童移居至巴勒斯坦的組織。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