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基本收入全球網路」(BIEN)共同創始人蓋伊·史坦丁(Guy Standing)提出的「不穩定無產階級」(The Precariat)一詞,至今已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根據史坦丁,由於全球化發展與勞動市場彈性化等原因,世界各地出現了一群收入不穩定及工作臨時化的勞動者,即「不穩定無產階級」。史坦丁認為,這群人與傳統勞工階級不同,是新興的危險階級,因此也需要新型態的組織方法。
史坦丁的著作於2011年出版後,包括《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都對此書提出批判,例如:書中聚焦已開發國家,實際上不穩定就業人口最多的國家,則多集中於亞洲;不穩定無產階級並不具備獨特的生產關係與階級意識...等等。對於上述批評,作者也於2016年新版序中做出回應。苦勞網取得臉譜出版授權,刊出史坦丁的該篇文章。
在本書《不穩定無產階級》(The Precariat)2011年首次出版至今,政治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證明了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確是一個新興的危險階級。在歐洲與美國,右翼民粹政客玩世不恭地利用那些從過去的「勞工階級」淪為不穩定無產階級的人的不滿情緒,同時又煽動民眾對另一群不穩定無產階級:移民,產生憤恨之情。
另一些發展則比較讓人欣慰:年輕(以及並沒那麼年輕)的高知識不穩定無產階級,則逐漸從「抗議」走向「革命」;不穩定無產階級的政治運動也取得進展,並與選舉之間重新建立連結。如果不穩定無產階級想要徹底改變經濟與政治的組織方式,讓他們不僅獲得基本安全性,還能夠真正建立有意義的人生,這就極為重要。
2011年八月,警察射殺一名男子的槍火,點燃了倫敦的地平線。暴動從倫敦東北方的托特納姆區(Tottenham)燒起,蔓延到英國的各個城鄉。而政客與富人,則在震驚、困惑、憤怒之中在電視機前看著事情演變。
這一系列暴動,與第一章提到德國漢堡發生的「以現實摹擬藝術」(life imitating art)事件有什麼關係?與橫跨25個歐洲城市與東京,讓成千上萬人上街頭抗議,卻被主流媒體忽視的歐洲國際勞動節(EuroMayDay)有什麼關係?與2011年,一名淪為推車小販的突尼西亞大學畢業生自焚,引爆中東各城市抗議活動的浪潮有什麼關係?與雅典憲法廣場(Constitution Square)的焚燒商店示威活動,以及同時在希臘各地發生的「拒絕付款運動」(den plirono)有什麼關係?它與世界各地的「占領運動」(Occupy Movement)、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憤怒者運動」(indignados)、2011年臺拉維夫聚集25萬人的「帳篷起義運動」(tentifada)、2013年聖地牙哥的學生放火暴動、2013年六月被土耳其總理稱為「掠奪者」(çapulcu)的伊斯坦堡抗議行動,以及之後很快在巴西各地出現的抗議行動,又有什麼關係?
最後,這與每年在日本舉行,由飛特族總工會(フリーター全般労働組合)與素人之亂(素人の乱)發起的自由與生存勞動節(自由と生存のメーデー)有什麼關係;又與2015年的「為了自由與民主主義的學生緊急行動」(自由と民主主義のための学生緊急行動)有什麼關係?
雖然這些運動的成因與特色各不相同,但都呈現出不穩定無產階級在「原始叛亂」階段的騷動能量,成員們知道自己要對抗什麼,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這種情勢正在改變。所有社會運動的第一階段,都是人們發現彼此之間具有共同的身分。而這些在廣場、街頭、咖啡廳或其他公共場所爆發出來的能量,已經讓不穩定無產階級這種共同身分得以誕生,並成為一種社會力量。
這些能量的宣洩讓更多不穩定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的階級。他們不再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或逃避工作者,而是發現其他人也面對著與自己相同的困境。這種脫離個人孤立自憐自厭的感覺,並走入集體共鬥的意識,就是誕生政治行動的先決條件。
不穩定無產階級的生活總是充滿著不安全、不確定、債務與屈辱。他們不是公民(citizen),而是次等的外來居民階級(denizen,定義見第一章),喪失了好幾個世代才能建立起來的文化、公民、社會、政治、經濟權利。在歷史上,不穩定無產階級是第一個大多數人必須接受自己的勞動與工作水準低於所受學校教育程度的階級。這個日益不平等的社會,讓他們的相對剝奪感越發嚴重。
未來將出現更多「憤怒之日」(days of rage)。但光只有憤怒是不夠的。其中某些人聽信了民粹式的醜陋簡化解釋,但也有一些人重新發現自己的人性,發現自己對美好社會的想望。
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不穩定無產階級身邊都累積了能量,他們逐漸組織起來,正奮力找出全新的方向。
他們對抗的目標,是「那1%的人」的掠奪行為;是那顯然違反公平原則的「緊縮」政策以及削減醫療教育等公共經費的做法;是傲慢的舊政黨無視生態危機逐漸加劇的態度;也是長期的社會經濟不安全感,來自於債務逐漸累積、無家可住以及威權式的社會政策等等。
這類抗爭活動依然會繼續存在,但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一個新方向。某些「原始叛亂」階段奠定的基礎讓新方向變得更具體,讓人們發現不穩定無產階級的困境不是個人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這樣的觀念孕育出一種「能動性」,將原本的沮喪、能力不足以及個人失敗的感覺轉化為反叛的意識。政府與當權政客希望不穩定無產階級認為自己渺小無能,這樣就會把問題歸咎於自己的無能,不會批判那製造出不平等與不穩定的結構。但當我們不再被愚弄,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知道應該改變的是他們。
於是,叛亂的力量最後又回到緊張的現實政治中。這股能量巨大無匹,並化為好幾個不同形式。某些國家的舊政黨被邊緣化,或者因為發現自己無法讓不穩定無產階級產生共鳴而開始不安;某些政黨則完全不了解這些人,或直接否定他們的存在。
某些舊政黨開始被一些不穩定無產階級占領。例如傑瑞米·柯賓(Jeremy Corbyn)當選英國工黨黨魁一事,就可以用這種方式解讀。柯賓之所以勝選,是因為數千名民眾—大部分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年輕人—入黨投票要求徹底改革。那些新工黨時期(New Labour)的老黨員不知如何反應,也不願與那些造成不穩定無產階級增加的政策劃清界線,最後只顯露出自己的短視與懦弱。某位前內閣的部長甚至寫信給我,斥不穩定無產階級為一群「後政治」(postpolitical)的民眾。他和同事們真的沒搞懂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的情況也類似。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竄起,角逐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他提出的意見以及他的基進形象,讓美國的年輕不穩定無產階級重新參與了政治。但無論是桑德斯還是柯賓,都尚未逃離「原始叛亂」的範疇,他們的年紀與生涯紀錄就是證明。他們都是為下一個政治參與階段掃平阻礙的過渡前導角色。
歐洲大陸的發展則走得更前面。不穩定無產階級的言論與關注重點已經滲入並驅動了新的政黨與政治運動。舊的社會民主派政黨雖然對此嗤之以鼻,卻也茫然不知所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支持群眾土崩瓦解。「憤怒者」運動在西班牙催生了「我們可以」黨(Podemos),也增強了區域性的民族主義運動,尤其以加泰隆尼亞最為強烈。這可能會改變西班牙的整個政治結構。西班牙人如今必須在困境中冷靜抉擇,不要為了追求主流社會認同而將少數團體邊緣化。
至於希臘的許多舊政黨,則在該國糟糕的情勢下被激進左翼聯盟(Syriza)扔至一邊,而激進左翼聯盟的支持主力正是不穩定無產階級。該黨黨魁在無法貫徹對抗緊縮政策的承諾之後,驕傲地承認失敗,並表示「真正的戰敗是未戰先降」。悲劇拉開了序幕,但不穩定無產階級可能會比多數觀察家預想的更快再次集結起來。
在葡萄牙,一個新興的不穩定無產階級政黨在2015年末的大選中迅速崛起,獲得足以推倒右翼政府的選票。在義大利,畢普·格里羅(Beppe Grillo))的「 五星運動黨」(Movimento Cinque Stelle)取得了進展,但卻因為意識型態上的矛盾而蒙上汙點,應該會被某些更符合義大利不穩定無產階級利益的組織所取代。這些意識形態矛盾讓舊的社會民主派政黨「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得以向後退,與右派結成同盟,共同推派了一位富有魅力的年輕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上任後立即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方案,終將讓他的政黨不再能夠代表不穩定無產階級的利益。自由生態黨(Sinistra Ecologia Liberta)能夠繼續堅持路線,成為另一個新選擇嗎?某些意識型態包袱也許會成為阻礙,但目前依然充滿可能。
其他地方的騷動還處於早期階段。在丹麥,一個本質上屬於不穩定無產階級的新政黨「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t)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在選舉中獲得了5%的選票。在波蘭,一個不穩定無產階級性的政黨「共同黨」(Razem)也在2015年十月大選前成立,在缺乏資金與領袖的狀態下獲得70萬張以上選票,得票率超過3.6%,因此能在未來幾年獲得國家補助,建立結構與能見度。而在其他國家,環保左派(Green-left)也與不穩定無產階級的訴求站在一起。
最近幾個成功的獨立運動也有特別之處,它們都認為自己站在金融核心的對立面。蘇格蘭民族主義浪潮—首先在2014年的獨立公投,之後又在2015年五月的大選中出現—背後的動機不僅是不安全感與不穩定性,更是對於倫敦這個代表著全球金融霸權以及蘇格蘭不穩定無產階級增長主因的象徵城市表達敵意。同樣地,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背後的動力,也是對於西班牙金融中心馬德里的類似反感。
那些改變新舊政黨,重新支持地方自治的革命行動,全都是人民重新參與政治產生正向能量的跡象。但這只是不穩定無產階級成為自為階級(class-for-itself)的其中一面。仍有其他部分更為醜陋,並令人悲傷。
醜陋的部分,是民粹新法西斯運動的快速崛起。在這件事上,似乎沒有國家倖免於難。其中有一些運動相當暴力、種族主義、仇外、政治文盲,例如希臘的「金色黎明」黨(Golden Dawn)裡面,這些人的數量就似乎比心理變態還多。儘管如此,這些運動依然拖引了政治體制的方向,有時候甚至合理化聲稱這是爭取支持必要的手段。另一些運動則變得更狡猾,它們推出能言善辯的魅力型領袖,以話術掩飾真正的目的。例如法國的「民族陣線」黨(Front National)、英國的「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荷蘭的「自由黨」(Freedom Party)都是這樣。
但在2015~2016年之間展露出的最大威脅,莫過於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競選美國總統時獲得的熱烈支持。川普大肆宣揚他對移民、墨西哥人、穆斯林、女性、身障者、其他政客的惡意,而且還公開支持刑求。這證實了本書中「地獄政治」的危險性。
他和其他類似的人,都在玩弄教育程度低的不穩定無產階級的恐懼與不安全感。這類人逐漸獲得的支持,已證實教育商品化的情形非常嚴重,如今幾乎淪為某種職業培訓產業。許多評論家聲稱川普「不具備當選的資格」(unelectable),藉此獲得自我安慰;但儘管如此,川普的崛起依然是某種警訊。只要不穩定無產階級的不安全感與不公平感沒有消除,這類候選人未來就會以更漂亮的假面再次出現。
至於讓人悲傷的部分,則與不穩定無產階級裡面的第三種人有關:移民、少數民族,以及其他在政治、社會、經濟上被邊緣化的族群。他們覺得自己不但失去發聲權與代言人,政府更是積極地妖魔化他們,剝奪他們的補助與權益,讓狀況更為惡化。為不穩定無產階級爭取權益時一定要照顧到這些人,他們的困境既是時代的悲劇,更是我們所有人的恥辱。
在《不穩定無產階級》出版之後的其他局勢演變,也進一步證實不穩定無產階級這個帶來變革的階級正在崛起。這些演變包括工業化國家繼續維持緊縮,讓更多民眾淪為不穩定無產階級;以及政治的商品化與民粹化,和史諾登(Snowden)所披露的國家監聽問題,後兩者都是「地獄政治」漸趨嚴重的例子。
本書的姊妹作《不穩定無產階級宣言》(A Precariat Charter,書名暫譯),試圖從經濟緊縮時代造成的衝擊,以及背後令人擔憂的效益主義思維,來論辯這個議題。《不穩定無產階級宣言》提出了一系列解決不穩定無產階級不安全感與心聲的政策,讓我們可以開始打造不穩定無產階級的訴求。
該書也對一些評論家做出了回應。他們大多是某種馬克思主義分支的信徒,認為一切都沒有改變,不穩定無產階級也不是階級。然而,全球資本主義(global capitalism)與國家工業資本主義(national industrial capitalism)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極大量證據指出,勞動關係、工作模式、社會保障系統、管制系統、再分配系統在全球化時代演化過程中產生的階級結構,與資本家/「勞工」的簡單二分法相距甚遠。
照理來說,信奉馬克思主義的評論家可能會願意接受我們說不穩定無產階級具有某種獨特的生產關係、獨特的分配關係、與國家之間的獨特關係、獨特的階級意識。但不穩定無產階級內部具有分歧,因此是一個仍在形成中的階級(class-in-the-making)。目前這個「危險」的階級必須轉變成自為階級,才能自我消滅。它必須足夠團結才能擁有力量對國家施壓,創造一個能夠消除不穩定性的社會與經濟狀態。這些問題我曾概述於《不穩定無產階級宣言》之中。
此外,不穩定無產階級也需要新型組織來爭取需求。本書《不穩定無產階級》中對於工會的批判,讓某些左派人士感到不舒服;但儘管數十年來我一直是工會的成員與支持者,我依然相信工會必須適應21世紀的環境,逃離「工黨主義」的桎梏,不要再認為那些卑躬屈膝的勞動比追求職涯發展的自由更重要(Standing, 2009)。
對《不穩定無產階級》的另一種批評,則是認為它缺乏統計數據。事實上,本書是基於20年以上的實證與概念研究結果寫成的,包含許多學術書籍、報告以及期刊文章,而且書中也有引述其中一部分。本書試圖將這些研究結果化為通俗易懂的讀物。諷刺的是,許多並非社會科學家的讀者,反而比很多深陷於舊典範與舊觀點之中的學者與評論家,更能深入理解這些概念以及21世紀勞動與工作的真實樣貌。
在此要感謝全球各地數千名讀者寄來的讀後反饋,其中許多人還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與觀點。我已盡量個別回覆每個讀者,並對沒有回覆的人致上歉意。他們的真知灼見與看法已融入《不穩定無產階級宣言》與新作《資本主義的腐敗:食利者興旺發達,工作卻無利可圖的原因》(The Corruption of Capitalism: Why Rentiers Thrive and Work Does Not Pay,書名暫譯)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言,重要的不是詮釋這個世界,而是改變這個世界。我們的行動就是關鍵。
【不服來辯】系列座談:誰是「不穩定無產階級」?
收入不安定、工作臨時化、沒有未來、身兼多職...,你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嗎?
「在工人階級內進行分類,不是解決(不穩定無產階級)問題的方法。」——新左評論(New Left Review)
主持:
-王顥中(苦勞網記者)
與談:
-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林柏儀(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張宗坤(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生)
時間:7/28(日)下午1:30入場,2:00開始
地點: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3號)
費用:250元(限額50人,已完成匯款者優先保障名額,敬請把握機會!)
現場備有簡單茶水,歡迎自備環保容器以便取用喔~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ZN48
主辦|苦勞網、知道Zhidao
協辦|臉譜出版
回應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辜寬敏 陳奕齊 蘇永欽 曹俊漢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辜寬敏 陳奕齊 蘇永欽 曹俊漢 李遠哲 陳文茜..練習 誠實 回答 下列 基本 小常識 問題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
台灣站(戰)起來,
國..一國兩制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制憲
台灣制憲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本土陣營
人..台灣人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政權
北京政權
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政治
政治局勢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權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練習
努力
誠實 勇敢
簡單 扼要 明確
逐條
回答 下列 基本 普通 小常識 問題
所有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的回答
將引領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自身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思考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誠實
1.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2.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3.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4.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
5.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
6.甚麼是所謂的 一國兩制 中的 國?
7.所謂的 一國兩制 中的 國 是 國家 嗎?
8.甚麼是國家?
9.甚麼是國家之組構要素?
10.
該諸國家之組構要素如何運作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民主國家
?
11.甚麼是民主國家中的民主?
12.甚麼是民主中的主?
13.民主中的主是主權嗎?
14.甚麼是主權?
15.主權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16.甚麼是主權?!
17.甚麼是民主中的民?
18.民主中的民是人民嗎?
19.甚麼是人民?
20.人民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21.甚麼是人民?!
22.誰是人民?
23.誰不是人民?
24.不是人民者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25.甚麼是 不是人民者?
26.誰是 不是人民者?
27.不是人民者是政府嗎?
28.甚麼是政府?
29.政府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30.甚麼是政府?!
31.誰是政府?
32.政府是軍公教人員嗎?
33.甚麼是軍公教人員?
34.軍公教人員是國家之組構要素嗎?
35.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36.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政府?
37.政府 是 軍公教人員 或 不是 軍公教人員?
38.政府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39.誰是政府?!
40.軍公教人員 是 政府 或 不是 政府?
41.軍公教人員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 ?
42.誰是政府?!
43.政府 是 即是 軍公教人員 嗎?
44.誰是政府?!
45.軍公教人員 即是 政府 嗎?
46.誰是政府?!
47.甚麼是民主?
48.甚麼是所謂的 一國兩制?
49.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5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51.甚麼是所謂制憲中的憲?
52.所謂制憲中的憲是憲法嗎?
53.甚麼是憲法?
54.甚麼條件構成憲法?
55.誰是憲法的構成條件?
56.甚麼是所謂的制憲?
57.誰得制憲?
58.誰不得制憲?
5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 制憲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 制憲
?
6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 制憲
或
不得 制憲
?
61.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制憲?
62.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63.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64.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65.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制憲?!
66.
甚麼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7.
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8.
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6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7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 會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或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71.誰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72.誰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73.甚麼是所謂的 本土陣營?
74.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人?
75.所謂的 台灣人 中的 人 即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或 不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
76.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人 ?!
77.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78.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79.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
80.所謂的 台灣 中的 甚麼?!
81.所謂的 台灣 中的 誰?!
82.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
83.甚麼是 政權?
84.誰得有 政權?
85.誰不得有 政權?
86.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 政權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 政權
?
87.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 政權
或
不得有 政權
?
88.甚麼是民主?!
89.甚麼是主權?!
90.甚麼是所謂的 北京政權?
91.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北京政權?!
92.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93.甚麼是政治中的政?
94.甚麼是政治中的治?
95.誰得有政治中的政?
96.誰不得有政治中的政?
97.誰得有政治中的治?
98.誰不得有政治中的治?
99.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政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政
?
100.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政
或
不得有政治中的政
?
101.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治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有政治中的治
?
102.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有政治中的治
或
不得有政治中的治
?
103.甚麼是政治?
104.甚麼是民主政治?!
105.甚麼是民主?!
106.甚麼是主權?!
107.甚麼是政治?!
108.甚麼是所謂的 政治局勢?
109.甚麼是政治?!
11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政治局勢?!
111.
甚麼是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
112.
誰是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
113.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
114.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
115.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16.
所謂的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中的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17.
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
118.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基進黨
中國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台灣方案
國民黨
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
台灣政體
台灣政體大局
市民
台灣制憲建國
台灣所面對的問題
憲法
國家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
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
人民
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
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
119.
甚麼是所謂的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在五四前夕,聽到大陸領導人對全國青年做這樣的喊話,下意識地看看年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我對政黨沒有任何偏見,「聽黨話、跟黨走」,在一定的前提下,也有它的道理。剛到德國讀書的時候,第一次進入一個在憲法上自我定位為「政黨國家」的環境,看到校園裡的同學都各有立場,幾至不相往來,還覺得很新鮮。後來有機會去參訪英國的政黨和國會,真正見識了黨鞭的權威,聽黨話、跟黨走,沒有任何人質疑其民主性。
對這兩個國家而言,民主就是政治理念大致相投的人組成政黨,通過政黨決定政策和執政人選而爭取政治權力,決策之後就必須聽黨話、跟黨走。不那麼熱中政治事務的人則只需通過投票來影響政黨,使得政黨知道如何與時俱進,在基本價值不變下做政策和人事的適度調整。政黨好比商店,黨員是店員,選民才是顧客。
美國的民主政治則強調權力的多元,政黨角色要小很多,黨紀也沒什麼作用,連政治人物改變政黨立場都不太算一回事。黨為提名人選而辦的開放式初選,竟然人人都可登記。如果有人說聽黨話、跟黨走,會被當成笑話。
所以這三種政黨制度,若以民主作前提,「聽黨話、跟黨走」還可以是一種選擇。沒有民主,就是赤裸裸的獨裁。然而,台灣呢?
