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零的花與無根的草】系列七
工作的時間紀律:不同年代的勞動詩作

2019/07/22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編按】本系列文章是作者蔡志杰關注與勞動、貧窮女性有關的著作和小說作品——包含楊青矗、曾心儀的多項文學作品及其改編戲劇——所提出的閱讀評論,經由蔡志杰的視角,讀者可以看見他對著作做出不同軸向的閱讀方式,有縱向的歷史觀點,也有橫向的文本對照,這當中包含了作家的不同時期作品、小說中的人物與情節、故事發生時的台灣社會場景、不同文本...等,帶出時空變遷下勞動者面對的困難與掙扎,也提出對勞動處境的進一步思考。

系列一:孤女出室:楊青矗筆下的勞動女性
系列二:忽明忽暗的女工出走路:我看電視劇《外鄉女》
系列三:單兵突圍的女性:我看電視劇《奇蹟的女兒》
系列四:第三世界的記憶:曾心儀的中山北路
系列五:工人未出頭:楊青矗「工人小說」中的勞動階序
系列六:工人出頭便入土:陌上塵的藍領工人藍調
系列七:工作的時間紀律:不同年代的勞動詩作(本文)

星稀稀,風絲絲,
淒清的月光照著伊,
搔搔面,拭開目睭,
疑是天光時。
天光時,正是上工時,
莫遲疑,趕緊穿寒衣。
走!走!走!
趕到紡織工場去,
鐵門鎖緊緊,不得入去,
纔知受了月光欺。
想返去,月又斜西又驚來遲;
不返去,早飯未食腹裡空虛;
這時候,靜悄悄路上無人來去,
    冷清清荒草迷離,
    風颼颼冷透四肢,
    樹疏疏月影掛在樹枝。
等了等鐵門又不開,
陣陣霜風較冷冰水,
冷呀!冷呀!
凍得伊腳縮手縮,難得支持,
等得伊身倦力疲,
直等到月落,雞啼。

——〈女工悲曲〉,楊華作於1932年1月15日,屏東

1896年元旦,甫於前一年擊潰台灣各地第一波武裝反抗勢力的日本殖民統治當局,開始於台灣實施標準時間制,台灣、澎湖群島與屬於沖繩縣的八重山及宮古群島之時區,稱之為「西部標準時間」、有別於大日本帝國原標準時的「中央標準時間」,直到1937年10月才取消「西部標準時間」。

自此,台灣人開始得逐步面對並接受現代的時間制度。台灣總督府自設立起,就訂下所屬官廳的出勤上班時間,後來又配合日本中央政府的政策,自1921年開始,將每年的6月10日訂為「時的紀念日」,於當日前後舉辦各項活動,向民眾宣導守時、準時的重要性,城市裡的鐘錶數量開始增加。同一個時期,台灣各地的製糖會社於工作日清晨,會定時響起「水螺」(糖廠汽笛,通常是六點鐘),催促蔗田佃工準時上工,太晚到的人恐無工可做。

曾因《治安維持法》入獄,被《警察沿革誌》認證為台灣文化協會「專業工作者」的青年詩人楊華,於1932年在屏東寫下〈女工悲曲〉一詩。這詩描寫在紡織工場工作的貧窮女工,某天夜裡被淒清的月光吵醒,竟以為是天快光了,於是趕忙著衣出門,到了工場門口等待無人才發現,原來是被月光所騙,但她陷於兩難,想返去怕來回路程趕不及,不返去又沒吃早飯無支持氣力對抗風霜寒氣,最後終於還是挨到月落天光雞啼。

雖然「文明開化」已然在城市與製糖會社裡有序進行,這名紡織女工顯然還是化外之民,依舊跟隨著農業時代的日出日落作息,鐘錶的機器時間規律還跟她的日常生活有一段距離:根據1930年代初期的統計顯示,一個掛置鐘的價格,大約可以占去當時女工平均月工資的四分之一。

1970-80年代:葉香

1988年9月,「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簡稱「勞支會」,「台灣勞工陣線」的前身)之機關刊物《勞動者》第25期,刊出作家葉香數首關於女工的詩作。這些詩作是先前就寫作完成:其中的〈工作〉,早在1978年3月楊青矗初次出版《工廠女兒圈》時,就以〈生產線上〉為題收錄在其中作為獻詩;〈阿菊〉首次發表於由王拓擔任社長、蘇逸凡(蘇慶黎)擔任總編輯的《春風》雜誌創刊號(1979年11月);〈蕭映雪〉則是首次發表於由林正杰擔任社長、林世煜擔任總編輯的《進步》雜誌創刊號(1981年4月)。後來,這些詩作一起收錄於葉香個人的詩與小品集《微雨》,經編輯為〈女工之詩〉四首與〈女工畫像〉兩首。

