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了五個多月,從和平示威發展成警民街頭巷戰,電影般的火爆場景出現在熟悉的街廓建物,令人倍感震驚。在「香港困局」系列報導中,我們的採訪對象包含了學生示威者、從旁觀察運動的學者,以及多位與抗爭遠近不一的香港市民。對於一個仍持續在發展中的運動,任何一錘定音的宣稱或許都還稍嫌武斷,這個系列報導,或許只是提供了若干切面,希望盡可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圖像,以理解這場運動和香港當下的困局。
【香港困局】
11月19日,我為了採訪反送中運動來到香港,直到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當晚返台。幸或不幸,這是一個沒有催淚彈和汽油彈火光的一週,就在我抵達的前一日,才有示威者在我下榻的酒店樓下的漆咸道南和警方激戰,他們希望援救理大校園中被警方圍困的示威者,理大週遭一帶的道路隨即陷入戰場,火焰密布,煙霧瀰漫。
隔了一日,抗爭強度降溫許多,一些示威者選擇離開理大,一些則繼續留守,理大周遭道路已經都被警方封鎖,晚到的各家媒體記者都無法進入校園。19日晚上,除了零星的示威者在理大附近活動,已經沒有大型衝突場面,但是道路充滿了激戰後的痕跡,像是被撬起堆成一落落的磚頭,到處都是噴漆標語,倒掉的站牌和紅綠燈等等。
那天深夜,警笛聲和救護車聲躁動了一整夜,令我徹夜難眠。20日凌晨三點多,酒店樓下傳來一陣淒厲哭聲,我從酒店窗口往下望,一名少女坐在路面上,哭得非常大聲和哀傷,好像要世界都聽到她的傷心。她斷斷續續地哭了大約二十分鐘,我看見兩名年輕人靠近她的身邊說話,後來又離開了。
我並不知道她為什麼哭泣,但那樣的哭聲就好像集中了香港年輕人的徬徨、憤怒和絕望情緒,為這個運動留下了一個難忘的註腳。
隔天早上,我展開我的採訪行程,幾天裡陸續訪問了參與反送中運動的中大學生、觀察運動的港大學者、以及不同職業但都受到這個運動影響的市民,希望拼湊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運動圖像,並嘗試理解香港當下的困局。
五年前雨傘運動爆發,還是學生的我正在中文大學交換,經歷了從學生罷課到示威者佔領香港各區的過程。當時,香港人的不滿以和平的方式表達出來,誰也沒想到,五年後抗爭的強度和警方的鎮壓會達到今天的程度。
區議會選舉當天早上,我跟著要投票的香港朋友一同前往投票站觀察,他投給了那個選區的本土派,而他的朋友——也是我的受訪者,則投給了他選區裡唯一的泛民派。選舉結果出爐,建制派遭遇歷史性潰敗,泛民拿下多數議席,將可在下屆特首選舉中發揮關鍵作用。反送中運動後的首場民意測驗,香港人交出了他們的答卷,而這場運動還未結束。
不論運動接下來如何發展,經過五個多月的街頭抗爭和區議會選舉的風雲變色,香港的結構性矛盾已經嚴重暴露出來,執政者能否謙卑地從中汲取教訓,思索改革之道;示威者如何在反抗體制後,探索改造社會的下一步,都牽動著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