我們的政黨制度,始於革命黨,而後是專制政黨。可是在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並沒有學到歐洲內閣制以政策和人才競爭為主軸的政黨制度,有其形而無其實,有高度選擇性的黨紀卻無黨魂,又沒有美國政黨的開放性,就形成今天這樣,很多時候更像幫派的政黨制度。
更等而下之的,則是那些以消費「反政黨文化」而浪得虛名者。始祖就是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贏得政權的陳水扁,但沒有政黨的凝聚整體共識,民主最多只是許多相互矛盾的多數決的集合,怎麼可能真正共治?果然不到半年就打回幫派政黨的原形。今天那些標榜不入黨、不組黨而在網路聲量居高不下的人,真的就能治國?請他們提出可以超越所有人類民主經驗的具體辦法吧。
沒有錯,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也正面臨極大的困境,全球化帶來太多主權國家難以消化的問題,網際網路又顛覆了傳統黨政網路的功能,英國的兩大政黨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都已經接近崩盤,德國戰後在效能競爭上有極佳表現的小聯合政府,先是被大幅削弱競爭的大聯合政府取代,現在竟連大聯合政府實質上也已如同少數政府。美國的兩黨政治也是從茶黨的出頭,到更無厘頭的川普式民主,決策的品質江河日下。中國大陸所以敢這樣公然張揚歐威爾式的動物農莊,難道不就是因為政黨政治在西方已經走下坡?
但我還是相信,民主政治不能沒有政黨,反之亦然。也許多數國家的政黨制度都需要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對從來沒有做好過的台灣政黨而言,這倒不失為一個認真反思的好時機。我們選民也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檢驗新一代的政治領袖,看誰能展現政黨政治最好的願景。老實說,在真正跳脫幫派政黨以前,我們憑什麼笑人家的「聽黨話,跟黨走」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
一、黨中央不只黨務機器?陳菊要逆轉總統2016就職時對黨的定位,和蔡嗆反調嗎?
5月1日民進黨中常會,由陳菊帶頭引爆激烈的爭議。由於火爆,本來要處理的總統提名初選的日期、程序全無著落。只是這樣的發展雖然令關心民進黨能不能依民主精神運作的人憂心忡忡,但是無論如何,這卻反而符合總統及其人馬的期待。
火爆之中,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說了重話,她說,黨中央不只是黨務機器,應該要有戰略高度,要從贏的角度思考,如果沒有戰略、只有戰術,這樣是不行的。這指責很怪。
過去民進黨是運動型的使命政黨,所以在創黨之初一直到2000年,民進黨中央黨部的確像陳菊說的不只是黨務機器,也不只是像美國的政黨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當年的黨中央主導價值設定、戰略舖陳、政策形成,帶動街頭運動、引領民主運動。然而到了2000年政權輪替,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後,中央黨部的角色就迅速轉化,開始變得像總統擁有實權的民主國家一樣,中央黨部愈來愈選舉機器化,愈來愈黨務機器化了,而且在這個方向上推得最深的最遠的,不是別人,正是蔡總統。
她上台前後有幾個重大的改變:
1,修改黨章使中央政務官不再是當然黨代表,更排除中央政務官成為中常委;
2,總統制如美國,國會議長一定是國會的黨團領袖,但是蔡切斷議長和黨職的連結;
3,大量啟用社運人士取代民進黨政治人物成為國會不分區代表;
4,美國、歐洲國家的慣例是以選舉出身的議員州長成為內閣部長,在台灣這作法由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開啟,並在2000年後進一步發展,但在馬總統時逆轉了這趨勢,到了蔡總統再繼續朝馬總統的方向上進一步深化,而儘量相排除他們成為内閣閣員,儘量從高階公務員、學者、社運人士找閣員人選;
5,甚至在一開始,強調自己不要兼黨主席。
蔡總統這些措施,除了第5項合乎民主先進國做法外,其他的有的有爭議、有的和民主國家的趨勢背道而馳,但不管怎樣,整個5項共同的精神就是要讓中央黨部的運作去政治化、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5項加總起來,中央黨部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任何民主國家,更不用說和過去的民進黨相比了。
在這樣大變動後,黨在所謂的「政治戰略」上的能量和影響國家政策的能力都徹底被繳械了。因此如今陳菊說黨中央不能只是黨務機器,要有戰略,到底是因為是蔡總統覺得昨非而今是,就職時推動的那一整套,總統現在要全盤推翻了,還是陳菊決心唱總統的反調?真是令人困惑極了。
二、還沒有候選人就要訂選舉戰略,陳菊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嗎?
陳菊批評中央黨部沒有戰略,不只從蔡原先推動的中央黨部選舉機器化的政策相衝突,也和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選舉時的運作模式產生非常詭異的扞格。
一個正常的政黨,黨的長期戰略依據基本綱領;中程依據行動綱領;短程依據競選綱領。
由於選舉必然以候選人為軸心,因此總得在總統或首相人選確定後,才可能訂出和領導人預期的施政重點以及和其風格互相貼切的選舉政綱,並進一步發展選舉戰略;美國的政黨,就是在總統選舉人選出來後的代表大會中才一併確認總統候選人和選舉綱領,然後再由候選人領導的團隊主導選舉戰略的釐定和推動。因此陳菊要求黨部還沒有産生候選人之前提出選舉戰略,實在怪得不得了,簡直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來一樣,太不可思議了。
三、陳菊的戰略又是什麼?
陳菊政治經驗、地位都遠比卓榮泰、羅文嘉高了不只一大截,假她覺得中央黨部沒有選舉戰略,或缺少好的選舉戰略,根本不用客氣,就直接把好的戰略方向、內容是什麼告訴卓、羅兩人,指導他們完成規劃就好了,奇怪的是,現在她不這麼做,只是怪兩人沒有戰略,她是把自已的好戰略藏起來了故意不指導兩人嗎?如果她自己不夠自信提出夠好戰略,那麼以她的聲望人脈替兩個後生晚輩找來好戰略規劃者協助他們有什麼困難嗎?還是她自己根也沒有戰略,但是連她政治地位這樣高的人都想不出戰略,卻責怪兩個後輩晚生不是很不公平?
四、自己不肯說出來的事,卻逼卓、羅打前鋒去面對社會公議,這樣很好嗎?
事實上,陳菊質疑的那裡是什麼中央黨部沒有戰略的問題,路人皆知,她怪的是中央黨部為什麼不努力推動現任優先原則以排除賴清德的參選。就在陳菊這一個從總統而來的基本立場上,黨內像沒收初選、霸王條款、一直拖延到蔡民調終於勝出才辦初選、甚至無限期延後初選等等的傳聞層出不窮,蔡總統甚至還公開說,假如5人小組解決不了問題,要黨召開全代會處理。而所謂5人小組「解決不了」的意思非常明晰,就是5人小組一直做不到依現任優先原則把賴「協調」下來的意思。
總統和所有總統人馬包括陳菊的意思是那麼清楚,公開卻不肯講出來,只是讓屬於總統人馬之外卻由總統所用的比較勇的一兩個人出頭講,實在怪。
既然總統和陳菊不講現任優先,那麼卓、羅兩人知不知道總統的真正意思?當然知道,只是為了照顧黨譽就既不肯講破,又基於對民主信念的堅持也不肯讓步,於是就形成了僵局。
無論如何,總統和他的人馬深知公開主張沒收初選,自己的名譽會受到重傷,所以不講;但是沒收初選又是心中的最愛。這樣一來,當然逼賴「主動退選」最好,但是賴就是不肯,於是便要卓羅兩個後生晚輩出頭去完成這個她們心中的最愛,讓傷害由兩人完全承擔起來。換句話說,她們採取了和韓國瑜幾乎一模一樣的策略:韓一心一意要國民黨沒收初選直接徵召他,但是自己死也不肯說出「黨必須徵召我」6個字,於是使盡花招、擺盡姿態給黨中央看,出黨中央的難題,駡黨中央。
如今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也因此毫無疑問的,卓羅兩人處理得肯定痛苦非常。
五、要黨中央主導戰略,又不許黨中央處理連「戰術」都不算的時程、技術性問題,陳菊太自我矛盾了。
在中常會中,令陳菊發火的頭一項是指責中央黨部怎麼可以擅自草擬初選的時程,還讓社會知道,真是膽大包天。陳菊火很大,郤火得夠怪。
一方面,社會對民進黨拖延初選時程的批評持續不斷,卓、羅壓力很大,為了讓社會釋疑,草擬時程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一個戰略的形成,是先有價值設定,再有戰略,然後是政策決定,之後是戰術推演,最後才是政策執行的技術面問題,現在陳菊要黨中央主導政策上游位階的戰略,但是又不許黨中央處理政策下游、戰術下游的技術面之下的時程;認為黨中央掌有極上游的戰略大權,但是極下游的技術小事卻不可以妄動,只能說真是怪中怪,真錯亂、真矛盾到了極點了。
六、2020選舉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會這麼錯亂?她有什麼苦衷?陳菊秘書長有一句話,可能是了解她的苦衷的一個關鍵。她說她擔心這次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
太驚人了,「這次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豈不是說民進黨已經走到過去兩蔣最樂於正經八百地嚴肅地說的「亡黨亡國只此一步」的翻版?如果民進黨走到了蔣介石說的亡國亡黨邊緣,依據蔣介石的作法,就是宣布戒嚴,依蔣經國的作法就是在1978年台美斷交時發布緊急命令停止了增額立委國大的選舉。他們這樣做,依的又是西方各國的成例:面臨亡國危機,政府肯定得實施戒嚴或宣布緊急命令。
那麼台美斷交,情況真的到了頒布緊急的條件了嗎?從結果論看來,台灣既未亡國,國民黨也未亡黨,當時蔣經國是錯了。但是我們得承認,說他錯是依據結果的後見之明,並不符合當時的台灣乃至國際社會總體的氣氛。當時的氣氛,在國際上是在簽《上海公報》時,季辛吉和周恩來都認為一旦中美抗蘇聯盟成立,台灣挺不過5年,到了中美建交,號稱「最務實」從不妄想的鄧小平,甚至進一步一口咬定中國可以在1980年代解決台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在國內是當時台灣上空籠罩的氛圍惡劣到稍有一點辦法的人都賣了房産移民美國,陽明山房價因此暴跌。不過,陳秘書長,還是請你回憶一下,當時國內外、台灣上下雖然失敗主義瀰漫,替國民黨舖陳了停止選舉的基礎,但是當時我們黨外人士是對台灣有信心的,也因此完全沒有辦法接受蔣經國沒收選舉的做法,後來歷史果然証明了我們才是對的,台灣不只挺過了,還走上了民主化以來經濟高速成長的大道。
陳秘書長,難道現在你真的嗅到比1978年更肅殺的氣氛了嗎?否則中美斷交也都只有讓選舉在台灣停辦一次,並沒有使選舉在台灣消失,你為什麼說2020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以致於必須入採取非常奇怪的非常措施,以致於所言所行,從民主精神上來檢驗,無處不怪。
要知道當年台美斷交是美國聯中制蘇戰略下的產物,然而今天中美關係已經全面逆轉到進入瀕臨冷戰階段,美國已經回過頭來積極拉攏台灣都有一大段時間了,你怎麼會把當前情勢看得比1978年慘,而對台灣前途失敗主義到這麼過頭的程度?你這麼悲觀的來源是由總統領導的國安團隊嗎?合理的猜想,如果事態這樣嚴重,你肯定不會不問問國安團隊,那麼國安會就真的告訴你有這麼嚴重嗎?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告訴你,那麼我要很大膽地說,這國安團隊非常沒有水準。
無論如何,要對台灣有信心,不要讓失敗主義搞得完全亂了方向,而想像出一大堆荒腔走板、矛盾百出的主張,不要想像國家處於「亡國亡黨只此一步」緊急狀態來看民進黨的總統初選,且讓初選程序走在民主大道上面,讓你曾經為他付出大半生青春,付出被關在政治牢裡代價而催生的民進黨的民主招牌重新發光。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文之妙,妙在文句相同,卻可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先從負面解讀,怒歎「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乃因台灣目前內外情勢與鄭成功王朝末期十分相似。鄭成功在世時勵精圖治,水師兵強馬壯,曾反攻包圍南京,但功敗垂成,返台驅逐荷蘭,據台為王。然而在鄭經、鄭克塽繼任之後,內鬥不止,國力弱化。康熙帝決心攻台,派施琅才攻下澎湖,鄭克塽隨即投降,鄭氏王朝終結。
台灣則是自解嚴後,就陷入政黨惡鬥,統獨衝突,代間對立日益嚴重,貧富擴大、社會分裂。本人於二○一二年出版《台灣大崩壞》,當時台灣已經「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此書至今已印行十一刷,若干社會賢達或應讀過;為提出解方,再於二○一五年元月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該書雖未必能完全解決「四不一沒有」,但自認確能減緩台灣當前的困境。
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多年過去了,政黨也輪替了,能救台灣的分配正義,仍未在這塊土地實現,使得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加以當前執政當局,施政荒腔走板,使台灣相較中國大陸及鄰近國家更為弱化,且不斷刺激對岸,情勢緊張,被中共併吞的風險不斷升高,滅亡之日已迫在眉睫。
然而,我們就此坐以待斃、放棄反轉嗎?當然不!當然要切切急問「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但是機會實在不多了,首先民進黨不倒,中華民國一定亡;其次若能做到以下數點,或可救亡圖存:
一、中興首在人才,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應比照歐洲先進內閣制國家,提出「影子內閣」,並獲得當事人同意,以供選民檢驗。
二、所有候選人之政見,均需提出具體財務計劃,且比照當年全民健保規劃精算二十五年(至少十年),包括實施至少二十年之影響評估。避免口號騙選票,債留子孫。
三、恢復徵兵制及實施婦女一生至少服一年社會役,全民相互扶持。
四、薪資稅可以凍結,甚至降低,但資產稅提高,專款用於支持育兒之家庭。稅賦占GDP比率至少提升至十五%以上。
五、稅賦未能提升前,各項福利措施以排富為主,讓中低收入者可持續享有基本生活各項輔助。
台灣當前政治人物,普遍且一再以民粹討好,騙取選票,以贏得一時政權,卻輸掉了整個國家。主政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如何促進全民理性思辨,共創未來?唯有全民同心,選出具有能耐的執政者,建立友善互動的社會,才能使中華民國不亡,並且成為更加繁榮興盛的國家。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台灣民主化才十幾年,已經出現了不少妖孽;如同當年共產黨利用自由社會消滅自由一樣,台獨也在利用台灣民主消滅民主。不幸的是,台獨比共產黨更無理論基礎,憑藉一股部落主義狂熱,以及抄自國民黨政權的粗糙法西斯「戴帽術」,隨便就把每個不認同他們想法的人打成「台灣人公敵」、「賣台」,並藉此證明自己「愛台」。台灣已經被這群不學有術的人搞成一團糟了!
誰「愛台」?誰是「台灣人公敵」?要把台灣逼向戰爭、鎖國、逼向族群互鬥,只因「治國無能」,或只為滿足個人台獨狂熱的人,不是「愛台」,反是「害台」;而害台的人就是「台灣人公敵」。絕對不是獨派罵誰「台灣人公敵」,誰就變公敵。
很可能獨派正是「台灣人公敵」(因為「愛之不以其道,適足以害之」),反而被獨派胡亂栽贓的某些人才是「愛台」。在這個「愛台」只用口水證明、用戴別人紅帽表現的時代,要變成「愛台人士」未免太容易了,任何騙子都可以頃刻之間升為「愛台人士」或「台獨英雄」!(不信?請讀褚威格寫的《傅歇傳》。)
最近只因為李登輝說:「不必追求台灣獨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李登輝馬上搗翻了馬蜂窩,受到一群獨派大老、名嘴惡毒抹黑,羅織罪名,要十萬火急毀滅李登輝。這種「台灣勇士、民主懦夫」行徑,讓人想到了過去「只要台獨,不要民主」的海外獨派;想到他們全力打壓海外民主派與自由派,只為獨佔台灣人資源的一頁醜史。
台灣這些扁政府及某些電子媒體豢養的「市場獨派」,不過是當年「海外獨派」的劣級仿冒品而已──海外獨派還知道要「革命建國」,台灣市場獨派則只想「口水建國」;海外獨派還知道怕美國、中共,台灣市場獨派則「啥米攏免驚」!
這些獨派「否定李登輝」,同樣滑稽。他們說「李登輝毀掉了自己」,似乎李登輝就自我毀滅了;他們說「我們失去了李登輝」,似乎李登輝就從地球消失了;他們說「海外喊台獨,才會影響島內;若無海外台獨,李登輝怎會稱為『民主先生』?」似乎台灣民主還是海外台獨的貢獻。以上全都是謊言,就像回台向國民黨投降的人竟自稱是「回台和蔣經國討論國是」並搖身一變為「台獨大老」一樣(還有幾名扁政府資政、國師,都是一夕變身「台獨大老」,讓真正奉獻民主或台獨數十年的人目瞪口呆)。
如果投降派可以變大老,那當年開除投降派的彭明敏豈非成了罪人?如果獨派要靠一群投降派及當年國民黨的順民(如今的投機派)去代表,台獨豈會有什麼前途?
李登輝說他們玩「假議題」,他們竟勃然大怒、群狗亂吠,是不是因為老羞成怒?
李登輝質問:「民主化走到現在,人民卻沒有更快樂?整天都在吵假議題,搞權力鬥爭!若這樣繼續惡性循環下去,想想台灣將來會變成怎麼樣?」這才是李登輝主張「不必追求台灣獨立」的重點。
一群獨派口喊台獨,所行所為卻師法納粹法西斯及塞爾維亞米洛塞維奇;用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照妖鏡去看,「台灣人」說其實是一種「選民」說及部落主義;追求「百分之一百」台獨而拋棄眼前的國家及民主,其實是一種歷史主義迷惘。
部落一旦抬到至高無上,人民生活及各族和諧就一文不值了。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台灣北社
時間:5月20日中午12時正
地點:台灣北社(台北市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聲明稿>
一、我們是一群本土理念的長期支持者,對民主進步黨有很深的感情與期望。引發爭議的這一波總統初選,恐會造成綠營內部永久分裂,所以決定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二、我們相信也看到主持初選的卓榮泰主席有不動搖的信念,有全力維護民進黨初選規則且堅持民主程序執行的決心。在此表達敬佩。
三、民進黨從五人小組到現在的表現,已經讓人民滿懷疑慮,民進黨形象的備受物議,是建黨以來所未有。我們之所以挺身而出,認為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接下來應導正進入「公平競爭」的初選軌則。
四、希望我們的介入,能助益民進黨完成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初選程序。透過我們第三者的觀察與仲裁,能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我們信任民進黨,我們的任務就是證成民進黨是一個可敬且值得尊敬的民主政黨。
五、若沒有公平的選舉,以劍拔弩張形勢來看,很難奢言「團結」。沒有「團結」,沒有2020的勝利、沒有台灣、沒有未來。
六、我們微小的願望,不僅符合民進黨建黨的初衷,也是民進黨更茁壯、更能為台灣打拼的後盾。
七、民進黨加油!台灣加油!