葉香,本名胡月香,1950年生的嘉義人,曾在高雄的加工出口區電子工廠從事品管職務,一度北漂至台北在報紙及雜誌等文化事業工作,創作的文類包括詩、散文與兒童文學,後移居台東擔任婦女及兒童文藝教學。台灣以勞動或是工人為主題的詩作並不多,這其中的女性創作者又更少,葉香大約是最常被提起的名字,但她的作品中,聚焦於勞工的詩作,也就僅有前述那幾首,以及同樣收錄於《微雨》的〈華西街〉與〈裁縫師秀美〉,還有未收錄於單行本之〈七點半的卡〉(發表於《夏潮》雜誌第四卷第五期,1978年5月)。

相對於〈女工悲曲〉的趕著天光上工,在葉香創作的年代,夜班工作已經是常態,月光不再是假欺女工趕早的罪魁。對於上夜班的女工而言,月光正是照亮眾人出勤之路的天使,反而天光亮時才是睡眠的美夢時間。

〈女工之詩〉之二〈夜班〉

不需打傘
不會膚黑
月光照我們上班之路

不用化粧
不必塗眉
夜色是最柔乳液
敷我們一臉幽微

轟隆轟隆
規律的噪音
習慣了也可以打盹
只要產品數量達到
管理員容許稍稍
稍稍的出神
早安,祝你有個美麗的夢
有人說這話文法不對
我們可不管
我們要睡眠
這是下班後唯一
快樂的光陰

而對於早班的女工來說,加工區入口前的馬路,在趕早班打七點半卡的緊張時態下,則宛如冤魂聚集的狹路相逢處。從自然時間到鐘錶時間,這個過渡所完成的是,必須準時上工的勞動紀律。

〈七點半的卡〉

擠--
大家拼命前擠
後面留給誰?

誰?
憤怒的雷響
卡車對準汽車
騎士衝向行人
我的五臟六肺有大堆喇叭齊吼

這是清晨七點
七點半的卡等著我們打
我們卻像報廢的零件
拋置半途
不能再前
再前撞斷別人的肩
不得後退
後退回家賺不到糊口錢

忍一忍
反正不是車禍就是人禍
反正不是司機就是工人
這條狹隘的瓶頸路
不知隨人口暴增的冤魂們學會讓路否?
會讓也無路讓
多年來
報紙報導過電視廣播過
這根便祕大腸依然不暢通
唯一變好的是我的舌頭
不再用三字經咒罵
罵也白罵

1970-80年代:李昌憲

前面提到,台灣以勞動或是工人為主題的詩作並不多,在這為數不多的勞動主題詩作中,李昌憲可說是最為著名的作者,這也因為他的相關作品最多。李昌憲,1954年出生於台南,1977年初來到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工作,在工廠中負責管制生產流程,1979年間曾一度返回台南,該年末又再度進入加工出口區。李昌憲最早期的詩作以抒情為主,自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楊青矗的工人小說,使他意識到應該注意工人問題,於是寫作一系列以加工出口區為背景的詩作。

李昌憲以勞動為主題的詩作,集結在《加工區詩抄》與《生產線上》兩本個人詩集。《加工區詩抄》詩作的寫作時間介於1977-80年,李昌憲與葉香這兩名有加工出口區電子廠工作經驗的詩人,在女性勞動者眾多的情境下,不約而同選擇了以女工作為詩作的主角,而他們作品描繪的面向,其實也大多相同。以詩作較多李昌憲來說,《加工區詩抄》分別寫到女工的上班打卡、臨時工身分、懷孕工作、懷念家鄉、加班、情感愛戀、性騷擾、被污名化為「落翅仔」、裁員與調薪等各種議題。如果回歸到本文主題的時間尺度,與葉香的〈七點半的卡〉相仿,《加工區詩抄》一開頁就是在談一大早的趕上班,楠梓加工區前加昌路上的即景。

〈追趕〉

疲倦雖然疲倦
仍要起床仍要
趕八點鐘上班
狠力踩腳踏車
穿梭在寬廣卻狹隘的路上
心急的奔向加工區
滾動的車輪跟著
雜沓的人潮
擠進打卡鐘的控制裡
突然一陣慘叫
驚見人車重疊
被輪胎擊斃的女孩
濺出橫飛血肉