連署人:(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美琇、余文儀、李川信、李弘祺、金恆煒、施正鋒、洪裕宏、張正修、張葉森、陳月妙、陳為祥、陳傳岳、童文薰、賀德芬、黃居正、楊其文、楊憲宏、劉志聰、蕭曉玲、賴振昌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日本侵華時,違反人道的對重慶進行了六年的大轟炸。專揀民生地區轟炸,慘絕人寰。但這樣的轟炸,讓中國人放棄了嗎?當時的重慶,出現了一個海報:愈炸愈強。在骨肉流離,悲痛欲絕下,中國挺下去了。
從1842年,中國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逼中國買鴉片,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中國,用自己的血淚,在一次次地被擊打中,學會了什麼叫做帝國主義的侵略。
你以為帝國主義,只存在20世紀前嗎?你以為,1945年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不就是要推倒過去帝國殖民主義嗎?可是直到21世紀的現在,帝國主義,仍然血淋淋的,在地球上演。杭亭頓認為,21世紀的衝突,是文明的衝突。但世界的真相,可不會如此虛無飄渺。文明之下,仍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各種意識形態,實質利益,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吃肉,你喝湯。或是我吃肉喝湯,你跪在地上撿麵包屑。我要確保我可以永久喝酒吃肉,綾羅綢緞,飛機大炮。而我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永久富裕,就必得靠我的未雨綢繆。
但你不可以從蹲跪的地上,站起來,跟我爭食。我的錦衣玉食,更要靠著你恆久的為我的榮華富貴流血流汗,才得以保有。
19世紀的帝國主義,依靠著工業革命和船堅炮利,戰爭奪取別人的土地,他國人民為芻狗,換來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盛。21世紀的帝國主義,在本質上,跟19世紀,沒什麼差異呢!領土,領海的爭奪,軍備競賽,外交打壓,科技轉化成經濟侵略,和以文化為外衣的洗腦式壓迫…。
把今日的新聞,比對19世紀列強從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到日本侵華的種種藉口和口水泡沫,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科技再先進,人性其實並沒有改變。弱肉強食,巧取豪奪,才是歷久彌新,矢志不改的人類劣根性。
這一輪的世紀大戰,拿出來宣戰的理由,包括中國市場不夠開放,中國賺太多。但引用的數據,已經一再被指出,是偏頗扭曲的假數據。中國並沒有如對方指控的,賺得盆滿缽滿。比如,iPHONE扣掉進口零組件和軟體等,中國其實不過賺拿到十幾二十塊美金的組裝費。中國這40年來累積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無不是靠十幾億人民的犧牲和艱苦的忍耐,所換回來的一點點報酬。是多少披星戴月,多少千里離家,多少血汗,多少絕望,才積累的家底。而說中國市場不開放?這樣的指責,跟19世紀列強對中國的指責,何其相似?全世界各個國家,為了國家生存和人民福祉,都必須在完全開放和政策的保護和補貼中,尋找平衡點。各國的貿易攻防,彼此若有不忿,儘可以告到WTO去。韓國不願進口日本的核災食品,日本把韓國告到WTO去,WTO判決不可歸責於韓國,就是最好的案例。
但帝國主義的特徵,就是指控中國如何不符合我的意志,所以要不擇手段的,全方位的擊垮中國的一點生機。
當對手厚顏的提出,要求中國立法,以符合他國利益。更要白紙黑字寫下,他國竟然可以派員來審視監督中國各企業,國企,機關,是否按照對手國的要求改變,改變成對手喜歡的樣子。中國如果真的簽下這樣的契約,就將回到19世紀的次殖民地地位。那不是喪失尊嚴而已,不是一時對利益的讓步而已。而是容許外國決定,中國未來要怎麼活,中國的利益永久給誰。直接,毫不掩飾的,管理中國的內政和法律。而,將來任何其他國家,都可以要求比照辦理。人人都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假說中國如何不上道,於是人人都可以要求,代管中國的法律和內政。如此,國不成國,民無依託。這100多年中國的血淚之路,都白走了。這是關鍵的十字路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為萬世開太平,就在這關鍵的一刻。中國,挺下去。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觀察蔡總統對連任「捨我其誰」強烈的企圖心,評估這3年來她治國的績效,當可檢驗出是否能遂其志?基本上,下列五個空間來觀察當可看出端倪:民意投射、內政施為、兩岸關係、全球接軌與個人特質。然而五個面向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項都不能排他作獨立觀察。
一、民意投射:3年前蔡總統入主大位是以689萬4744票(56.12%)大勝國民黨朱立倫381萬3365票(31.04%),可見當時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強烈期待。但3年來,人民對蔡的政策無比失望,民調節節下滑。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的施政作為打了不及格的55分;而且也有57%的人不滿意。用最直接的民意投射反觀蔡總統企圖心的正當性,她有著嚴重自欺欺人的跡象。
二、內政施為:蔡政府處處以民主程序口號施政,卻無不在破壞民主的遊戲規則下進行,人民看到的是不停的抗爭、示威或對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作為都是利用其強勢的資源而遂其志;大力宣導民主公投卻以政策反其道而行,以核養綠議題逕行對公投民意的摒棄,莫此為甚。賴清德公然挑戰蔡英文的連任訴求,便是針對九合一選舉大敗對其政策的否定。使得蔡訴求「再給我4年完成改革」毫無正當性可言。
三、兩岸關係: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但在一個全球化的21世紀時代,國家生存發展便需要政府領導人殫精竭慮地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及兩岸關係中尋找空間與契機,而非以封閉及鎖國的政策坐以待斃。當前兩岸關係對台灣生存發展的依附指數至高,但結果是僵化與冷凍。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四、全球接軌:台灣連續3年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台灣人民在健康與防疫體系上與全球無法接軌的莫大損失。這是一個全球接軌的時代,聯合國系統下具有16個專門組織,都是世界公共政策制定與推動的重要機構,透過這些管道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巨大福祉,而3年來政府無法參加任何一個組織是國家領導人的嚴重失職。派遣部長級的人員在WHA會議門前抗議更是國家領導人的目標錯置,這些僅是雕蟲小技,無濟於事。
五、人格特質: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建築在能充分反映民意與需求上。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曾提到,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台灣的生存發展面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領袖政治魅力是重要的,它的權威源自個人超凡的特質,這樣在民眾心中才有追隨他的忠誠。顯然蔡英文總統不具有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缺少一個領袖的超凡人格特質。
從蔡英文總統3年治國出現的盲點,台灣人民該體會到他們需要何種類型的總統。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明定候選人對不實的選舉廣告,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如果裁定下架,業者不配合,最高可處200萬元的怠金。如此的規定雖是在防止假新聞的散布,致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卻嚴重傷害表達的自由及司法的獨立性。
依據《選罷法》第104條,「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或意圖使被罷免人罷免案通過或否決者,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是這個刑罰規定,除了有證明上的困難外,也僅是種事後的究責機制,故就落選者來說,對於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勝選,提起當選或選舉無效之訴,似乎較有實際意義。
只是當選或無效之訴,雖必須在1年內審理終結,但要證明散布不實資訊會影響選舉結果,實有相當的難度。故若能在選舉過程中,即能有效制止不實資訊散布,似乎是最能有效維持選舉公平的方法。
因此,在此次行政院院會所通過的修正草案,就規定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對於大眾媒體的收費廣告,認有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訊息情事,侵害其權利或影響選舉罷免結果之虞者,即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移除內容,法院並應於3日內裁定。如果裁定廣告下架,業者不作為,可處20萬以上、200萬元以下怠金,對一直不配合者並可連續裁處怠金。
如此的規範雖可讓法院來即時防止不實資訊的散布,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對於廣告內容是否不實,就已經是個極難判斷的法條要件,更遑論如何認定因此侵害權利或影響選舉結果。故在如此不確定的法條要件下,卻要求法官必須在3日內決定,就很容易讓強勢的候選人以此為理由來打壓其他弱勢者,也將使本應被動與中立的法院,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致使已經備受質疑的司法威信再受重擊。
更糟的是,媒體業者看似無庸負起審查廣告真假的義務,但在處罰如此嚴苛,且法院審查標準可能不一之下,恐於現實上也會自我審查,甚至體察有力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臉色,而不讓某些廣告上架,就讓媒體成為一言堂,反而嚴重戕害選舉的公平與公正性。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未急於檢討施政不力的原因,卻急著制訂或修改諸多所謂防制假新聞的法規範,既是本末倒置,也在箝制台灣最該珍惜的言論與表達自由。更重要的是,主事者恐得先思考,於訊息如此多量與多元的時代,有無任何客觀標準來決定真或假?又有誰能如上帝般精準判斷與處罰呢?這些疑問絕不會因審查者是法官而有所改變。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權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連日來,幾位有志總統大位的人,紛紛對憲政體制表態。有的主張內閣制,有的要總統兼閣揆制,有的則要在雙首長制下,恢復閣揆任命同意權,而就任3年民望極低的蔡英文總統,則想在畸型的雙首長制下,執意連任。可惜的是,他們都未觸及憲法核心的責任政治理念,也未體會人民真正最需要的是「負責制」。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總統可以恣意任免行政院長,行使統治權力,但卻不易被課責。因為憲法增修條文對總統課責之彈劾與罷免規定,都是要經雙機構、高門檻之決議,以致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其中,最明顯的是,蔡英文在去年敗選後,自己不下台,卻「負責」讓賴清德下台,讓蘇貞昌組敗選內閣,繼續推動《工廠管理輔導法》、《產業創新條例》、《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新經濟移民法》等敗壞財政、汙染農地,妨害青年就業、擴大貧富差距的法案。
在總統之下的行政院長,則可不經國會聽證同意,隨意任命數千位部會、國營事業、行政法人、公設財團、社團法人之首長,或敗壞國家考試制度,派用「口譯哥」之流的人物,而只要得到總統歡心,就可確保權位,享受榮華富貴。
又立法委員選區畫分不當,造成政黨選票沒能反映在國會席次分布上,也使蔡英文主席所提「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在她當選總統也全面執政3年後,一直未改善。日前立法院不理會去年765萬票反對同婚的公投結果,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就是顯例。又立法院常會不到7個月,也沒有針鋒相對的國家政策辯論,經常使立法委員在黨意下,可以不用認真地議事,以及負責地審議預、決算。
另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村里長的選舉,並未如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而仍採複數選區一票制。在此制度下,候選人僅需討好選區中1萬、1000或100多人,就可當選為代表300多萬市民、數萬鄉鎮民、數千村里民的代表,透過地方建設工程之包攬、預算之分贓、土地之抄作等牟取私利。現時地方自治已漸淪為家族世襲或派系的囊中物,嚴重敗壞民主品質。
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或是雙首長制,都是憲法學理上的抽象詞彙,也都只是實踐憲政民主的手段而己。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因此要避免陷入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的詞彙迷思,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時間:06/01(六) 上午09:30-12:30(09:00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102教室(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及辛亥路交叉口,台灣大學側門入口右轉)
近年來部分媒體越漸親中,網路社群裡假訊息四處流竄;有些政客假藉「和平」之名包裝「投降」政策,更有民間團體試圖舉辦統一論壇和統一遊行,甚至邀請主張武力統一的學者來台;受到中國政府強烈影響的資源與資金,持續湧進台灣各個領域,從傳統的在中台商,到年輕世代的新創企業,甚至是政府的大樓招標,全都難以抵擋。
種種跡象很明確地顯示:台灣社會現正遭遇中國獨裁政權充滿敵意、系統性、全面性的入侵、滲透與破壞。甚至許多破壞民主的行為,譬如「宣揚威權統治的集會遊行」,更是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也因此更加難以防範與抵抗。面對這種艱難處境,我們該如何因應?如何保衛台灣的民主?如何維護國家的安全?
對於這些關鍵議題,永社與台灣制憲基金會等公民團體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各領域學者及專家分享探討,希望從【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及【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這兩個議題面向提出分析與建議,作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完善相應制度、建立因應機制的參考。
主持人: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人:第一場【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何澄輝/台灣基進中常委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第二場【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曾怡碩/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作戰與資訊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共同主辦: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合辦單位:綠色逗陣、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客社、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公投護台灣聯盟、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視覺設計:禇婉琳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思想管控變本加厲,台灣內部的傾中勢力,藉著保守民粹勢力,張牙舞爪。
在當今中國,超過一百萬維吾爾族人被關進集中營,遭受虐待。
在當今中國,同志團體遭解散,政府大力清理網路同志社群。
在當今中國,數位獨裁體制實境上演,人民的一舉一動,政府皆記錄在案。
我們不想要被中國統治,但是台灣的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抵抗中國併吞的野心。
習近平早已定調,中國只能接受「一國兩制」的台灣。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遙相呼應,鼓吹《和平協議》來讓渡主權,出賣民主。還有,部分台灣媒體竟然公開接受中國統戰,配合中國國家政協主席的政治演出,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背書。最為醒目的旺旺中天集團,收受中國政府補助金,背棄媒體倫理,變成中共喉舌。
面對這般情勢,推動民主防衛機制,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紅線,刻不容緩。今年3月28日行政院院會上,蘇院長公開接受經濟民主連合的提議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將之納入行政院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草案;條文並且明定,政治議題協議締結計畫與談判後草約審查,比照修憲程序的國會四分之三決議門檻,草約並應交付公民複決,獲全體投票權人總額過半數同意,方能正式簽署。
這個條文草案,由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這周五協商期滿,依法可進行二、三讀程序,但立法院五月底即將休會。
對此,我們將於 5月27日晚上 舉辦集會,要求各黨立委盡速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立法,為政治談判畫紅線!
同時,我們訴求立法禁止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收受中國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之賄賂與不正利益;如屬合法正當業務往來,應申報公開,並於醒目處揭露資金來源。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5/17世界反恐同日,立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在國際媒體及國際人權組織和台灣公民社會喝采之際,去年引起大量爭議的公投法修正草案,也在同一時間逕付二讀。
這個逕付二讀的版本,大概有幾個重點,
一、增訂提案人應附具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之驗證措施。
二、主管機關審核時間延長為六十日,提案人數不足時,提案人之領銜人於三十日內補提,補提以一次為限。
三、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該意見書提出之期間為四十五日。
四、戶政機關查對期日為六十日,
五、從公告到公民投票日的時間,延長為九十日,
六、增訂電視辯論之辦理時間與應遵行之事項。
七、固定公投日期,規定公民投票每二年舉行一次以錯開選舉年。
民間修法意見
今年二月,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等團體,曾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對於「公投法」修正的看法。
我們建議
一、審議時間拉長
二、立法院或行政院及主管機關應表示意見,公聽會並應納入多元多方意見
三、中選會的審查事項除了現行公投法第10條第二項各款事項外,尚應納入違憲疑義之審查。中選會如認為提案有違憲之虞,應向大法官聲請憲法審查。
四、公民討論及審議過程,應有更多促成公民討論審議的機制及空間。
五、正反方的宣傳及募款應該符合公平原則、公開透明,並應比照「公職人員選舉辦法」、「政治獻金法」之規範。
很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民間提出的意見,除了審議時間拉長、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之外,其他意見,皆未納入此次逕付二讀的修法條文之中。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的展現,但我們也清楚看到,一個不公平、不嚴謹的遊戲規則,將會導致「公民投票」淪為「政治操作工具」。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強調,把「基本人權」拿來比拳頭輸贏,只會導致另一種「多數暴力」,同時也是踐踏人性尊嚴、違反國際人權公約及憲政民主之作為,應有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同時,在公告至投票期間,如何釐清事實及正反方主張之爭點,如何促成真正有效的討論,而非只要有錢買廣告,有人力到處發傳單的一方,就可以幾乎壟斷所有宣傳管道。這些其實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討論機制及對話模式,納入更多方、更多元的聲音,而非淪於正反二方之選邊對立,造成社會撕裂。
連署須給身分證影本,徒增個資濫用疑慮
但此次修法,並沒有完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令人深感遺憾。甚至,還提出要求加入公投連署者,需要提交身分證正反面。我們認為這將提高公投門檻,同時增加個資被濫用之風險。如果重點是要核對是否為「死人連署」的問題,中選會大可以跟戶政機關討論,要求公投提案人應繳交可供中選會可快速核對身分之連署名冊電子檔案,而非字跡撩亂之紙本。此次修法版本,轉而要求所有幾十萬的連署人之身分證,需要繳交給在路邊請求加入連署的路人,只是徒增所有連署人之個資風險,也增加所有任何一方提案人之門檻。
我們再次呼籲在三讀之前,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應基於去年公投之各種亂象,秉持落實直接民權之精神,確實修正「公投法」的不足之處,而非僅基於明年選舉考量,敷衍了事。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民主政治在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永續施行,最重要的機制是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但是,我們非常痛心的看到這次民進黨的總統初選過程,竟然退化回到威權人治時代!悍然不顧原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我們依然期待民進黨中執會今天會懸崖勒馬,讓這個初選可以在「公平競爭」原則下完成。所以,我們邀請關心初選的夥伴們再度來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民進黨的中執委依照黨內已行之有年的辦法,在沒有明確對手的情況下,採「黨內互比式」,並以中華電信前一年的市話黃頁為民調母體。
再度提醒民進黨中執會諸君,如果你們一意「寧可犧牲民進黨」明目張膽霸凌黨魂,決意要用集體的邪惡力量繼續「連署」破壞初選制度的「決議」,那麼我們也只能被迫發動全國「割綠委」運動,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再強調一次:我們說到、做到,絕不虛言恫嚇。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政府又拿軍公教勞的退休金護盤了。問題是,政府護盤之後,軍公教勞有沒有得到好處?還是莫名其妙被政府犧牲?
為了讓你我的老年生活不陷入貧困,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與陳學聖委員、曾銘宗委員、費鴻泰委員、賴士葆委員邀請您一同關心這個議題。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時間:108年5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成員:
新竹縣教師會、台北企業總工會、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雙北教育產業工會、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會、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長期關心台灣「公民參與」機制與法治建構,近年積極推動公投修法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將於六月四至至七日舉辦四場命名為「野火燎原—公民影展」,只要捐款三千就贈送四場套票,可以欣賞坎城、威尼斯、奧斯卡等大獎電影。但是由於受制宣傳通路,還有一百套尚待各界認購,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參與是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的基礎工作,看似冷門很難引發共鳴,但是影響卻深遠,希望各界共先盛舉支持組織永續發展。
四部電影分別是:六月四日播出「衝突的一天」,內容是描述25位各自不同信仰、種族與政治傾向的人,被關在一台鎮暴車內,被迫體驗穆斯林兄弟會臨時政府被軍方推翻反撲的一天,凸顯茉莉花革命迅速凋零的反諷與弔詭。六月五日播出「你只欠我一個道歉」,描寫貝魯特巷弄內一根水管破裂,竟然蔓延到法庭大戰與街頭抗爭,甚至驚動總統出來平息怒火。探討意識與族群仇恨,如此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六月六日「我想有個家」,只要看過都會哭到斷腸淚流雨下的電影,這是紀錄敘利亞黑戶男孩如何從夾縫中生存,控告父母只生不養只是最後手段,這部播出之後還震驚坎城影展和聯合國的作品,非看不可。最後一場閉幕片,六月七日播出「太陽之女」,今年三月終於被徹底殲滅的伊斯蘭國ISIS政權,近年來荼毒中東各地,看片中英勇的庫德女戰士逃脫性奴的命運,武力集結力退恐怖份子,找回家人贏回希望。
公民會是一個平台型組織,集結各界關心公民參與的NGO工作者,成立雖然只有三年卻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促成「公園生態分級」。催生「台北市NPO聚落」,提供公民團體優質辦公活動空間。催生銀髮族智囊團「元老院」成立、促成「調解委員會」多元化與催生「民主小鬧鐘」。出版「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同時耗時兩年完成「全國各縣市公民參與調查報告書」,並巡迴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六都,集合關心議員、公民團體、學者與官員,舉辦「公民參與願景座談」精進與優化地方公民參與制度與法規,2018縣市長選舉,呼籲候選人支持公民參與政策。成員並參與澎湖、金門反博弈公投成功。2018公投後,舉辦公民團體看公投大選記者會,緊接抗議中選會修法記者會、赴監察院糾舉中選會。更重要集結關心公投的公民團體成立了「民間公投修法聯盟」,完成民間版公投修法版本。近日更結合有理念市議員催生「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目前每雙週發行「四季民主」電子報。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會期待讓每個「選民」成為強大「公民」,一同打造以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實踐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理事長何宗勳主辦單位表示,四部電影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包廳演出,晚上七點整播映。同時每場映後還有簡短座談,邀請:紀政(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本會榮譽理事長)、王幼玲(監察委員)、陳曼麗(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時事評論者)、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魏千峯(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與許善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庫德裔助理研究員)擔任與談。同時四部電影搭配精緻餐盒、贈品和美妙山咖啡,讓參與者五感飽足收穫滿載。有興趣朋請洽「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憂心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將使台灣前途蒙上陰影。他為此發起連署,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
連署行動目前已獲數百位各界人士支持(名單如附件,持續增加中)。
李遠哲連署聲明全文如下:
在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民主進步黨及全國同胞的懇切呼籲
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正進行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我們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活躍 ,樂觀其成;但對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的初選,我們有萬分懇切的呼籲。
二0一八年九合一期中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執政僅兩年半的蔡總統,在民意大規模反彈下 ,竟使民主進步黨丟掉半壁江山。
我們仔細檢視民主進步黨敗選原因,發覺到了二0二0年大選時,這些敗選原因大多原封不動 ,依然存在。再檢視敗選後蔡總統的作為,除不斷下鄉、到處拜廟之外,諸多處置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既不謙卑,也不溝通,已使廣大民眾失去支持熱情。蔡總統在初選中的表現,更已使民主進步黨形象受到重創。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民眾對改善生計和生存環境的期望不得滿足,因此民怨很大;對岸政權又公然提出「一國兩制」的召喚,台灣內部已有不同政治勢力,不畏譏評,無視骨節,公然唱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民主進步黨初選辦法和時程於三月公佈後,一改再改。賴清德堂堂正正登記參與,竟被汙蔑為突襲。民調方法與對比對象原皆明載初選辦法,卻遷就一方勢力,中途更改。賴清德提出贏的策略 ,百般退讓,竟被指為羞辱對手;面對諸多橫逆,賴清德不屈不撓,其用心端在維繫台灣生存命脈之一念。
賴清德從政二十三年,歷練完整、政聲卓著、誠信厚重、穩健踏實,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誠屬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有志一同,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以維繫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最高價值。
連署名單:(持續增加中)
刁明華 美國大學退休教授
元山妙子 日本元山醫院院長
方宗益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紹英 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
王文賢 西雅圖台僑企業家
王伯仁 民報專欄作家
王明哲 本土音樂工作者
王政卿 紐約醫學院教授
王秋森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
王美幸 藝術工作者專業畫家
王家明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王泰和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王泰澤 辛辛那提大學 OLLI 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王國華 ABC牙醫顧問醫師
王國照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王梅鳯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王惠珠 高醫大顧問醫師
王華恭 恩主公醫院內科部感染專科主任
王愛蘭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王義郎 第一名店董事長
王運近 水電工程公司董事長
王興耀 高雄醫學大學前精神科主任
朱孟庠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副執行長
江文基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江明信 北美台灣總商會副會長
江國華 奇美醫胸腔內科
池明仁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余文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余函遇 前加拿大台商會理事
吳和甫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吳松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
吳英偉 吳英偉診所負責醫師
吳國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吳隆傑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理監事
吳瑞北 台大電機系前主任
吳銘斌 奇美醫學中心科主任
吳澧培 前總統府資政
吳豐山 前自立晚報社長
呂月霞 前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會長
李川信 台灣北社社長
李元武 前宜蘭縣藥師公會理事長
李木通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李世隆 高醫醫學系校友會理事
李弘祺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李旭登 FAPA前中常委/芝加哥前FAPA分會會長
李汝城 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李明信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建畿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
李後進 台灣南極學會前秘書長
李界木 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李席舟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李清根 退休化學博士
李雪玟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教授
李博仁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毓芹 汐止國泰醫院院長
李筱峰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學圖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沈信彥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會長
周一鳴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周松男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周昭亮 民進黨西雅圖主委
周振英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會長
周崇德 908台灣國 總會長
周淑韻 南加州柑縣資深郵局人員
周朝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水泉 前台北市議員、政治受難者
林再興 成功大學教授
林明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金虎 林金虎診所醫師
林俊傑 高醫校友總會 秘書長
林俊堤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勁甫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林柏均 貿易公司董事長
林美里 美國台灣之友會創會會長
林息霜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董事
林祐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健次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參天 台東縣議員
林清祥 東海大學退休副教授
林勝利 前國大代表
林富文 陳文成基金會創會會長
林逸民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林翠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銀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校長
林銘新 俄勒岡州前美國 cmtinc.com CEO
林慧禎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薬劑師
林聰悟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河合惠美 東京日台交流會代表理事
邱一峰 律師
邱一清 退休化學博士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昆斯蘭大學教授
邱萬土 前澳洲台灣同鄉會會長
金恆煒 專欄作家
施正鋒 東華大學教授
施並錫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施純如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副會長
施興國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施鴻銘 扁聯會秘書長
柯好美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會員
柯美珠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柯耀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洪玉珠 崇仁醫專退休校長
洪珠美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洪清森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洪清順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前會長
洪博學 專欄作家
胡頌二 加拿大民進黨主委
殷振添 達仁外科診所医師
翁世俊 大社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翁偉哲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
翁壽男 退休化學博士
馬隆祥 大華牙醫診所負責人
高大成 台中開業醫師、法醫
高華山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高寛弘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長老
高輝陽 大阪國際大學名譽教授
商文義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康伶星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前會長
張正修 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張宗達 向安診所院長
張建國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張復聚 高雄市嘉美診所
張葉森 台灣社社長
張銘峰 台南新樓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澄溫 張澄溫小兒科診所
張璨鍙 前台南市長
張豐藤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
梁信忠 前英國台灣協會會長
莊秋雄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前主席
莊勝津 民進黨美西黨部前執行委員
莊靜娜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許允棟 紐西蘭台僑協會創會會長
許世楷 前駐日大使
許瑞峯 前國大代表
郭正典 扁聯會理事長
郭明隆 新泰綜合醫院院長
郭長豐 衞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
郭俊貞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院長
郭陳優美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理事長
郭進榮 奇美醫學中心教師培育中心主任
郭漢崇 泌尿科教授
陳小翠 VCU電腦碩士
陳天令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前會長
陳天隆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會長
陳文憲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陳世雄 明道大學前校長
陳永興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立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顧問醫師
陳至興 台杏基金會董事長
陳沛仁 陳沛仁家醫科診所負責人
陳明恭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理事
陳明真 前立法委員
陳垣洋 美國普恩科技總裁
陳帝佑 彰化師大教授
陳建銘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政宏 惠川醫院院長
陳昭姿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發言人
陳昭惠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陳炯泰 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啓德 信怡牙醫診所負責醫師
陳淑敏 加拿大婦女會理事
陳淮崇 華府台灣同鄉會創會會長
陳烱鳴 育心診所醫師
陳勝凱 高雄醫學大學 骨科顧問醫師
陳博文 旅澳醫師
陳雅惠 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任
陳順勝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陳義志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陳達銘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前會長
陳榮基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陳福文 台中前市議員
陳肇真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
陳銘堯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理事
陳蕙詩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理事長
陳錫南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優芬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理事長
陳寶月 陳文成基金會創設人
黄鴻展 亞特蘭大同鄉會副會長
彭百顯 前南投縣長
彭明敏 前總統府資政.建國會創立人
曾光雄 紐約市牙醫醫療器材公司董事長
曾伯誠 進口商總經理
曾伯聰 前新州中美醫學會長、福爾摩沙醫學會長
曾勁元 珍寶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
曾南茜 退休敎師
曾恆利 俄州首府大學及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終身職退休教授)
曾淑薰 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曾陽川 美國加州開業醫師
曾憲政 逢甲大學退休教授
游文治 游文治精神科診所
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游泰慶 日本守谷眼科皮膚科醫院院長
程正德 李登輝之友會基隆分會會長
賀德芬 台大法律系名譽教授
黃仁安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董事長
黃及時 美國報社董事長
黃文龍 台灣醫界聯盟高雄分會前秘書長
黃立宏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黃育旗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
黃邦男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黃邦雄 前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東昇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總召集人
黃冠群 前沙加緬度FAPA分會秘書長
黃春明 鄉土作家
黃昭展 企業家
黃美琇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美惠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貞文 台大經濟系 美國華府財經人士
黃海富 企業家
黃祖源 雲林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
黃敏生 彰化曉陽眼科院長
黃勝雄 前花蓮門諾醫院院長
黃越宏 法治時報社長
黃經學 日本豐田齒科醫院
黃嘉道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
黃漠見 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黃福氣 壓縮機進口公司董事長
黃慶鍾 芝加哥前台灣同鄉會及醫師會會長
楊玉麟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楊成錦 台大醫學院外科退休的老醫師
楊次雄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其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楊忠和 前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校長
楊欣晉 FAPA前中常委/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院士
楊淑齡 中醫師
楊超陽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楊順惠 補教數學名師
楊黃美幸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憲宏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楊靜華 前南投縣縣議員
楊懷卿 楊懷卿耳鼻喉科診所
溫美紅 小兒科醫師
葉秀卿 PSA發明者王敏昌的夫人
葉柏祥 《望春風週報》總編輯
葉哲夫 旅日醫師
頌彦(何)守眞 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長
廖弘淼 眼科醫師
廖淑如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代表
劉永斌 行政院客委會前副主委
劉志聰 民報總編輯
劉炯錫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劉重義 台灣民族同盟總召集人
劉真真 西雅圖清風新庄董事長
劉惠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劉敬文 福爾摩鯊會社社長
蔡米山 前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
蔡尚穎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蔡明法 台灣自治基金會主席
蔡明峰 《台灣海外網》創辦人
蔡明訓 前亞洲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明憲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蔡炳煌 文中皮膚科診所
蔡琳達 洛杉磯救扁聯盟理事
蔡瑞芳 眼科醫師
蔡榮聰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慧香 《台灣e新聞》主編
蔡篤堅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理事長
蔡龍居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蔡蘇秋金 市議員
鄭天助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會長
鄭文龍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
鄭邦鎮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院長
鄭岳峰 鄭岳峰婦產科診所(院長)
鄭國彬 前FAPA全美區域委員
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鄭新助 高雄議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鄭瑞雄 羅東聖母醫院病理科主任
鄭義和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黎國棟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總監
盧月鉛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創會會長
盧世祥 媒體主筆專欄作家
盧孝治 台灣國際文化秘書長
盧秀鳳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會長
蕭永達 前高雄市議員
蕭東賢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創會會長
蕭悧悧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理事長
蕭福增 和平醫院牙醫師退休
蕭曉玲 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蕭錫惠 民進黨美東黨部評議委員
賴玉珍 日本台灣僑務諮詢委員
賴秀穗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名譽教授
賴思成 科技公司研發處經理
賴碧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賴麗華 國立高科技大學教授
戴正德 中山醫大講座教授
謝世憲 高苑科技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主任
謝臥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副教授
謝金河 加油站董事長
謝偉群 前歐洲台灣協會理事長
謝淑卿 台灣人教授協會密西根分會前會長
謝榮進 舊金山 灣區台灣商會前會長
韓明榮 北港諸元醫院院長
簡朝樹 美國「台灣公論報」前發行人
藍傳盛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闕杏芬 台灣教師聯盟前財務長
顏千鶴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長老
顏大翔 顏大翔內科診所 負責醫師
顏正杰 愛林診所
顏真賢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會長
顔淑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羅仁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蘇明掦 高雄醫學院眼科
蘇振明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退休教授
蘇淑玲 前波士頓同鄉會會長
蘇景源 高雄醫學院主治醫師
蘇慶龍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龔明聰 長照機構負責人
楊貴運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創會會長 加州大學退休教授
林光義 陳定南基金會董事長
林柏堂 聯貿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和《旺報》於2018年6月28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NGO與顏色革命──香港論壇」。是次論壇中,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文國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時報》及《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日本時報》前主編島津洋一、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中天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席並發表演說。
NGO不應製造社會動盪
文國權致詞時,引述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的一段話:「現今社會唯一缺少的就是善意。善意就是以同情和體諒的負責態度對待普羅大眾。」文國權盼望所有的NGO都可以懷着「善意」,即佛家所講的「慈悲心」來善待他人,還提醒NGO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製造社會動盪。
島津洋一在《NGO與顏色革命》此書中撕開了NGO的天使面孔,揭露了NGO作為西方霸權打手的一面:西方教會對全球政治事務無孔不入之手、「阿拉伯之春」背後有美國國務院之手、巴爾幹民眾感染愛滋病病毒背後的NGO之手……
胡志強:沒人敢開NGO的罰單
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指出:「大部分的NGO都在西方民主國家,被指責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共產主義國家。它挑的是俄國的麻煩、中國的麻煩,古巴也被挑麻煩。」他坦言,現在很多NGO都是「義正嚴辭」的,卻淪為「政治工具」:本來大部分都是「好人做好事」,至今NGO卻無管制,沒人敢開罰單。
談到美國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長久以來對以色列存有偏見」而退出理事會,胡志強表示:「在沒有政府力量、沒有人有能力執行規則的狀況下,連聯合國彼此都不能相讓,『你不能罵我喔。你罵我,我就翻臉,我就走喔。』那NGO會亂成怎麼樣?」
「當年講NGO非要有自主性,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現在你看很多NGO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他還擔憂NGO會泛濫成災,「NGO愈來愈多,它對社會的貢獻是愈來愈亂。」
陳文茜感嘆,世界在千禧年開初就形成了一個分裂局面,「我們以為我們要迎來一個最和平的21世紀,但不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仇恨的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不斷分裂的世紀。」
「『我不認同那個,我認同這個,我看不起那個,我只看得起我自己這個。』這個世界需要愛跟包容,而愛、包容跟我們的人性某些部分是衝突的。請先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狹的,每個人都是偏執的;當我們要走向人性另一部分──愛的時候,我們要經過很大的反省。你必須要把自我適可而止地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你愛你的父母,天經地義;你愛你的家人,天經地義;你愛你的故鄉,天經地義;適可而止,不要無限地擴張它,因為它會從愛變成邪惡。」
陳文茜提醒大家「要認知自我,明白每個人都是偏執的」,愛到極端就成了排他的偏執。她斥責特朗普主義,指特朗普揭竿而起的「美國再次偉大」反映了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在全世界擁有特權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她還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貪婪,才會干擾了全世界:1929年美國自己製造了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蕭條,助長了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引發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NGO近年被指控變了質,陳文茜回應道,NGO本來的價值是超越認同政治,一旦走在了認同政治的路上,它跟愛與包容是完全相反的,「全世界現在正被認同政治完全瓦解。當歐美在談民主自由,它要求的容忍、尊重這些基本價值跟認同政治是有衝突的。」
她高度讚賞無國界醫生,「無國界醫生不覺得自己偉大,他沒有自我,所以他可以犧牲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把自己稱之偉大的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人,通常都是最不偉大的人,因為他自我膨脹得太大了。」
閻小駿承認21世紀確實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阿拉伯之春」給那群人民帶來的是戰亂、屠殺、生命的流逝而不是民主、自由、富強。他以希特勒為例,講述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造成極權主義上台的原因,「威瑪共和國遍布全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為納粹黨提供了最好的動員機器、選舉機器,幫助希特勒構成一個跨階級的政治聯盟。這讓威瑪共和國的民主走向了滅亡,催生了極權主義。」他還指出,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談到中國為何能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穩定,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張亞中:普世價值淪為政治工具
主持人尹乃菁在與談討論環節中提問:「出資者都是來自英美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來改變你國家的體制。這樣的話,『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張亞中直言,西方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他們希望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解救大家」;然而,西方國家存在「惡」的一面,他們所傳達的普世價值已淪為了政治工具。「西方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它想把它好的東西、人文的東西傳出去。但這是個二元論:你的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善?還是你的善透過包裝來促進你國家的利益?」「當西方國家在推展顏色革命的時候,其實她是她想像中的那麼善嗎?或許她的講法是非常善的,可她背後的戰略目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覺得這個對西方國家來講,她是沒法自圓其說的。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特朗普最近的表現,其實已經是不打自招了,證明了西方在談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在裏面。」
尹乃菁再追問:「NGO想要改造你成為民主自由的模式,難道民主是不對的嗎?」張亞中回應:「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東方人重視民享(for the people),西方人重視民治(by the people)。顏色革命、民主化浪潮反映了西方人強調民治,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伊拉克,這麼多的難民,這完全符合你的民治啊,可是民享在哪裏?西方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民主的熱愛,我覺得這太好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媒體製造政治矛盾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指出,現今媒體在報道政治事務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被媒體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雙眼。他指責,媒體把伊斯蘭國的國民塑造成了喜歡砍人的負面形象,又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塞因、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塑造成狂人,導致中東、北非國家的人民一味追求西方民主,發動了顏色革命,推翻了政府,卻敗壞了國家。他不禁感嘆:「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有比以前的好嗎?」陳文茜也表示:「很多人本來以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是給人更多平等的機會,卻給了操縱者作假的機會,因為『付錢者萬歲』,他們都搞垮了好多個國家。」
?
120.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新聞稿】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
2019/05/06 資料來源: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制憲基金會日前(5/4,星期六)於高雄市三民公園舉辦【台灣站(戰)起來,拒絕一國兩制】演講會首發場,超過2000餘名的高雄鄉親擠爆會場,在主持人及演講者的熱請帶動下,高聲喊出【拒絕一國兩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訴求。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董事鄭文龍律師首先指出,本土陣營在去年年底的選舉挫敗後,士氣非常的低迷沮喪。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資政非常憂心,他認為台灣人要有志氣,不可因一次的選舉挫敗就喪失信心,所以要鼓勵大家要走出來。辜先生因此創辦制憲基金會,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這樣台灣才有真正未來。
新北市議員何博文及高雄市前議員鄭新助、議員陳慧文等人則指出,高雄市長韓國瑜選上市長後,根本無心市政,每日只想著出國參訪。不僅高雄沒有發大財,愛河更是變得髒兮兮。現在又每日做著選總統的春秋大夢,急著當北京政權的台灣代理人。
台灣基進黨主席陳奕齊及陳柏惟則指出,去年年底的選舉,基進黨已經嗅出異常的政治局勢,因此選戰主軸全力迎戰韓潮,選後果不其然,支持這股韓潮的背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在民進黨敗選後,急統的力量內外夾擊,先有習近平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談話,後有國民黨一國兩制及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因此。明年2020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危亡存續的關鍵年。基進黨基於台灣政體大局考量,決定全力輔選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陳柏維指出,高雄市民這次教訓民進黨選擇韓國瑜,卻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與懊悔。希望明年的總統選舉,大家一起來支持能為台灣制憲建國打拚的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
台灣制憲基金會創辦人辜寬敏先生指出,台灣所面對的問題不是參加一場演講會就能夠解決,很多事情是必須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參與,親自去推動才能夠成功。憲法是國家的基本大法,但現行的憲法有很大的問題。因此,制定台灣憲法,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是現場的鄉親,更是所有台灣鄉親的共同責任。
明年一月,台灣有個大事,就是選總統。但實際上不僅是選總統,與台灣內部,台灣的未來以及台灣人民的幸福安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明年的選舉不管如何,不要忘記有許多的前輩,付出血汗及辛苦打拚、持續打拚到現在,才有今日的台灣,所以大家不要失志,只要繼續努力,勝利必定在我們手裡,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信心。所以,政權不能夠被國民黨給拿走。因為國民黨是中國國國民黨,照顧的是中國的利益,我們怎麼會支持中國國民黨來選台灣總統呢?台灣的利益就是我們建立屬於台灣人自己的國家,這才是我們的任務。
辜先生最後指出,他已經為台灣打拚了半世紀,但國家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必須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來完成。今日大家來參加這場演講會也是大家表達支持台灣建立新的國家的心情。今日高雄首發場有這麼鄉親熱情的參加,對台灣2300萬人是非常重要的鼓勵,對我本人也是鼓勵。我們會繼續努力。
***
蘇永欽》看看我們的幫派政黨
2019/05/09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蘇永欽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
在五四前夕,聽到大陸領導人對全國青年做這樣的喊話,下意識地看看年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
我對政黨沒有任何偏見,「聽黨話、跟黨走」,在一定的前提下,也有它的道理。剛到德國讀書的時候,第一次進入一個在憲法上自我定位為「政黨國家」的環境,看到校園裡的同學都各有立場,幾至不相往來,還覺得很新鮮。後來有機會去參訪英國的政黨和國會,真正見識了黨鞭的權威,聽黨話、跟黨走,沒有任何人質疑其民主性。
對這兩個國家而言,民主就是政治理念大致相投的人組成政黨,通過政黨決定政策和執政人選而爭取政治權力,決策之後就必須聽黨話、跟黨走。不那麼熱中政治事務的人則只需通過投票來影響政黨,使得政黨知道如何與時俱進,在基本價值不變下做政策和人事的適度調整。政黨好比商店,黨員是店員,選民才是顧客。
美國的民主政治則強調權力的多元,政黨角色要小很多,黨紀也沒什麼作用,連政治人物改變政黨立場都不太算一回事。黨為提名人選而辦的開放式初選,竟然人人都可登記。如果有人說聽黨話、跟黨走,會被當成笑話。
所以這三種政黨制度,若以民主作前提,「聽黨話、跟黨走」還可以是一種選擇。沒有民主,就是赤裸裸的獨裁。然而,台灣呢?
我們的政黨制度,始於革命黨,而後是專制政黨。可是在逐漸民主化的過程,並沒有學到歐洲內閣制以政策和人才競爭為主軸的政黨制度,有其形而無其實,有高度選擇性的黨紀卻無黨魂,又沒有美國政黨的開放性,就形成今天這樣,很多時候更像幫派的政黨制度。
更等而下之的,則是那些以消費「反政黨文化」而浪得虛名者。始祖就是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贏得政權的陳水扁,但沒有政黨的凝聚整體共識,民主最多只是許多相互矛盾的多數決的集合,怎麼可能真正共治?果然不到半年就打回幫派政黨的原形。今天那些標榜不入黨、不組黨而在網路聲量居高不下的人,真的就能治國?請他們提出可以超越所有人類民主經驗的具體辦法吧。
沒有錯,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制度也正面臨極大的困境,全球化帶來太多主權國家難以消化的問題,網際網路又顛覆了傳統黨政網路的功能,英國的兩大政黨在選民心目中的形象都已經接近崩盤,德國戰後在效能競爭上有極佳表現的小聯合政府,先是被大幅削弱競爭的大聯合政府取代,現在竟連大聯合政府實質上也已如同少數政府。美國的兩黨政治也是從茶黨的出頭,到更無厘頭的川普式民主,決策的品質江河日下。中國大陸所以敢這樣公然張揚歐威爾式的動物農莊,難道不就是因為政黨政治在西方已經走下坡?
但我還是相信,民主政治不能沒有政黨,反之亦然。也許多數國家的政黨制度都需要做較大幅度的調整,對從來沒有做好過的台灣政黨而言,這倒不失為一個認真反思的好時機。我們選民也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檢驗新一代的政治領袖,看誰能展現政黨政治最好的願景。老實說,在真正跳脫幫派政黨以前,我們憑什麼笑人家的「聽黨話,跟黨走」
***
2019-05-03 自由時報 林濁水觀點》陳菊秘書長,言重了! 請教你的戰略是什麼?
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
一、黨中央不只黨務機器?陳菊要逆轉總統2016就職時對黨的定位,和蔡嗆反調嗎?