除了碎散的目光
路上依舊追趕

《生產線上》則是1980-93年間的作品集,這本詩集的作品從視角而言,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個部分與先前的《加工區詩抄》接近,是從基層女工的視角出發來看待工作。李昌憲的職務是控制生產流程,所以他有不少篇幅是在描寫生產線上的情景,例如這一則是非常古典的命題,訴說勞動者被生產線的行進時間與速度所制約、不斷重複裝配動作的情境:

〈生產線上〉(七)

我們的精神與肉體

因加班趕貨而連續透支

等待休息

短暫的十五分鐘

趴在生產線上,回想

生活是一片空白

青春再也喚不回來

洶湧而來倦累的鼾聲

像無處告訴的言語

有更深層的內傷

逐漸虛脫的片刻

急切地卡鐘鈴聲

迅速突掩而至

此起彼落打哈欠

我們又回到生產線上

慣性的用雙手

重複不斷重複的工作

豐富不起來的生活

繼續等待下一次

休息,短暫的十五分鐘

另一個部分則宛如完全不同的視角,在讚頌生產力的提升與經濟發展。最明顯的是數首禮讚加工出口區與企業的頌歌,正面肯定自動化生產與產業升級的效果,而以〈生產線上〉為題的組詩中,大部在營造勞動與資本合作共創經濟效益的氛圍,這一部分的詩作,差不多都是發表在加工區或企業的刊物。這兩個部分的詩作,我覺得是頗不和諧地共存於《生產線上》,這或許與作者在廠內的客觀地位有關,當《生產線上》出版之時,作者已然是電子公司的資材部經理。

2015年到現在

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修正案,這次的修正主要是將二週84正常工時修正為單週40正常工時,自2016年元旦開始施行。對應於此,2015年12月9日修正發布的《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勞動部以調整與公務人員一致為由,將其中規範的勞工法定應放假之日(俗稱國定假日),從每年19日減少至12日。這就是「砍七天假」的由來,後續跟隨著再度的政黨輪替執政,《勞動基準法》在2016年12月與2018年1月又歷經兩次重大修正,期間立法院場外的勞工團體抗議不斷,爭議核心在於反對「砍七天假」,與搭配週40正常工時的「一例一休」及其加班費計算問題。

這段時間,尤其是2017年的反對勞基法再度修惡期間,群眾場合產出不少搭配抗爭行動的風格化文化展演,網路社群媒體亦出現若干詩作,或訴說基層勞工的心聲、或諷刺執政者的無視現實,這些詩作後來被集結在《我現在沒有時間了》這本詩集。既來源於「砍七天假」與工時爭議,這部詩集的作品往往也與勞動的時間紀律有關,就像宋尚緯這首〈讓你們說出這些幹話都是我們的問題〉,說的是勞工請假的難,難到可能要自己死後才能請到喪假:

有些人說

如果一定要有假

那就請喪假吧

有些人會說

病假是自己生病才請

那喪假是否也是

要自己死掉後才能請

我們要討論正當性

人已經死了

究竟是工作比較重要

還是死人比較重要

活人是有產值的

死人──

死人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內

反正人都死了

工作完成後再送他一程

也不算太晚

我個人最喜歡的,則是以古今台/中外的傳說或童話典故為湯底,加入當代政治人物碎嘴絮語為配料,由洪丹重新煉製而成的〈勞工童話〉。與其說是童話,還不如說是工作的時間紀律如魔咒般禁錮勞動者的極短篇寓言。這裡引用其中三節來作為本文的結尾:

#重聽女神

樵夫告訴女神

我掉的是鐵斧頭

女神說

你如此老實我必須

獎賞你一些

加班時數

我掉的是鐵斧頭呀

女神緩緩沈入湖底:

「聽見了,勞工的聲音,我都聽見了」

#虎姑婆

好深好深的夜裡

乖乖的孩子睡著了

他們的父母

並不

虎姑婆來了

一口吃掉加班的父母

然後感性地說:勞工

是我心底最軟的一塊

#作功德人

女媧補完天

八小時後輪大夜班

照著自己的形象

捏出許多泥人

都是女生

沒有男生

無法繁衍

行政院長聽見

人民叫苦連天

它勇敢地建議女媧: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請妳

作公的人

參考資料

  •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1998年3月,台北:遠流出版。
  • 賴佳欣,《工廠女兒圈:論1970~80年代台灣文學中的女工樣貌》,2007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本文引用詩作出處

  • 羊子喬編,《楊華作品集》,2007年9月,高雄:春暉出版。
  • 葉香,《微雨:詩與小品》,1998年6月,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 李昌憲著,《加工區詩抄》,1981年6月,台北:德華出版。
  • 李昌憲著,《生產線上》,1996年12月,高雄:春暉出版。
  • 蔣闊宇、周聖凱主編,《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2018年6月,台北:黑眼睛文化、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