5月1日民進黨中常會,由陳菊帶頭引爆激烈的爭議。由於火爆,本來要處理的總統提名初選的日期、程序全無著落。只是這樣的發展雖然令關心民進黨能不能依民主精神運作的人憂心忡忡,但是無論如何,這卻反而符合總統及其人馬的期待。
火爆之中,總統府秘書長陳菊說了重話,她說,黨中央不只是黨務機器,應該要有戰略高度,要從贏的角度思考,如果沒有戰略、只有戰術,這樣是不行的。這指責很怪。
過去民進黨是運動型的使命政黨,所以在創黨之初一直到2000年,民進黨中央黨部的確像陳菊說的不只是黨務機器,也不只是像美國的政黨只是選舉機器而已;當年的黨中央主導價值設定、戰略舖陳、政策形成,帶動街頭運動、引領民主運動。然而到了2000年政權輪替,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後,中央黨部的角色就迅速轉化,開始變得像總統擁有實權的民主國家一樣,中央黨部愈來愈選舉機器化,愈來愈黨務機器化了,而且在這個方向上推得最深的最遠的,不是別人,正是蔡總統。
她上台前後有幾個重大的改變:
1,修改黨章使中央政務官不再是當然黨代表,更排除中央政務官成為中常委;
2,總統制如美國,國會議長一定是國會的黨團領袖,但是蔡切斷議長和黨職的連結;
3,大量啟用社運人士取代民進黨政治人物成為國會不分區代表;
4,美國、歐洲國家的慣例是以選舉出身的議員州長成為內閣部長,在台灣這作法由民主先生李登輝總統開啟,並在2000年後進一步發展,但在馬總統時逆轉了這趨勢,到了蔡總統再繼續朝馬總統的方向上進一步深化,而儘量相排除他們成為内閣閣員,儘量從高階公務員、學者、社運人士找閣員人選;
5,甚至在一開始,強調自己不要兼黨主席。
蔡總統這些措施,除了第5項合乎民主先進國做法外,其他的有的有爭議、有的和民主國家的趨勢背道而馳,但不管怎樣,整個5項共同的精神就是要讓中央黨部的運作去政治化、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5項加總起來,中央黨部黨務機器化、選舉機器化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任何民主國家,更不用說和過去的民進黨相比了。
在這樣大變動後,黨在所謂的「政治戰略」上的能量和影響國家政策的能力都徹底被繳械了。因此如今陳菊說黨中央不能只是黨務機器,要有戰略,到底是因為是蔡總統覺得昨非而今是,就職時推動的那一整套,總統現在要全盤推翻了,還是陳菊決心唱總統的反調?真是令人困惑極了。
二、還沒有候選人就要訂選舉戰略,陳菊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嗎?
陳菊批評中央黨部沒有戰略,不只從蔡原先推動的中央黨部選舉機器化的政策相衝突,也和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選舉時的運作模式產生非常詭異的扞格。
一個正常的政黨,黨的長期戰略依據基本綱領;中程依據行動綱領;短程依據競選綱領。
由於選舉必然以候選人為軸心,因此總得在總統或首相人選確定後,才可能訂出和領導人預期的施政重點以及和其風格互相貼切的選舉政綱,並進一步發展選舉戰略;美國的政黨,就是在總統選舉人選出來後的代表大會中才一併確認總統候選人和選舉綱領,然後再由候選人領導的團隊主導選舉戰略的釐定和推動。因此陳菊要求黨部還沒有産生候選人之前提出選舉戰略,實在怪得不得了,簡直是要求未出生的媽媽非得生出小孩來一樣,太不可思議了。
三、陳菊的戰略又是什麼?
陳菊政治經驗、地位都遠比卓榮泰、羅文嘉高了不只一大截,假她覺得中央黨部沒有選舉戰略,或缺少好的選舉戰略,根本不用客氣,就直接把好的戰略方向、內容是什麼告訴卓、羅兩人,指導他們完成規劃就好了,奇怪的是,現在她不這麼做,只是怪兩人沒有戰略,她是把自已的好戰略藏起來了故意不指導兩人嗎?如果她自己不夠自信提出夠好戰略,那麼以她的聲望人脈替兩個後生晚輩找來好戰略規劃者協助他們有什麼困難嗎?還是她自己根也沒有戰略,但是連她政治地位這樣高的人都想不出戰略,卻責怪兩個後輩晚生不是很不公平?
四、自己不肯說出來的事,卻逼卓、羅打前鋒去面對社會公議,這樣很好嗎?
事實上,陳菊質疑的那裡是什麼中央黨部沒有戰略的問題,路人皆知,她怪的是中央黨部為什麼不努力推動現任優先原則以排除賴清德的參選。就在陳菊這一個從總統而來的基本立場上,黨內像沒收初選、霸王條款、一直拖延到蔡民調終於勝出才辦初選、甚至無限期延後初選等等的傳聞層出不窮,蔡總統甚至還公開說,假如5人小組解決不了問題,要黨召開全代會處理。而所謂5人小組「解決不了」的意思非常明晰,就是5人小組一直做不到依現任優先原則把賴「協調」下來的意思。
總統和所有總統人馬包括陳菊的意思是那麼清楚,公開卻不肯講出來,只是讓屬於總統人馬之外卻由總統所用的比較勇的一兩個人出頭講,實在怪。
既然總統和陳菊不講現任優先,那麼卓、羅兩人知不知道總統的真正意思?當然知道,只是為了照顧黨譽就既不肯講破,又基於對民主信念的堅持也不肯讓步,於是就形成了僵局。
無論如何,總統和他的人馬深知公開主張沒收初選,自己的名譽會受到重傷,所以不講;但是沒收初選又是心中的最愛。這樣一來,當然逼賴「主動退選」最好,但是賴就是不肯,於是便要卓羅兩個後生晚輩出頭去完成這個她們心中的最愛,讓傷害由兩人完全承擔起來。換句話說,她們採取了和韓國瑜幾乎一模一樣的策略:韓一心一意要國民黨沒收初選直接徵召他,但是自己死也不肯說出「黨必須徵召我」6個字,於是使盡花招、擺盡姿態給黨中央看,出黨中央的難題,駡黨中央。
如今為了總統提名,兩黨居然走進了同樣的死胡同,真是不可思議;只是國民黨韓、郭兩人聲勢鼎盛,再加上社會肯定國民黨從來不是因為他展現了什麼民主精神;相對的,民進黨兩位領頭羊,比起韓、郭民眾支持度大有不如,再加上社會支持民進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民進黨的民主精神,所以很明顯的,困在同一個胡同裡,民進黨受到的傷害肯定更大,也因此毫無疑問的,卓羅兩人處理得肯定痛苦非常。
五、要黨中央主導戰略,又不許黨中央處理連「戰術」都不算的時程、技術性問題,陳菊太自我矛盾了。
在中常會中,令陳菊發火的頭一項是指責中央黨部怎麼可以擅自草擬初選的時程,還讓社會知道,真是膽大包天。陳菊火很大,郤火得夠怪。
一方面,社會對民進黨拖延初選時程的批評持續不斷,卓、羅壓力很大,為了讓社會釋疑,草擬時程是職責所在;另一方面,一個戰略的形成,是先有價值設定,再有戰略,然後是政策決定,之後是戰術推演,最後才是政策執行的技術面問題,現在陳菊要黨中央主導政策上游位階的戰略,但是又不許黨中央處理政策下游、戰術下游的技術面之下的時程;認為黨中央掌有極上游的戰略大權,但是極下游的技術小事卻不可以妄動,只能說真是怪中怪,真錯亂、真矛盾到了極點了。
六、2020選舉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太誇張了吧!
為什麼會這麼錯亂?她有什麼苦衷?陳菊秘書長有一句話,可能是了解她的苦衷的一個關鍵。她說她擔心這次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
太驚人了,「這次是台灣最後一次的選舉」豈不是說民進黨已經走到過去兩蔣最樂於正經八百地嚴肅地說的「亡黨亡國只此一步」的翻版?如果民進黨走到了蔣介石說的亡國亡黨邊緣,依據蔣介石的作法,就是宣布戒嚴,依蔣經國的作法就是在1978年台美斷交時發布緊急命令停止了增額立委國大的選舉。他們這樣做,依的又是西方各國的成例:面臨亡國危機,政府肯定得實施戒嚴或宣布緊急命令。
那麼台美斷交,情況真的到了頒布緊急的條件了嗎?從結果論看來,台灣既未亡國,國民黨也未亡黨,當時蔣經國是錯了。但是我們得承認,說他錯是依據結果的後見之明,並不符合當時的台灣乃至國際社會總體的氣氛。當時的氣氛,在國際上是在簽《上海公報》時,季辛吉和周恩來都認為一旦中美抗蘇聯盟成立,台灣挺不過5年,到了中美建交,號稱「最務實」從不妄想的鄧小平,甚至進一步一口咬定中國可以在1980年代解決台灣問題,完成中國統一;在國內是當時台灣上空籠罩的氛圍惡劣到稍有一點辦法的人都賣了房産移民美國,陽明山房價因此暴跌。不過,陳秘書長,還是請你回憶一下,當時國內外、台灣上下雖然失敗主義瀰漫,替國民黨舖陳了停止選舉的基礎,但是當時我們黨外人士是對台灣有信心的,也因此完全沒有辦法接受蔣經國沒收選舉的做法,後來歷史果然証明了我們才是對的,台灣不只挺過了,還走上了民主化以來經濟高速成長的大道。
陳秘書長,難道現在你真的嗅到比1978年更肅殺的氣氛了嗎?否則中美斷交也都只有讓選舉在台灣停辦一次,並沒有使選舉在台灣消失,你為什麼說2020可能是台灣最後一次選舉?以致於必須入採取非常奇怪的非常措施,以致於所言所行,從民主精神上來檢驗,無處不怪。
要知道當年台美斷交是美國聯中制蘇戰略下的產物,然而今天中美關係已經全面逆轉到進入瀕臨冷戰階段,美國已經回過頭來積極拉攏台灣都有一大段時間了,你怎麼會把當前情勢看得比1978年慘,而對台灣前途失敗主義到這麼過頭的程度?你這麼悲觀的來源是由總統領導的國安團隊嗎?合理的猜想,如果事態這樣嚴重,你肯定不會不問問國安團隊,那麼國安會就真的告訴你有這麼嚴重嗎?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們真的這樣告訴你,那麼我要很大膽地說,這國安團隊非常沒有水準。
無論如何,要對台灣有信心,不要讓失敗主義搞得完全亂了方向,而想像出一大堆荒腔走板、矛盾百出的主張,不要想像國家處於「亡國亡黨只此一步」緊急狀態來看民進黨的總統初選,且讓初選程序走在民主大道上面,讓你曾經為他付出大半生青春,付出被關在政治牢裡代價而催生的民進黨的民主招牌重新發光。
***
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聯合報 2019-05-14 民意論壇 楊志良
(作者為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文之妙,妙在文句相同,卻可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先從負面解讀,怒歎「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乃因台灣目前內外情勢與鄭成功王朝末期十分相似。鄭成功在世時勵精圖治,水師兵強馬壯,曾反攻包圍南京,但功敗垂成,返台驅逐荷蘭,據台為王。然而在鄭經、鄭克塽繼任之後,內鬥不止,國力弱化。康熙帝決心攻台,派施琅才攻下澎湖,鄭克塽隨即投降,鄭氏王朝終結。
台灣則是自解嚴後,就陷入政黨惡鬥,統獨衝突,代間對立日益嚴重,貧富擴大、社會分裂。本人於二○一二年出版《台灣大崩壞》,當時台灣已經「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此書至今已印行十一刷,若干社會賢達或應讀過;為提出解方,再於二○一五年元月出版《分配正義救台灣》,該書雖未必能完全解決「四不一沒有」,但自認確能減緩台灣當前的困境。
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多年過去了,政黨也輪替了,能救台灣的分配正義,仍未在這塊土地實現,使得情況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加以當前執政當局,施政荒腔走板,使台灣相較中國大陸及鄰近國家更為弱化,且不斷刺激對岸,情勢緊張,被中共併吞的風險不斷升高,滅亡之日已迫在眉睫。
然而,我們就此坐以待斃、放棄反轉嗎?當然不!當然要切切急問「中華民國如何不亡?」但是機會實在不多了,首先民進黨不倒,中華民國一定亡;其次若能做到以下數點,或可救亡圖存:
一、中興首在人才,總統候選人在選前應比照歐洲先進內閣制國家,提出「影子內閣」,並獲得當事人同意,以供選民檢驗。
二、所有候選人之政見,均需提出具體財務計劃,且比照當年全民健保規劃精算二十五年(至少十年),包括實施至少二十年之影響評估。避免口號騙選票,債留子孫。
三、恢復徵兵制及實施婦女一生至少服一年社會役,全民相互扶持。
四、薪資稅可以凍結,甚至降低,但資產稅提高,專款用於支持育兒之家庭。稅賦占GDP比率至少提升至十五%以上。
五、稅賦未能提升前,各項福利措施以排富為主,讓中低收入者可持續享有基本生活各項輔助。
台灣當前政治人物,普遍且一再以民粹討好,騙取選票,以贏得一時政權,卻輸掉了整個國家。主政者沒有長遠的規劃,如何促進全民理性思辨,共創未來?唯有全民同心,選出具有能耐的執政者,建立友善互動的社會,才能使中華民國不亡,並且成為更加繁榮興盛的國家。
***
自由
他們寧要台獨不要民主
2007-02-06 蘋果日報 孫慶餘(資深政論家)
台灣民主化才十幾年,已經出現了不少妖孽;如同當年共產黨利用自由社會消滅自由一樣,台獨也在利用台灣民主消滅民主。不幸的是,台獨比共產黨更無理論基礎,憑藉一股部落主義狂熱,以及抄自國民黨政權的粗糙法西斯「戴帽術」,隨便就把每個不認同他們想法的人打成「台灣人公敵」、「賣台」,並藉此證明自己「愛台」。台灣已經被這群不學有術的人搞成一團糟了!
誰「愛台」?誰是「台灣人公敵」?要把台灣逼向戰爭、鎖國、逼向族群互鬥,只因「治國無能」,或只為滿足個人台獨狂熱的人,不是「愛台」,反是「害台」;而害台的人就是「台灣人公敵」。絕對不是獨派罵誰「台灣人公敵」,誰就變公敵。
很可能獨派正是「台灣人公敵」(因為「愛之不以其道,適足以害之」),反而被獨派胡亂栽贓的某些人才是「愛台」。在這個「愛台」只用口水證明、用戴別人紅帽表現的時代,要變成「愛台人士」未免太容易了,任何騙子都可以頃刻之間升為「愛台人士」或「台獨英雄」!(不信?請讀褚威格寫的《傅歇傳》。)
最近只因為李登輝說:「不必追求台灣獨立,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李登輝馬上搗翻了馬蜂窩,受到一群獨派大老、名嘴惡毒抹黑,羅織罪名,要十萬火急毀滅李登輝。這種「台灣勇士、民主懦夫」行徑,讓人想到了過去「只要台獨,不要民主」的海外獨派;想到他們全力打壓海外民主派與自由派,只為獨佔台灣人資源的一頁醜史。
台灣這些扁政府及某些電子媒體豢養的「市場獨派」,不過是當年「海外獨派」的劣級仿冒品而已──海外獨派還知道要「革命建國」,台灣市場獨派則只想「口水建國」;海外獨派還知道怕美國、中共,台灣市場獨派則「啥米攏免驚」!
這些獨派「否定李登輝」,同樣滑稽。他們說「李登輝毀掉了自己」,似乎李登輝就自我毀滅了;他們說「我們失去了李登輝」,似乎李登輝就從地球消失了;他們說「海外喊台獨,才會影響島內;若無海外台獨,李登輝怎會稱為『民主先生』?」似乎台灣民主還是海外台獨的貢獻。以上全都是謊言,就像回台向國民黨投降的人竟自稱是「回台和蔣經國討論國是」並搖身一變為「台獨大老」一樣(還有幾名扁政府資政、國師,都是一夕變身「台獨大老」,讓真正奉獻民主或台獨數十年的人目瞪口呆)。
如果投降派可以變大老,那當年開除投降派的彭明敏豈非成了罪人?如果獨派要靠一群投降派及當年國民黨的順民(如今的投機派)去代表,台獨豈會有什麼前途?
李登輝說他們玩「假議題」,他們竟勃然大怒、群狗亂吠,是不是因為老羞成怒?
李登輝質問:「民主化走到現在,人民卻沒有更快樂?整天都在吵假議題,搞權力鬥爭!若這樣繼續惡性循環下去,想想台灣將來會變成怎麼樣?」這才是李登輝主張「不必追求台灣獨立」的重點。
一群獨派口喊台獨,所行所為卻師法納粹法西斯及塞爾維亞米洛塞維奇;用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照妖鏡去看,「台灣人」說其實是一種「選民」說及部落主義;追求「百分之一百」台獨而拋棄眼前的國家及民主,其實是一種歷史主義迷惘。
部落一旦抬到至高無上,人民生活及各族和諧就一文不值了。
***
固有
固有之疆域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記者會】拜會卓榮泰主席 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2019/05/19
資料來源:台灣北社
時間:5月20日中午12時正
地點:台灣北社(台北市青島東路5號2樓之2)
<聲明稿>
一、我們是一群本土理念的長期支持者,對民主進步黨有很深的感情與期望。引發爭議的這一波總統初選,恐會造成綠營內部永久分裂,所以決定成立「民進黨初選觀察團」。
二、我們相信也看到主持初選的卓榮泰主席有不動搖的信念,有全力維護民進黨初選規則且堅持民主程序執行的決心。在此表達敬佩。
三、民進黨從五人小組到現在的表現,已經讓人民滿懷疑慮,民進黨形象的備受物議,是建黨以來所未有。我們之所以挺身而出,認為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接下來應導正進入「公平競爭」的初選軌則。
四、希望我們的介入,能助益民進黨完成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初選程序。透過我們第三者的觀察與仲裁,能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我們信任民進黨,我們的任務就是證成民進黨是一個可敬且值得尊敬的民主政黨。
五、若沒有公平的選舉,以劍拔弩張形勢來看,很難奢言「團結」。沒有「團結」,沒有2020的勝利、沒有台灣、沒有未來。
六、我們微小的願望,不僅符合民進黨建黨的初衷,也是民進黨更茁壯、更能為台灣打拼的後盾。
七、民進黨加油!台灣加油!
連署人:(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美琇、余文儀、李川信、李弘祺、金恆煒、施正鋒、洪裕宏、張正修、張葉森、陳月妙、陳為祥、陳傳岳、童文薰、賀德芬、黃居正、楊其文、楊憲宏、劉志聰、蕭曉玲、賴振昌
***
人民
國家
中國
2019/05/21 中國時報 黃智賢
星期評論 黃智賢》
愈炸愈強
日本侵華時,違反人道的對重慶進行了六年的大轟炸。專揀民生地區轟炸,慘絕人寰。但這樣的轟炸,讓中國人放棄了嗎?當時的重慶,出現了一個海報:愈炸愈強。在骨肉流離,悲痛欲絕下,中國挺下去了。
從1842年,中國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逼中國買鴉片,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後。中國,用自己的血淚,在一次次地被擊打中,學會了什麼叫做帝國主義的侵略。
你以為帝國主義,只存在20世紀前嗎?你以為,1945年二戰結束後成立的聯合國,不就是要推倒過去帝國殖民主義嗎?可是直到21世紀的現在,帝國主義,仍然血淋淋的,在地球上演。杭亭頓認為,21世紀的衝突,是文明的衝突。但世界的真相,可不會如此虛無飄渺。文明之下,仍是有著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各種意識形態,實質利益,你死我活的爭鬥。我吃肉,你喝湯。或是我吃肉喝湯,你跪在地上撿麵包屑。我要確保我可以永久喝酒吃肉,綾羅綢緞,飛機大炮。而我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永久富裕,就必得靠我的未雨綢繆。
但你不可以從蹲跪的地上,站起來,跟我爭食。我的錦衣玉食,更要靠著你恆久的為我的榮華富貴流血流汗,才得以保有。
19世紀的帝國主義,依靠著工業革命和船堅炮利,戰爭奪取別人的土地,他國人民為芻狗,換來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盛。21世紀的帝國主義,在本質上,跟19世紀,沒什麼差異呢!領土,領海的爭奪,軍備競賽,外交打壓,科技轉化成經濟侵略,和以文化為外衣的洗腦式壓迫…。
把今日的新聞,比對19世紀列強從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到日本侵華的種種藉口和口水泡沫,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科技再先進,人性其實並沒有改變。弱肉強食,巧取豪奪,才是歷久彌新,矢志不改的人類劣根性。
這一輪的世紀大戰,拿出來宣戰的理由,包括中國市場不夠開放,中國賺太多。但引用的數據,已經一再被指出,是偏頗扭曲的假數據。中國並沒有如對方指控的,賺得盆滿缽滿。比如,iPHONE扣掉進口零組件和軟體等,中國其實不過賺拿到十幾二十塊美金的組裝費。中國這40年來累積的經濟和科技實力,無不是靠十幾億人民的犧牲和艱苦的忍耐,所換回來的一點點報酬。是多少披星戴月,多少千里離家,多少血汗,多少絕望,才積累的家底。而說中國市場不開放?這樣的指責,跟19世紀列強對中國的指責,何其相似?全世界各個國家,為了國家生存和人民福祉,都必須在完全開放和政策的保護和補貼中,尋找平衡點。各國的貿易攻防,彼此若有不忿,儘可以告到WTO去。韓國不願進口日本的核災食品,日本把韓國告到WTO去,WTO判決不可歸責於韓國,就是最好的案例。
但帝國主義的特徵,就是指控中國如何不符合我的意志,所以要不擇手段的,全方位的擊垮中國的一點生機。
當對手厚顏的提出,要求中國立法,以符合他國利益。更要白紙黑字寫下,他國竟然可以派員來審視監督中國各企業,國企,機關,是否按照對手國的要求改變,改變成對手喜歡的樣子。中國如果真的簽下這樣的契約,就將回到19世紀的次殖民地地位。那不是喪失尊嚴而已,不是一時對利益的讓步而已。而是容許外國決定,中國未來要怎麼活,中國的利益永久給誰。直接,毫不掩飾的,管理中國的內政和法律。而,將來任何其他國家,都可以要求比照辦理。人人都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假說中國如何不上道,於是人人都可以要求,代管中國的法律和內政。如此,國不成國,民無依託。這100多年中國的血淚之路,都白走了。這是關鍵的十字路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為萬世開太平,就在這關鍵的一刻。中國,挺下去。
***
人民
民主
民主程序
破壞民主
公投
民主公投
中國
中國大陸
「主權」
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
國家主權
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政治魅力
權力
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
2019 05 22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曹俊漢(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
蔡英文治國五缺
觀察蔡總統對連任「捨我其誰」強烈的企圖心,評估這3年來她治國的績效,當可檢驗出是否能遂其志?基本上,下列五個空間來觀察當可看出端倪:民意投射、內政施為、兩岸關係、全球接軌與個人特質。然而五個面向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項都不能排他作獨立觀察。
一、民意投射:3年前蔡總統入主大位是以689萬4744票(56.12%)大勝國民黨朱立倫381萬3365票(31.04%),可見當時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強烈期待。但3年來,人民對蔡的政策無比失望,民調節節下滑。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的施政作為打了不及格的55分;而且也有57%的人不滿意。用最直接的民意投射反觀蔡總統企圖心的正當性,她有著嚴重自欺欺人的跡象。
二、內政施為:蔡政府處處以民主程序口號施政,卻無不在破壞民主的遊戲規則下進行,人民看到的是不停的抗爭、示威或對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作為都是利用其強勢的資源而遂其志;大力宣導民主公投卻以政策反其道而行,以核養綠議題逕行對公投民意的摒棄,莫此為甚。賴清德公然挑戰蔡英文的連任訴求,便是針對九合一選舉大敗對其政策的否定。使得蔡訴求「再給我4年完成改革」毫無正當性可言。
三、兩岸關係:蔡總統對付中國大陸自詡最得民心的利器便是堅持「主權」。主權本是獨立的象徵,作為國家求生存謀發展的基礎。但在一個全球化的21世紀時代,國家生存發展便需要政府領導人殫精竭慮地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及兩岸關係中尋找空間與契機,而非以封閉及鎖國的政策坐以待斃。當前兩岸關係對台灣生存發展的依附指數至高,但結果是僵化與冷凍。陳舊生硬的「主權」觀帶來了國家發展的遲滯與生存的危機。當今國家領導人嚴重缺乏政治藝術與治國手腕,以國家主權落伍的認知與駕馭,斷送了台灣發展的生機。
四、全球接軌:台灣連續3年無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這是台灣人民在健康與防疫體系上與全球無法接軌的莫大損失。這是一個全球接軌的時代,聯合國系統下具有16個專門組織,都是世界公共政策制定與推動的重要機構,透過這些管道能為台灣人民帶來巨大福祉,而3年來政府無法參加任何一個組織是國家領導人的嚴重失職。派遣部長級的人員在WHA會議門前抗議更是國家領導人的目標錯置,這些僅是雕蟲小技,無濟於事。
五、人格特質: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建築在能充分反映民意與需求上。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曾提到,一國領導人必須是建基於領袖「超凡的個人特質、神奇的洞見或成就,並吸引跟隨者盡忠和服從」的權力上。台灣的生存發展面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領袖政治魅力是重要的,它的權威源自個人超凡的特質,這樣在民眾心中才有追隨他的忠誠。顯然蔡英文總統不具有國家領導人的政治魅力,缺少一個領袖的超凡人格特質。
從蔡英文總統3年治國出現的盲點,台灣人民該體會到他們需要何種類型的總統。
***
政治鬥爭
政治人物
執政
執政黨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19 05 22 吳景欽(作者為真理大學法律系所副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
蘇貞昌把法院捲入政治鬥爭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及《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草案,明定候選人對不實的選舉廣告,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如果裁定下架,業者不配合,最高可處200萬元的怠金。如此的規定雖是在防止假新聞的散布,致影響選舉的公平性,卻嚴重傷害表達的自由及司法的獨立性。
依據《選罷法》第104條,「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或意圖使被罷免人罷免案通過或否決者,以文字、圖畫、錄音、錄影、演講或他法,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之事,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是這個刑罰規定,除了有證明上的困難外,也僅是種事後的究責機制,故就落選者來說,對於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勝選,提起當選或選舉無效之訴,似乎較有實際意義。
只是當選或無效之訴,雖必須在1年內審理終結,但要證明散布不實資訊會影響選舉結果,實有相當的難度。故若能在選舉過程中,即能有效制止不實資訊散布,似乎是最能有效維持選舉公平的方法。
因此,在此次行政院院會所通過的修正草案,就規定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對於大眾媒體的收費廣告,認有散布謠言或傳播不實訊息情事,侵害其權利或影響選舉罷免結果之虞者,即可向法院聲請緊急限制刊播令移除內容,法院並應於3日內裁定。如果裁定廣告下架,業者不作為,可處20萬以上、200萬元以下怠金,對一直不配合者並可連續裁處怠金。
如此的規範雖可讓法院來即時防止不實資訊的散布,但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對於廣告內容是否不實,就已經是個極難判斷的法條要件,更遑論如何認定因此侵害權利或影響選舉結果。故在如此不確定的法條要件下,卻要求法官必須在3日內決定,就很容易讓強勢的候選人以此為理由來打壓其他弱勢者,也將使本應被動與中立的法院,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致使已經備受質疑的司法威信再受重擊。
更糟的是,媒體業者看似無庸負起審查廣告真假的義務,但在處罰如此嚴苛,且法院審查標準可能不一之下,恐於現實上也會自我審查,甚至體察有力政黨或政治人物的臉色,而不讓某些廣告上架,就讓媒體成為一言堂,反而嚴重戕害選舉的公平與公正性。
執政黨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後,未急於檢討施政不力的原因,卻急著制訂或修改諸多所謂防制假新聞的法規範,既是本末倒置,也在箝制台灣最該珍惜的言論與表達自由。更重要的是,主事者恐得先思考,於訊息如此多量與多元的時代,有無任何客觀標準來決定真或假?又有誰能如上帝般精準判斷與處罰呢?這些疑問絕不會因審查者是法官而有所改變。
***
政治
政治理念
責任政治
責任政治理念
權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
行政院
行政院長
統治權力
「民主皇帝」
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
蔡英文主席
立法院
立法委員在黨意下
民主品質
憲政民主
人民
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中國時報 2019/05/22 時論廣場 名家觀點
林騰鷂
(作者為前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
人民要的是負責制
連日來,幾位有志總統大位的人,紛紛對憲政體制表態。有的主張內閣制,有的要總統兼閣揆制,有的則要在雙首長制下,恢復閣揆任命同意權,而就任3年民望極低的蔡英文總統,則想在畸型的雙首長制下,執意連任。可惜的是,他們都未觸及憲法核心的責任政治理念,也未體會人民真正最需要的是「負責制」。
現行憲政體制最大的癥結是總統的有權無責。總統可以恣意任免行政院長,行使統治權力,但卻不易被課責。因為憲法增修條文對總統課責之彈劾與罷免規定,都是要經雙機構、高門檻之決議,以致總統在4年內,可以有恃無恐地當「民主皇帝」!其中,最明顯的是,蔡英文在去年敗選後,自己不下台,卻「負責」讓賴清德下台,讓蘇貞昌組敗選內閣,繼續推動《工廠管理輔導法》、《產業創新條例》、《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新經濟移民法》等敗壞財政、汙染農地,妨害青年就業、擴大貧富差距的法案。
在總統之下的行政院長,則可不經國會聽證同意,隨意任命數千位部會、國營事業、行政法人、公設財團、社團法人之首長,或敗壞國家考試制度,派用「口譯哥」之流的人物,而只要得到總統歡心,就可確保權位,享受榮華富貴。
又立法委員選區畫分不當,造成政黨選票沒能反映在國會席次分布上,也使蔡英文主席所提「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在她當選總統也全面執政3年後,一直未改善。日前立法院不理會去年765萬票反對同婚的公投結果,三讀通過同婚專法,就是顯例。又立法院常會不到7個月,也沒有針鋒相對的國家政策辯論,經常使立法委員在黨意下,可以不用認真地議事,以及負責地審議預、決算。
另縣市議員、鄉鎮民代表、村里長的選舉,並未如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而仍採複數選區一票制。在此制度下,候選人僅需討好選區中1萬、1000或100多人,就可當選為代表300多萬市民、數萬鄉鎮民、數千村里民的代表,透過地方建設工程之包攬、預算之分贓、土地之抄作等牟取私利。現時地方自治已漸淪為家族世襲或派系的囊中物,嚴重敗壞民主品質。
不管是總統制、內閣制,或是雙首長制,都是憲法學理上的抽象詞彙,也都只是實踐憲政民主的手段而己。憲政民主的真諦與目的是,人民可用良好的憲法,去建構公正、清廉、效能、負責的政府,去執行正確、有用、良好、可行的國策,而最終目的是確保人民享有周全完善的生存照護與充足美好的生活給付。
因此要避免陷入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的詞彙迷思,要建立人民有權課責總統、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民意代表,能對人民「負責」的憲政體制!
***
政權
獨裁政權
破壞民主
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
保衛台灣的民主
國家
國家的安全
維護國家的安全
【民主防衛
對中
【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座談】台灣作為開放社會,如何抵禦敵人?──民主防衛與國家安全
2019/05/29
資料來源: 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時間:06/01(六) 上午09:30-12:30(09:00報到)
地點: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102教室(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及辛亥路交叉口,台灣大學側門入口右轉)
近年來部分媒體越漸親中,網路社群裡假訊息四處流竄;有些政客假藉「和平」之名包裝「投降」政策,更有民間團體試圖舉辦統一論壇和統一遊行,甚至邀請主張武力統一的學者來台;受到中國政府強烈影響的資源與資金,持續湧進台灣各個領域,從傳統的在中台商,到年輕世代的新創企業,甚至是政府的大樓招標,全都難以抵擋。
種種跡象很明確地顯示:台灣社會現正遭遇中國獨裁政權充滿敵意、系統性、全面性的入侵、滲透與破壞。甚至許多破壞民主的行為,譬如「宣揚威權統治的集會遊行」,更是針對台灣民主「自由開放」的基礎而發動,也因此更加難以防範與抵抗。面對這種艱難處境,我們該如何因應?如何保衛台灣的民主?如何維護國家的安全?
對於這些關鍵議題,永社與台灣制憲基金會等公民團體共同舉辦座談會,邀請各領域學者及專家分享探討,希望從【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及【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這兩個議題面向提出分析與建議,作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完善相應制度、建立因應機制的參考。
主持人: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永社監事
與談人:第一場【民主防衛與對中政策】
何澄輝/台灣基進中常委
黃帝穎/律師、永社理事長
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第二場【假訊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
江雅綺/台北科技大學智財所副教授、永社理事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曾怡碩/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作戰與資訊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共同主辦:永社、台灣制憲基金會
合辦單位:綠色逗陣、台灣社、台灣北社、台灣客社、台灣聯合國協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公投護台灣聯盟、凱達格蘭基金會、新台灣國策智庫、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視覺設計:禇婉琳
***
立法院
行政院
中國
公民
人民
民主
政府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
主權
讓渡主權,
出賣民主
讓渡主權,出賣民主
政治
政治演出
民主防衛
民主防衛機制
自由
憲政
政治議題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
公民複決
投票
投票權人
【記者會】拒絕中國併吞,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527決戰立法院
2019/05/23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主辦團體:台灣公民陣線、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學生聯合會、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合辦單位: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民主平台、永社、 獨立青年陣線
為政治談判畫紅線,媒體禁收中國賄賂
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思想管控變本加厲,台灣內部的傾中勢力,藉著保守民粹勢力,張牙舞爪。
在當今中國,超過一百萬維吾爾族人被關進集中營,遭受虐待。
在當今中國,同志團體遭解散,政府大力清理網路同志社群。
在當今中國,數位獨裁體制實境上演,人民的一舉一動,政府皆記錄在案。
我們不想要被中國統治,但是台灣的民主卻缺乏有效的制度規範,抵抗中國併吞的野心。
習近平早已定調,中國只能接受「一國兩制」的台灣。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遙相呼應,鼓吹《和平協議》來讓渡主權,出賣民主。還有,部分台灣媒體竟然公開接受中國統戰,配合中國國家政協主席的政治演出,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背書。最為醒目的旺旺中天集團,收受中國政府補助金,背棄媒體倫理,變成中共喉舌。
面對這般情勢,推動民主防衛機制,為對中政治談判畫下紅線,刻不容緩。今年3月28日行政院院會上,蘇院長公開接受經濟民主連合的提議 「主權國家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的毀棄或變更,不容作為政治議題談判及協議項目」,將之納入行政院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草案;條文並且明定,政治議題協議締結計畫與談判後草約審查,比照修憲程序的國會四分之三決議門檻,草約並應交付公民複決,獲全體投票權人總額過半數同意,方能正式簽署。
這個條文草案,由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這周五協商期滿,依法可進行二、三讀程序,但立法院五月底即將休會。
對此,我們將於 5月27日晚上 舉辦集會,要求各黨立委盡速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的立法,為政治談判畫紅線!
同時,我們訴求立法禁止媒體及其從業人員收受中國政府及其相關機構之賄賂與不正利益;如屬合法正當業務往來,應申報公開,並於醒目處揭露資金來源。
***
國民
民權
連署
政治獻金
政治操作
憲政民主
政黨協商
政黨協商的過程中,
立法院各政黨
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
【新聞稿】公投法修法,切莫敷衍了事
2019/05/27 資料來源: 台灣人權促進會
5/17世界反恐同日,立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專法,在國際媒體及國際人權組織和台灣公民社會喝采之際,去年引起大量爭議的公投法修正草案,也在同一時間逕付二讀。
這個逕付二讀的版本,大概有幾個重點,
一、增訂提案人應附具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之驗證措施。
二、主管機關審核時間延長為六十日,提案人數不足時,提案人之領銜人於三十日內補提,補提以一次為限。
三、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該意見書提出之期間為四十五日。
四、戶政機關查對期日為六十日,
五、從公告到公民投票日的時間,延長為九十日,
六、增訂電視辯論之辦理時間與應遵行之事項。
七、固定公投日期,規定公民投票每二年舉行一次以錯開選舉年。
民間修法意見
今年二月,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等團體,曾召開記者會,提出我們對於「公投法」修正的看法。
我們建議
一、審議時間拉長
二、立法院或行政院及主管機關應表示意見,公聽會並應納入多元多方意見
三、中選會的審查事項除了現行公投法第10條第二項各款事項外,尚應納入違憲疑義之審查。中選會如認為提案有違憲之虞,應向大法官聲請憲法審查。
四、公民討論及審議過程,應有更多促成公民討論審議的機制及空間。
五、正反方的宣傳及募款應該符合公平原則、公開透明,並應比照「公職人員選舉辦法」、「政治獻金法」之規範。
很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民間提出的意見,除了審議時間拉長、政府機關應表示意見之外,其他意見,皆未納入此次逕付二讀的修法條文之中。
「公民投票」是直接民權的展現,但我們也清楚看到,一個不公平、不嚴謹的遊戲規則,將會導致「公民投票」淪為「政治操作工具」。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強調,把「基本人權」拿來比拳頭輸贏,只會導致另一種「多數暴力」,同時也是踐踏人性尊嚴、違反國際人權公約及憲政民主之作為,應有明確的機制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同時,在公告至投票期間,如何釐清事實及正反方主張之爭點,如何促成真正有效的討論,而非只要有錢買廣告,有人力到處發傳單的一方,就可以幾乎壟斷所有宣傳管道。這些其實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討論機制及對話模式,納入更多方、更多元的聲音,而非淪於正反二方之選邊對立,造成社會撕裂。
連署須給身分證影本,徒增個資濫用疑慮
但此次修法,並沒有完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修正,令人深感遺憾。甚至,還提出要求加入公投連署者,需要提交身分證正反面。我們認為這將提高公投門檻,同時增加個資被濫用之風險。如果重點是要核對是否為「死人連署」的問題,中選會大可以跟戶政機關討論,要求公投提案人應繳交可供中選會可快速核對身分之連署名冊電子檔案,而非字跡撩亂之紙本。此次修法版本,轉而要求所有幾十萬的連署人之身分證,需要繳交給在路邊請求加入連署的路人,只是徒增所有連署人之個資風險,也增加所有任何一方提案人之門檻。
我們再次呼籲在三讀之前,在政黨協商的過程中,立法院各政黨應基於去年公投之各種亂象,秉持落實直接民權之精神,確實修正「公投法」的不足之處,而非僅基於明年選舉考量,敷衍了事。
***
民眾
立委
民主
民主程序
民進黨
民主政治
國家
國家的每個人
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
全國之力,
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
台灣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
民主程序
民主原則
民眾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立委
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
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政壇
【記者會】堅持合乎民主程序的初選,搶救民進黨的靈魂!
2019/05/28
資料來源: 台灣北社
民主政治在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永續施行,最重要的機制是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尊重和守護「法治」的信念和決心。但是,我們非常痛心的看到這次民進黨的總統初選過程,竟然退化回到威權人治時代!悍然不顧原已在今年3月13訂定的總統初選辦法,幾乎以全黨、全國之力,強為「一人」打造「現任優先」之路!
民主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初選過程必須堅持民主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合乎民主原則的初選就沒有團結,將永久性的徹底摧毀台灣基層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與支持,2020民進黨的慘敗情景就此歷歷浮現。
我們依然期待民進黨中執會今天會懸崖勒馬,讓這個初選可以在「公平競爭」原則下完成。所以,我們邀請關心初選的夥伴們再度來到民進黨中央黨部,要求民進黨的中執委依照黨內已行之有年的辦法,在沒有明確對手的情況下,採「黨內互比式」,並以中華電信前一年的市話黃頁為民調母體。
再度提醒民進黨中執會諸君,如果你們一意「寧可犧牲民進黨」明目張膽霸凌黨魂,決意要用集體的邪惡力量繼續「連署」破壞初選制度的「決議」,那麼我們也只能被迫發動全國「割綠委」運動,讓你們這些名列中執委、中常委的立委、議員永遠消失政壇。
再強調一次:我們說到、做到,絕不虛言恫嚇。
***
政府
軍公教
政治
為政治犧牲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政府護盤
被政府犧牲
人民
政府的責任
政治利益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記者會】護盤、護盤、護盤!多繳、少領、延退!
政府要軍公教勞的退休生活為政治犧牲?
2019/05/29 資料來源: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政府又拿軍公教勞的退休金護盤了。問題是,政府護盤之後,軍公教勞有沒有得到好處?還是莫名其妙被政府犧牲?
為了讓你我的老年生活不陷入貧困,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與陳學聖委員、曾銘宗委員、費鴻泰委員、賴士葆委員邀請您一同關心這個議題。
保障人民擁有好的老年生活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該要人民為政治利益而犧牲。
時間:108年5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成員:
新竹縣教師會、台北企業總工會、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雙北教育產業工會、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師會、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
「公民
「公民參與」
公投
民主
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
NGO
「民主小鬧鐘」。
公民實踐者
候選
候選人
「民間公投修法聯盟」
「四季民主」
選民
社會
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
選民變公民
政府
國家
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新聞稿】野火燎原,看電影搶救公民會
2019/05/30
資料來源: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長期關心台灣「公民參與」機制與法治建構,近年積極推動公投修法的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將於六月四至至七日舉辦四場命名為「野火燎原—公民影展」,只要捐款三千就贈送四場套票,可以欣賞坎城、威尼斯、奧斯卡等大獎電影。但是由於受制宣傳通路,還有一百套尚待各界認購,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參與是民主機制深化與鞏固的基礎工作,看似冷門很難引發共鳴,但是影響卻深遠,希望各界共先盛舉支持組織永續發展。
四部電影分別是:六月四日播出「衝突的一天」,內容是描述25位各自不同信仰、種族與政治傾向的人,被關在一台鎮暴車內,被迫體驗穆斯林兄弟會臨時政府被軍方推翻反撲的一天,凸顯茉莉花革命迅速凋零的反諷與弔詭。六月五日播出「你只欠我一個道歉」,描寫貝魯特巷弄內一根水管破裂,竟然蔓延到法庭大戰與街頭抗爭,甚至驚動總統出來平息怒火。探討意識與族群仇恨,如此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六月六日「我想有個家」,只要看過都會哭到斷腸淚流雨下的電影,這是紀錄敘利亞黑戶男孩如何從夾縫中生存,控告父母只生不養只是最後手段,這部播出之後還震驚坎城影展和聯合國的作品,非看不可。最後一場閉幕片,六月七日播出「太陽之女」,今年三月終於被徹底殲滅的伊斯蘭國ISIS政權,近年來荼毒中東各地,看片中英勇的庫德女戰士逃脫性奴的命運,武力集結力退恐怖份子,找回家人贏回希望。
公民會是一個平台型組織,集結各界關心公民參與的NGO工作者,成立雖然只有三年卻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促成「公園生態分級」。催生「台北市NPO聚落」,提供公民團體優質辦公活動空間。催生銀髮族智囊團「元老院」成立、促成「調解委員會」多元化與催生「民主小鬧鐘」。出版「改變—12位公民實踐者的故事」,同時耗時兩年完成「全國各縣市公民參與調查報告書」,並巡迴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六都,集合關心議員、公民團體、學者與官員,舉辦「公民參與願景座談」精進與優化地方公民參與制度與法規,2018縣市長選舉,呼籲候選人支持公民參與政策。成員並參與澎湖、金門反博弈公投成功。2018公投後,舉辦公民團體看公投大選記者會,緊接抗議中選會修法記者會、赴監察院糾舉中選會。更重要集結關心公投的公民團體成立了「民間公投修法聯盟」,完成民間版公投修法版本。近日更結合有理念市議員催生「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目前每雙週發行「四季民主」電子報。理事長何宗勳表示,公民會期待讓每個「選民」成為強大「公民」,一同打造以公民爲主體的美好社會,實踐選民變公民丶大公民小政府國家。
理事長何宗勳主辦單位表示,四部電影在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包廳演出,晚上七點整播映。同時每場映後還有簡短座談,邀請:紀政(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本會榮譽理事長)、王幼玲(監察委員)、陳曼麗(立法委員)、馮光遠(作家、時事評論者)、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魏千峯(人權律師)、苗博雅(台北市議員)、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與許善德(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庫德裔助理研究員)擔任與談。同時四部電影搭配精緻餐盒、贈品和美妙山咖啡,讓參與者五感飽足收穫滿載。有興趣朋請洽「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
主權
台灣主權
台灣主權獨立
執政
黨 執政
黨丟掉執政權
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
參選
參選總統
台灣
台灣前途
黨執政
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政治
民主政治
台灣民主政治
執政黨
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
政權
對岸政權
政治勢力
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維繫台灣生存命脈
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
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
國家
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李遠哲
中研院
響應李遠哲呼籲 各界連署支持賴清德參選總統
《民報》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9-06-06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憂心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將使台灣前途蒙上陰影。他為此發起連署,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
連署行動目前已獲數百位各界人士支持(名單如附件,持續增加中)。
李遠哲連署聲明全文如下:
在台灣已走到興衰絕續的十字路口 我們對民主進步黨及全國同胞的懇切呼籲
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正進行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黨內初選。我們對台灣民主政治的活躍 ,樂觀其成;但對民主進步黨做為現在執政黨的初選,我們有萬分懇切的呼籲。
二0一八年九合一期中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執政僅兩年半的蔡總統,在民意大規模反彈下 ,竟使民主進步黨丟掉半壁江山。
我們仔細檢視民主進步黨敗選原因,發覺到了二0二0年大選時,這些敗選原因大多原封不動 ,依然存在。再檢視敗選後蔡總統的作為,除不斷下鄉、到處拜廟之外,諸多處置明目張膽,恣意妄為,既不謙卑,也不溝通,已使廣大民眾失去支持熱情。蔡總統在初選中的表現,更已使民主進步黨形象受到重創。
台灣的內外處境極為艱難,民眾對改善生計和生存環境的期望不得滿足,因此民怨很大;對岸政權又公然提出「一國兩制」的召喚,台灣內部已有不同政治勢力,不畏譏評,無視骨節,公然唱和;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丟掉執政權和國會多數地位,台灣的前途將會如何發展,不問可知。
民主進步黨初選辦法和時程於三月公佈後,一改再改。賴清德堂堂正正登記參與,竟被汙蔑為突襲。民調方法與對比對象原皆明載初選辦法,卻遷就一方勢力,中途更改。賴清德提出贏的策略 ,百般退讓,竟被指為羞辱對手;面對諸多橫逆,賴清德不屈不撓,其用心端在維繫台灣生存命脈之一念。
賴清德從政二十三年,歷練完整、政聲卓著、誠信厚重、穩健踏實,最難能可貴的是,對台灣主權獨立之信念堅定不移;誠屬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二0二0年總統大選的最佳人選。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誠摯呼籲民主進步黨黨員以及全國同胞奔相走告,有志一同,堅定支持賴清德,讓賴清德以其清新形象奮力維繫民進黨執政權,維繫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進而力抗中共武統和一國兩制的欺壓,以維繫台灣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最高價值。
連署名單:(持續增加中)
刁明華 美國大學退休教授
元山妙子 日本元山醫院院長
方宗益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紹英 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
王文賢 西雅圖台僑企業家
王伯仁 民報專欄作家
王明哲 本土音樂工作者
王政卿 紐約醫學院教授
王秋森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
王美幸 藝術工作者專業畫家
王家明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王泰和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會長
王泰澤 辛辛那提大學 OLLI 台灣歷史課程主持人
王國華 ABC牙醫顧問醫師
王國照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王梅鳯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王惠珠 高醫大顧問醫師
王華恭 恩主公醫院內科部感染專科主任
王愛蘭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世委會主委
王義郎 第一名店董事長
王運近 水電工程公司董事長
王興耀 高雄醫學大學前精神科主任
朱孟庠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副執行長
江文基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江明信 北美台灣總商會副會長
江國華 奇美醫胸腔內科
池明仁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余文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余函遇 前加拿大台商會理事
吳和甫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吳松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
吳英偉 吳英偉診所負責醫師
吳國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吳隆傑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理監事
吳瑞北 台大電機系前主任
吳銘斌 奇美醫學中心科主任
吳澧培 前總統府資政
吳豐山 前自立晚報社長
呂月霞 前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會長
李川信 台灣北社社長
李元武 前宜蘭縣藥師公會理事長
李木通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前董事長
李世隆 高醫醫學系校友會理事
李弘祺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李旭登 FAPA前中常委/芝加哥前FAPA分會會長
李汝城 紐約台灣會館前理事長
李明信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建畿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
李後進 台灣南極學會前秘書長
李界木 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李席舟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李清根 退休化學博士
李雪玟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聲樂系教授
李博仁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李毓芹 汐止國泰醫院院長
李筱峰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學圖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沈信彥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會長
周一鳴 義大醫院學術副院長
周松男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周昭亮 民進黨西雅圖主委
周振英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會長
周崇德 908台灣國 總會長
周淑韻 南加州柑縣資深郵局人員
周朝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水泉 前台北市議員、政治受難者
林再興 成功大學教授
林明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金虎 林金虎診所醫師
林俊傑 高醫校友總會 秘書長
林俊堤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勁甫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林柏均 貿易公司董事長
林美里 美國台灣之友會創會會長
林息霜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董事
林祐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健次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前會長
林參天 台東縣議員
林清祥 東海大學退休副教授
林勝利 前國大代表
林富文 陳文成基金會創會會長
林逸民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林翠芳 企業經營管理(路易斯安那州)
林銀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校長
林銘新 俄勒岡州前美國 cmtinc.com CEO
林慧禎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薬劑師
林聰悟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河合惠美 東京日台交流會代表理事
邱一峰 律師
邱一清 退休化學博士
邱垂亮 前國策顧問,昆斯蘭大學教授
邱萬土 前澳洲台灣同鄉會會長
金恆煒 專欄作家
施正鋒 東華大學教授
施並錫 師大美術系退休教授
施純如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副會長
施興國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施鴻銘 扁聯會秘書長
柯好美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會員
柯美珠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柯耀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洪玉珠 崇仁醫專退休校長
洪珠美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洪清森 福和會共同發起人
洪清順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前會長
洪博學 專欄作家
胡頌二 加拿大民進黨主委
殷振添 達仁外科診所医師
翁世俊 大社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翁偉哲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
翁壽男 退休化學博士
馬隆祥 大華牙醫診所負責人
高大成 台中開業醫師、法醫
高華山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高寛弘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長老
高輝陽 大阪國際大學名譽教授
商文義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康伶星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前會長
張正修 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
張宗達 向安診所院長
張建國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張復聚 高雄市嘉美診所
張葉森 台灣社社長
張銘峰 台南新樓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澄溫 張澄溫小兒科診所
張璨鍙 前台南市長
張豐藤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
梁信忠 前英國台灣協會會長
莊秋雄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前主席
莊勝津 民進黨美西黨部前執行委員
莊靜娜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許允棟 紐西蘭台僑協會創會會長
許世楷 前駐日大使
許瑞峯 前國大代表
郭正典 扁聯會理事長
郭明隆 新泰綜合醫院院長
郭長豐 衞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
郭俊貞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院長
郭陳優美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理事長
郭進榮 奇美醫學中心教師培育中心主任
郭漢崇 泌尿科教授
陳小翠 VCU電腦碩士
陳天令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前會長
陳天隆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會長
陳文憲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陳世雄 明道大學前校長
陳永興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陳立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顧問醫師
陳至興 台杏基金會董事長
陳沛仁 陳沛仁家醫科診所負責人
陳明恭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理事
陳明真 前立法委員
陳垣洋 美國普恩科技總裁
陳帝佑 彰化師大教授
陳建銘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會長
陳政宏 惠川醫院院長
陳昭姿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發言人
陳昭惠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陳炯泰 建設公司董事長
陳啓德 信怡牙醫診所負責醫師
陳淑敏 加拿大婦女會理事
陳淮崇 華府台灣同鄉會創會會長
陳烱鳴 育心診所醫師
陳勝凱 高雄醫學大學 骨科顧問醫師
陳博文 旅澳醫師
陳雅惠 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任
陳順勝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陳義志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陳達銘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前會長
陳榮基 台大醫學院退休教授
陳福文 台中前市議員
陳肇真 成大醫院外科醫師
陳銘堯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理事
陳蕙詩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理事長
陳錫南 宜蘭人文基金會董事長
陳優芬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理事長
陳寶月 陳文成基金會創設人
黄鴻展 亞特蘭大同鄉會副會長
彭百顯 前南投縣長
彭明敏 前總統府資政.建國會創立人
曾光雄 紐約市牙醫醫療器材公司董事長
曾伯誠 進口商總經理
曾伯聰 前新州中美醫學會長、福爾摩沙醫學會長
曾勁元 珍寶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
曾南茜 退休敎師
曾恆利 俄州首府大學及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終身職退休教授)
曾淑薰 紐約市立大學退休教授
曾陽川 美國加州開業醫師
曾憲政 逢甲大學退休教授
游文治 游文治精神科診所
游盈隆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游泰慶 日本守谷眼科皮膚科醫院院長
程正德 李登輝之友會基隆分會會長
賀德芬 台大法律系名譽教授
黃仁安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董事長
黃及時 美國報社董事長
黃文龍 台灣醫界聯盟高雄分會前秘書長
黃立宏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副秘書長
黃育旗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秘書長
黃邦男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前會長
黃邦雄 前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會長
黃東昇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總召集人
黃冠群 前沙加緬度FAPA分會秘書長
黃春明 鄉土作家
黃昭展 企業家
黃美琇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美惠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黃貞文 台大經濟系 美國華府財經人士
黃海富 企業家
黃祖源 雲林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
黃敏生 彰化曉陽眼科院長
黃勝雄 前花蓮門諾醫院院長
黃越宏 法治時報社長
黃經學 日本豐田齒科醫院
黃嘉道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
黃漠見 FAPA沙加緬度分會會長
黃福氣 壓縮機進口公司董事長
黃慶鍾 芝加哥前台灣同鄉會及醫師會會長
楊玉麟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前會長
楊成錦 台大醫學院外科退休的老醫師
楊次雄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楊其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楊忠和 前台北市立體育學院校長
楊欣晉 FAPA前中常委/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院士
楊淑齡 中醫師
楊超陽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楊順惠 補教數學名師
楊黃美幸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憲宏 台灣關懷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
楊靜華 前南投縣縣議員
楊懷卿 楊懷卿耳鼻喉科診所
溫美紅 小兒科醫師
葉秀卿 PSA發明者王敏昌的夫人
葉柏祥 《望春風週報》總編輯
葉哲夫 旅日醫師
頌彦(何)守眞 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長
廖弘淼 眼科醫師
廖淑如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代表
劉永斌 行政院客委會前副主委
劉志聰 民報總編輯
劉炯錫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劉重義 台灣民族同盟總召集人
劉真真 西雅圖清風新庄董事長
劉惠麗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會長
劉景寬 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劉敬文 福爾摩鯊會社社長
蔡米山 前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
蔡尚穎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
蔡明法 台灣自治基金會主席
蔡明峰 《台灣海外網》創辦人
蔡明訓 前亞洲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明憲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蔡炳煌 文中皮膚科診所
蔡琳達 洛杉磯救扁聯盟理事
蔡瑞芳 眼科醫師
蔡榮聰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前會長
蔡慧香 《台灣e新聞》主編
蔡篤堅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理事長
蔡龍居 羅東聖母醫院醫師
蔡蘇秋金 市議員
鄭天助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前會長
鄭文龍 台灣陪審團協會創會理事長
鄭邦鎮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院長
鄭岳峰 鄭岳峰婦產科診所(院長)
鄭國彬 前FAPA全美區域委員
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鄭新助 高雄議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鄭瑞雄 羅東聖母醫院病理科主任
鄭義和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前董事長
黎國棟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總監
盧月鉛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創會會長
盧世祥 媒體主筆專欄作家
盧孝治 台灣國際文化秘書長
盧秀鳳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會長
蕭永達 前高雄市議員
蕭東賢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創會會長
蕭悧悧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理事長
蕭福增 和平醫院牙醫師退休
蕭曉玲 台灣教師聯盟理事長
蕭錫惠 民進黨美東黨部評議委員
賴玉珍 日本台灣僑務諮詢委員
賴秀穗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名譽教授
賴思成 科技公司研發處經理
賴碧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賴麗華 國立高科技大學教授
戴正德 中山醫大講座教授
謝世憲 高苑科技大學校務研究中心主任
謝臥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副教授
謝金河 加油站董事長
謝偉群 前歐洲台灣協會理事長
謝淑卿 台灣人教授協會密西根分會前會長
謝榮進 舊金山 灣區台灣商會前會長
韓明榮 北港諸元醫院院長
簡朝樹 美國「台灣公論報」前發行人
藍傳盛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闕杏芬 台灣教師聯盟前財務長
顏千鶴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長老
顏大翔 顏大翔內科診所 負責醫師
顏正杰 愛林診所
顏真賢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會長
顔淑華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前會長
羅仁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會議長
蘇明掦 高雄醫學院眼科
蘇振明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退休教授
蘇淑玲 前波士頓同鄉會會長
蘇景源 高雄醫學院主治醫師
蘇慶龍 加拿大民進黨前主委
龔明聰 長照機構負責人
楊貴運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創會會長 加州大學退休教授
林光義 陳定南基金會董事長
林柏堂 聯貿發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政府
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
論壇
社會動盪
教會
政治事務
全球政治事務
民主國家
西方民主國家
「政治工具」
政府力量
美國人民
認同政治
超越認同政治
談民主自由
那群人民
公民社會
政治聯盟
民主走向了滅亡
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
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
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中國
政治穩定
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
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政治工具
,『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
國家的利益
民主
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
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
民主化
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
呆丸哈哈哈 2019/06/12 21:35
非政府組織帶來的是福祉還是禍根?——「NGO與顏色革命」論壇
2018-07-30 灼見名家 專欄: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 採訪:黃湘鈺 圖片: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和《旺報》於2018年6月28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NGO與顏色革命──香港論壇」。是次論壇中,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文國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副總裁兼《中國時報》及《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日本時報》前主編島津洋一、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中天電視主持人陳文茜、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及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席並發表演說。
NGO不應製造社會動盪
文國權致詞時,引述了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四海之內:東方和西方的對話》中的一段話:「現今社會唯一缺少的就是善意。善意就是以同情和體諒的負責態度對待普羅大眾。」文國權盼望所有的NGO都可以懷着「善意」,即佛家所講的「慈悲心」來善待他人,還提醒NGO不要一邊行善一邊製造社會動盪。
島津洋一在《NGO與顏色革命》此書中撕開了NGO的天使面孔,揭露了NGO作為西方霸權打手的一面:西方教會對全球政治事務無孔不入之手、「阿拉伯之春」背後有美國國務院之手、巴爾幹民眾感染愛滋病病毒背後的NGO之手……
胡志強:沒人敢開NGO的罰單
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指出:「大部分的NGO都在西方民主國家,被指責的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共產主義國家。它挑的是俄國的麻煩、中國的麻煩,古巴也被挑麻煩。」他坦言,現在很多NGO都是「義正嚴辭」的,卻淪為「政治工具」:本來大部分都是「好人做好事」,至今NGO卻無管制,沒人敢開罰單。
談到美國指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長久以來對以色列存有偏見」而退出理事會,胡志強表示:「在沒有政府力量、沒有人有能力執行規則的狀況下,連聯合國彼此都不能相讓,『你不能罵我喔。你罵我,我就翻臉,我就走喔。』那NGO會亂成怎麼樣?」
「當年講NGO非要有自主性,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現在你看很多NGO是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他還擔憂NGO會泛濫成災,「NGO愈來愈多,它對社會的貢獻是愈來愈亂。」
陳文茜感嘆,世界在千禧年開初就形成了一個分裂局面,「我們以為我們要迎來一個最和平的21世紀,但不是。我們迎來了一個仇恨的世紀,我們迎來了一個不斷分裂的世紀。」
「『我不認同那個,我認同這個,我看不起那個,我只看得起我自己這個。』這個世界需要愛跟包容,而愛、包容跟我們的人性某些部分是衝突的。請先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偏狹的,每個人都是偏執的;當我們要走向人性另一部分──愛的時候,我們要經過很大的反省。你必須要把自我適可而止地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你愛你的父母,天經地義;你愛你的家人,天經地義;你愛你的故鄉,天經地義;適可而止,不要無限地擴張它,因為它會從愛變成邪惡。」
陳文茜提醒大家「要認知自我,明白每個人都是偏執的」,愛到極端就成了排他的偏執。她斥責特朗普主義,指特朗普揭竿而起的「美國再次偉大」反映了美國人民認為自己在全世界擁有特權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她還表示,正是因為美國人的貪婪,才會干擾了全世界:1929年美國自己製造了華爾街股災,造成經濟大蕭條,助長了德國、日本的軍國主義抬頭,引發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
對於NGO近年被指控變了質,陳文茜回應道,NGO本來的價值是超越認同政治,一旦走在了認同政治的路上,它跟愛與包容是完全相反的,「全世界現在正被認同政治完全瓦解。當歐美在談民主自由,它要求的容忍、尊重這些基本價值跟認同政治是有衝突的。」
她高度讚賞無國界醫生,「無國界醫生不覺得自己偉大,他沒有自我,所以他可以犧牲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把自己稱之偉大的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人,通常都是最不偉大的人,因為他自我膨脹得太大了。」
閻小駿承認21世紀確實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阿拉伯之春」給那群人民帶來的是戰亂、屠殺、生命的流逝而不是民主、自由、富強。他以希特勒為例,講述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造成極權主義上台的原因,「威瑪共和國遍布全國的公民社會組織,為納粹黨提供了最好的動員機器、選舉機器,幫助希特勒構成一個跨階級的政治聯盟。這讓威瑪共和國的民主走向了滅亡,催生了極權主義。」他還指出,國家能力是連接公民社會和現代化治理的樞紐所在,公民社會能完善運作是需要國家具備剛性及彈性能力,「Sheri Berman提出,一個成熟、活躍、已發達的公民社會可以提供高水準的社會資本,但在社會資本之外,民主形成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制度化、統一的、以及有效回應民眾訴求的國家。」
談到中國為何能在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政治穩定,閻小駿表示,國家在六四事件發生後變得格外重視國家能力的建設──「彈性能力方面,中央政府透過公民社會的機制把NGO吸納到政權的範圍中,有序利用NGO來擴大政權的邊界,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剛性能力方面,政府以預防式管控來保持政治穩定。」
張亞中:普世價值淪為政治工具
主持人尹乃菁在與談討論環節中提問:「出資者都是來自英美西方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來改變你國家的體制。這樣的話,『民主自由』到底應不應該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
張亞中直言,西方國家營造了一些普世價值,他們希望全世界都接受西方的價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在解救大家」;然而,西方國家存在「惡」的一面,他們所傳達的普世價值已淪為了政治工具。「西方絕對有它良善的一面,它想把它好的東西、人文的東西傳出去。但這是個二元論:你的善是不是人家需要的善?還是你的善透過包裝來促進你國家的利益?」「當西方國家在推展顏色革命的時候,其實她是她想像中的那麼善嗎?或許她的講法是非常善的,可她背後的戰略目標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我覺得這個對西方國家來講,她是沒法自圓其說的。歐洲對待難民的態度、特朗普最近的表現,其實已經是不打自招了,證明了西方在談民主、自由、人權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在裏面。」
尹乃菁再追問:「NGO想要改造你成為民主自由的模式,難道民主是不對的嗎?」張亞中回應:「民主當然是個好東西。民主包括什麼?民有、民治、民享。東方人重視民享(for the people),西方人重視民治(by the people)。顏色革命、民主化浪潮反映了西方人強調民治,國家必須要拿選舉來證明你是個民主國家。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的伊拉克,這麼多的難民,這完全符合你的民治啊,可是民享在哪裏?西方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民主的熱愛,我覺得這太好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其實就可以滿足你們民主化浪潮裏所追求的by the people。」
媒體製造政治矛盾
《旺報》總編輯王綽中指出,現今媒體在報道政治事務時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被媒體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雙眼。他指責,媒體把伊斯蘭國的國民塑造成了喜歡砍人的負面形象,又把伊拉克的薩達姆‧侯塞因、埃及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的卡達菲塑造成狂人,導致中東、北非國家的人民一味追求西方民主,發動了顏色革命,推翻了政府,卻敗壞了國家。他不禁感嘆:「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有比以前的好嗎?」陳文茜也表示:「很多人本來以為社群媒體的出現是給人更多平等的機會,卻給了操縱者作假的機會,因為『付錢者萬歲』,他們都搞垮了好多個國家。」
?!
121.甚麼是國家?!
122.甚麼是國家之組構要素?!
123.
該諸國家之組構要素如何運作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民主國家
?
124.甚麼是 民主?!
125.甚麼是 主權?!
126.甚麼是 憲法?!
此外
如果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聽過看過說過寫過
- 國家主權
- 台灣主權
- 台灣國家主權
- 中華民國主權
-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 中國
- 中非共和國
- 日本中國
- 中國主權
- 固有之疆域
- 執政黨
這些個字
那麼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也練習
努力
誠實 勇敢
回答
127. 所謂的 國家主權 是 所謂的國家 擁有 主權 嗎?
128.所謂的 國家主權 是 主權 歸屬 所謂的國家 嗎?
129.甚麼是 民主國家?!
130.甚麼是 民主?!
131.甚麼是 主權?!
132.甚麼是 國家?!
133.甚麼是 國家 之組構要素?!
134. 所謂的國家 如何 擁有 主權 ?
135.主權 如何 歸屬 所謂的國家 ?
136.甚麼是所謂的 國家主權 ?
137.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國家主權 ?!
138.所謂的 台灣主權 是 所謂的台灣 擁有 主權 嗎?
139.所謂的 台灣主權 是 主權 歸屬 所謂的台灣 嗎?
140.甚麼是 所謂的台灣 ?
141.所謂的台灣 中的 甚麼?
142.所謂的台灣 中的 誰?
143.所謂的台灣 如何 擁有 主權 ?
144.主權 如何 歸屬 所謂的台灣 ?
145.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主權 ?
14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主權 ?!
147.甚麼是所謂的 台灣國家主權?
148.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台灣國家主權?!
149.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主權?
15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主權?!
151.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152.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國家主權?!
153.甚麼是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154.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主權?!
155.甚麼是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15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美利堅合眾國國家主權?!
157.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158.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159.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160.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權?!
161.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
162.中非共和國 是 中國 嗎?
163.日本中國 中的 中國 是 國家 嗎?
164.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
165.甚麼是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6.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7.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國主權?!
168.甚麼是 故事 中的 故?
169.甚麼是 故事?
170.甚麼是 故有?
171.甚麼是 堅固 中的 固?
172.甚麼是 堅固?
173.甚麼是 固有?
172.甚麼是 故有之疆域?
173.甚麼是 固有之疆域?
174.
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是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 故有 之疆域
或
是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 固有 之疆域
?
175.甚麼是 固有之疆域?!
176.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
177.
甚麼是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
178.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
179.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賴清德的主權論錯了
2019/05/16 旺報 邵宗海
(作者為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賴清德日前到中央大學,演講「為自己寫人生的故事」,不過會上很多學生提出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有人問,若賴有機會當總統,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只不過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若他當選總統,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
賴的論述荒謬絕倫
但是要提醒的是:學生問的是「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國土及兩岸關係」,賴清德回答的卻只有「論述中華民國主權」、沒有觸及「國土及兩岸關係」,而且他的「中華民國主權論」根本就是錯誤百出。雖然這個社會已經有多次指陳他的錯誤,但為了避免社會再次的觀念混淆,作者仍願把「法律層面」與「現實層面」的誤差作出澄清。
比較正確來看「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它是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公布的憲法、也是1991年之後6度修訂的《憲法增修條文》而來,但是換成說「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還是「根據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普遍社會的認定」,真的叫「荒謬絕倫」。我們從簡單邏輯的思考就可得知,「英格蘭」絕對不會被稱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它只是「聯合王國」或簡稱「英國」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尚有蘇格蘭、威爾斯、與北愛爾蘭。
英國人更不會荒謬的說,稱呼「英格蘭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根據「保守黨的決議文或英國普遍社會的認定」。國家名稱與主權認定,怎麼能夠是根據一個政黨的決議文來論述?更何況,即使有「普遍社會的認定」,在位階上也不能去比較「憲法修改」的程序。
而且學生問的內容尚有「國土及兩岸關係」,這應是在整段文句的意義上要連及前面的「中華民國主權的論述」。賴清德沒有回應,應是非常清楚的有關憲法本文第四條的領土條款,在《憲法增修條文》多次修訂之中,其主要內涵確是沒有被修改過。即使民進黨團在憲法增修之時,也多次提出修正憲法第四條的案子,但也在審查修憲案子時被否決。所以憲法第四條上有關「國土」的條文雖規範得模糊:「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但畢竟任何人都無法去否定在憲法1947年公布之時,中華民國所擁有的疆土確仍包涵有今日中國大陸的面積。
若再論及「國土及兩岸關係」,政治複雜性更高,這也可能不是賴清德的智慧所能理解。首先,兩岸對「國土」的認定,就算有點差異,但也重複性很高,至少彼此對「國土」認定是涵蓋了兩岸,涵蓋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九二共識」能在1993年讓兩岸兩會得以在新加坡這個第3國的土地上相互會晤及展開協商,就是靠著雙方都認為是在「一個中國」的「國土認定」基礎上,才得以進行。
國土認定與一個中國
如果賴清德的「國土認定」,不是兩岸認知的「一個中國」,而是台灣,那麼接下來對於「國土及兩岸關係」的問題,就只可能在「對抗」或「戰爭」中選擇了,這當然不是他那晚去中央大學演講的原來構想,所以他才選擇了跳針式的回應,正面回答了「如何論述中華民國主權」,但刻意迴避了「國土及兩岸關係」。
但是,賴清德閃避了這次,還是沒有辦法可以完全躲開再下次的辯正。與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提名人初選政見會上,或仍會觸及;但他若贏得初選,必然面對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詰問,他能躲得掉嗎?
?!
180.甚麼是所謂的 執政黨 中的 執政?
181.甚麼是 執政?
182.誰 執政?
183.誰 不執政?
184.
民主中的民-人民
執政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
185.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或
不執政
?
186.
甚麼是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87.
甚麼是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88.
甚麼是所謂的
執政 黨
?
189.
甚麼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0.
誰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1.
誰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2.
民主中的民-人民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或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3.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或
不得是
自由 言論與表達自由 國民 民間 民眾 民權 組織 促進會 連署 公民 公投 公 投 連合 聯合會 協會 平台 投票 投票權人 團體 公民團體 遊行 智庫 集會 集會遊行「社 運「社運 會 社會 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 演講 演講會 演講者 論壇 基金會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陣營 陣線 廣場 時論 時論廣場 公司 教會 NGO NGO工作者 選民 黨 政黨 選 輔選 選舉 候選 候選人
?!
194.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得是
黨 政黨
或
不得是
黨 政黨
?!
195.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96.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執政 黨 工會 總工會 企業工會 企業總工會 產業工會 職業工會
?!
197.
甚麼是胡扯瞎掰亂七八糟鬼扯狗屁不通的所謂的
執政黨
?!
接著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努力
誠實 勇敢
簡單 扼要 明確
再
複習一次
198.甚麼是 國家?!
199.甚麼是 國家 之組構要素?!
200.
該諸 國家 之組構要素 如何運作 使組構成 一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所認為應是的 民主國家
?!
201.甚麼是 民主?!
202.甚麼是 主權?!
203.甚麼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204.誰是 民主中的民-人民?!
205.甚麼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206.誰是 不是民主中的民-不是人民者-軍公教人員-政府?!
207.甚麼是 人民?!
208.誰是 人民?!
209.誰不是 人民?!
210.甚麼是 民主?!
( 所有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的回答
將引領
呆丸哈哈哈 王顥中 朱家安 林柏儀 張宗坤 Guy Standing 陳韋綸 張智琦
辜寬敏 陳奕齊 陳柏惟 鄭文龍 何博文 鄭新助 陳慧文 韓國瑜 習近平 蘇永欽 川普
林濁水 陳菊 郭台銘 蔡英文 李登輝 馬英九 卓榮泰 羅文嘉 賴清德 楊志良 孫慶餘
陳水扁 彭明敏 邵宗海 王美琇 余文儀 李川信 李弘祺 金恆煒 施正鋒 洪裕宏
張正修 張葉森 陳月妙 陳為祥 陳傳岳 童文薰 賀德芬 黃居正 楊其文 楊憲宏
劉志聰 蕭曉玲 賴振昌 曹俊漢 吳景欽 朱立倫 黃智賢 林騰鷂 蘇貞昌 林佳和
董思齊 黃帝穎 江雅綺 曾怡碩 禇婉琳 何澄輝 林雨蒼 陳學聖 曾銘宗 費鴻泰 賴士葆
何宗勳 紀政 王幼玲 陳曼麗 馮光遠 紀惠容 魏千峯 苗博雅 唐峰正 許善德 刁明華 元山妙子
方宗益 王紹英 王文賢 王伯仁 王明哲 王政卿 王秋森 王美幸 王家明
王泰和 王泰澤 王國華 王國照 王梅鳯 王惠珠 王華恭 王愛蘭 王義郎 王運近 王興耀
朱孟庠 江文基 江明信 江國華 池明仁 余文儀 余函遇 吳和甫 吳松晃 吳英偉 吳國揚
吳隆傑 吳瑞北 吳銘斌 吳澧培 吳豐山 呂月霞 李元武 李木通 李世隆 李弘祺 李旭登
李汝城 李明信 李建畿 李後進 李界木 李席舟 李清根 李雪玟 李博仁 李毓芹 李筱峰
李學圖 沈信彥 周一鳴 周松男 周昭亮 周振英 周崇德 周淑韻 周朝國 林水泉 林再興
林明璋 林金虎 林俊傑 林俊堤 林勁甫 林柏均 林美里 林息霜 林祐平 林健次 林參天
林清祥 林勝利 林富文 林逸民 林翠芳 林銀 林銘新 林慧禎 林聰悟 河合惠美 邱一峰
邱一清 邱垂亮 邱萬土 施並錫 施純如 施興國 施鴻銘 柯好美 柯美珠 柯耀宗 洪玉珠
洪珠美 洪清森 洪清順 洪博學 胡頌二 殷振添 翁世俊 翁偉哲 翁壽男 馬隆祥 高大成
高華山 高寛弘 高輝陽 商文義 康伶星 張正修 張宗達 張建國 張復聚 張葉森 張銘峰
張澄溫 張璨鍙 張豐藤 梁信忠 莊秋雄 莊勝津 莊靜娜 許允棟 許世楷 許瑞峯 郭正典
郭明隆 郭長豐 郭俊貞 郭陳優美 郭進榮 郭漢崇 陳小翠 陳天令 陳天隆 陳文憲 陳世雄
陳永興 陳立愷 陳至興 陳沛仁 陳明恭 陳明真 陳垣洋 陳帝佑 陳建銘 陳政宏 陳昭姿
陳昭惠 陳炯泰 陳啓德 陳淑敏 陳淮崇 陳烱鳴 陳勝凱 陳博文 陳雅惠 陳順勝 陳義志
陳達銘 陳榮基 陳福文 陳肇真 陳銘堯 陳蕙詩 陳錫南 陳優芬 陳寶月 黄鴻展 彭百顯
曾光雄 曾伯誠 曾伯聰 曾勁元 曾南茜 曾恆利 曾淑薰 曾陽川 曾憲政 游文治 游盈隆
游泰慶 程正德 黃仁安 黃及時 黃文龍 黃立宏 黃育旗 黃邦男 黃邦雄 黃東昇 黃冠群
黃春明 黃昭展 黃美琇 黃美惠 黃貞文 黃海富 黃祖源 黃敏生 黃勝雄 黃越宏 黃經學
黃嘉道 黃漠見 黃福氣 黃慶鍾 楊玉麟 楊成錦 楊次雄 楊其文 楊忠和 楊欣晉 楊淑齡
楊超陽 楊順惠 楊黃美幸 楊緒東 楊靜華 楊懷卿 溫美紅 葉秀卿 葉柏祥 葉哲夫
頌彦(何)守眞 廖弘淼 廖淑如 劉永斌 劉志聰 劉炯錫 劉重義 劉真真 劉景寬 劉敬文
蔡米山 蔡尚穎 蔡明法 蔡明峰 蔡明訓 蔡明憲 蔡炳煌 蔡琳達 蔡瑞芳 蔡榮聰 蔡慧香
蔡篤堅 蔡龍居 蔡蘇秋金 鄭天助 鄭邦鎮 鄭岳峰 鄭國彬 鄭欽仁 鄭新助 鄭瑞雄 鄭義和
黎國棟 盧月鉛 盧世祥 盧孝治 盧秀鳳 蕭永達 蕭東賢 蕭悧悧 蕭福增 蕭錫惠 賴玉珍
賴秀穗 賴思成 賴碧良 賴麗華 戴正德 謝世憲 謝臥龍 謝金河 謝偉群 謝淑卿 謝榮進
韓明榮 簡朝樹 藍傳盛 闕杏芬 顏千鶴 顏大翔 顏正杰 顏真賢 顔淑華 羅仁貴 蘇明掦
蘇振明 蘇淑玲 蘇景源 蘇慶龍 龔明聰 楊貴運 林光義 林柏堂 李遠哲
王賡武 文國權 王綽中 島津洋一 胡志強 陳文茜 閻小駿 張亞中 尹乃菁 黃湘鈺
資政 市議員 市長 總統 台灣制憲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 中國共產黨 民進黨 國民黨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旺報 國立政治大學 亞洲大學 澳門理工學院
台灣北社 永社 中國文化大學 真理大學 東海大學 台灣大學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公民陣線 經濟民主連合 台灣學生聯合會 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 民主平台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獨立青年陣線 台灣人權促進會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公民憲政推動聯盟 台灣智庫 國防安全研究院 綠色逗陣 台灣社
台灣客社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鄭南榕基金會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公投護台灣聯盟 凱達格蘭基金會
新台灣國策智庫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
台灣基進黨台北黨部 監督退休金績效聯盟 新竹縣教師會 台北企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 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 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
雙北教育產業工會 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師會 新竹縣教師職業工會
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南市大府城教育產業工會 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
花蓮縣教育產業工會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 民報 日本元山醫院 宗益科技有限公司 日本台灣同鄉會
紐約醫學院 羅東聖母醫院
全美台灣人權協會 辛辛那提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南加州大洛杉磯台灣會館 高醫大
恩主公醫院 北美洲台灣人基督教協會 第一名店 李登輝基金會民主協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北美台灣總商會 奇美醫 池明仁整形外科診所 台東耳鼻喉科診所
加拿大台商會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吳英偉診所
高醫全國校友總会 總統府資政 自立晚報 沙加緬度台灣同鄕會 宜蘭縣藥師公會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 FAPA 芝加哥FAPA分會 紐約台灣會館 底特律台灣同鄉會
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南極學會 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福和會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
汐止國泰醫院 台北教育大學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西雅圖FAPA華州分會 義大醫院
台大醫學院 民進黨西雅圖 日台國民文化交流會 908台灣國 新世紀教育基金會 成功大學
林金虎診所 高醫校友總會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林勁甫耳鼻喉科診所 美國台灣之友會
加拿大綠色能源顧問公司 北加州台灣同鄉聯合會 東海大學 國大代表 日本東京日語學校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京日台交流會 國策顧問 昆斯蘭大學
澳洲台灣同鄉會 師大 北美洲婦女會溫哥華分會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扁聯會
北加州台灣婦女會 洛杉磯西北區台灣同鄉會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崇仁醫專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南加州美國臺灣人獅子會 加拿大民進黨 達仁外科診所
大社長老教會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 大華牙醫診所 哥倫布市台灣同鄉會
多倫多臺灣長老教會 大阪國際大學 美國台灣人教授協會 北加州關懐台灣基金會
開南大學 向安診所 臺中中國醫藥大學 高雄市嘉美診所 台南新樓醫院
台灣環境教育協會 英國台灣協會 台獨聯盟美國本部 民進黨美西黨部
北加州舊金山台灣人同鄉會 紐西蘭台僑協會 新泰綜合醫院 衞福部 衞福部台北醫院
日本都賀婦產科醫院 奇美醫學中心 北加州聖荷西-台南姊妹市協會 日本台南市後援會
加州政府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 加州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審核官 明道大學
民報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台杏基金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美國普恩科技 彰化師大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 陳總統民間醫療小組 加拿大婦女會
華府台灣同鄉會 高雄長庚醫院 北加州東南灣台灣人同鄉會 美國中興大學華府校友會
台大醫學院 成大醫院 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高醫大北美校友會 宜蘭人文基金會
日本幸手耳鼻咽喉科醫院 亞特蘭大同鄉會 建國會 新州中美醫學會 福爾摩沙醫學會
俄州首府大學 紐約州阿爾巴尼法學院 紐約市立大學 逢甲大學 台灣民意基金會
世聯倉運文教基金会 台灣醫界聯盟 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小留學生家長協會
Ann Arbor台灣同鄉會 大西雅圖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前美西台灣人夏令會
沙加緬度FAPA分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雲林基督教醫院 花蓮門諾醫院 法治時報
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 FAPA沙加緬度分會 芝加哥台灣同鄉會
北加州東灣台灣人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美國塑膠工程師學會 加拿大民進黨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望春風週報》群馬縣台灣總會事務局 加拿大社團法人台灣語言文化社 行政院客委會
國立台東大學 台灣民族同盟 高雄醫學大學 福爾摩鯊會社 羅東聖母醫院 台北醫學大學
台灣自治基金會 《台灣海外網》 亞洲航空公司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 洛杉磯救扁聯盟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總會《台灣e新聞》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台灣陪審團協會 台灣法理建國學院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加西台灣藝術家協會 加拿大台灣華語通用協會 大西雅圖區台灣商會
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會 台灣教師聯盟 民進黨美東黨部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國立高科技大學 中山醫大 高苑科技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歐洲台灣協會
舊金山灣區台灣商會 美國「台灣公論報」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 紐約恩惠歸正教會
日本群馬縣台灣同鄉會 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總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高雄醫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波士頓同鄉會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 加州大學 陳定南基金會
香港中國經濟發展促進會 香港大學《日本時報》中天電視 國務院
戶政機關 中選會 大法官 司法院 立法院 立委 立法委員 大使 監察院 監察委員
行政院 中研院 總統府
自身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誠實
開始或許可能有能力思考 )
個人心得:我的感覺是不穩定無產階級不是什麼新概念
個人心得:我的感覺是不穩定無產階級不是什麼新概念,只是過去西方長時間停留在帝國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階級,過去已開發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靠著帝國主義系統性剝削全球落後國家在富裕國家內部重新分配社會福利的改良主義作法行不通了以後,小資產階級往下掉成為全球化的無產階級而以,這個新階級就被該書作者稱為不穩定無產階級,這完全不是什麼新概念,至於為什麼這些新的無產階級會在西方國家大量誕生呢?這是因為西方國家資本有機構成比較大長時間面臨所謂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律」,以往在二戰後凱因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福利已經行不通,因為社會福利和改良主義式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只能在高利潤率環境下執行,改良主義並沒有消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奴隸制度,因此在1980年雷根和柴契爾夫人這類新自由主義者推向全球化之後他們的階級和社會福利都往下掉,新自由主義經過30~40年的發展才在西方國家大量產生無產階級,新自由主義政策造成全球化和相對生產過剩,因此在西方國家內部「產業後備軍」的規模擴大化而以。
帝國主義之下的扭曲的生產關係以及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動因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嗎?
古典馬克斯主義 的自由資本主義 和帝國主義之下的資本主義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整個20世紀的革命都沒有推倒資本主義 根本原因在於
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4.第四小節介紹這種貿易戰趨勢的未來發展狀況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搾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越是想要實現剩餘價值,他在流通過程中就越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會導致滯銷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工資成本取決於工資品的再生產成本本身),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是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
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為了生產剩餘價值為最終目的而生產的體系,計畫經濟則是為了生產使用價值為最終目標而生產的體系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也就是透過這種週期性經濟危機的辦法來克服自己的邏輯矛盾,讓經濟成長的一種週期性運動
而提高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