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只有花錢的政見並不是真正的教育牛肉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20/01/07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簡稱本聯盟)於去年12月25日聯合了35個教育團體,向三位總統候選人提出「針對第十五任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策說帖」(如附件1),據查12月26日三個陣營皆已接獲上述說帖,本聯盟於1月2日上午10點召開記者會公布三個陣營的承諾狀況,採訪通知(如附件2)則於去年12月31日傳發給記者,並同時轉知給三個陣營及了解其回應狀況。

其中,蔡英文總統候選人陣營於12月30日一早以電郵方式,針對35個教育團體的主張一一給予文字回應,另外兩個陣營,即便本聯盟多次電話聯繫,甚至在召開記者會前再次聯繫,並提出只要在10點40分前給予回應,本聯盟將在記者會上宣讀其回應,而宋韓兩陣營不但沒有任何回應,也未派人出席記者會說明。本聯盟對於宋韓兩陣營對35個教育團體的主張不夠重視深表遺憾,同時也顯示除了0~6歲的發錢支票外,兩陣營並無法提出具體的教育牛肉。

至於蔡陣營所提的回應(如附件3),前面四項主要是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本聯盟認為如果蔡總統能當選,應該進行更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才能符應急劇變化的社會變遷,至於第五項「鼓勵產業投注更多資源協助教育」,本聯盟具體建議應就「產業創新條例」第9條第四、五、六三項訂定細則,讓各企業能更具體協助學校教育,以培育未來人才。

最後,部分團體主張「指考」及「大學徵選」入學名額各半,我們認為萬萬不可,因為「大學徵選」才能反映真正的多元入學,假如全國共有1,000個科系,「大學徵選」就會有1,000種入學方法,而指考也不過就是其中的第1,001種,可是多數家長都誤解「指考」及「大學徵選」為等值的多元入學方法,未來新任總統也應積極打破這種刻板印象。

附件1

針對第十五任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策說帖

技職教育不受重視乃源自於社會上普遍對於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分別在8/14、9/11及11/13舉辦三次「三三教育沙龍」探討技職教育,我們發現幾個重要現象:

  1. 明明許多企業並不見得喜歡錄用所謂會考試的畢業生,但偏偏社會氛圍卻對於不會考試的學生有所鄙視。
  2. 而且,社會普遍存有「考試成績不佳者就應該去唸技職學校習得一技之長」的偏見。
  3. 此外,教育的目的明明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的生活能過得更好,但社會氛圍卻往往聚焦於技職學生畢業與就業的關聯性,認為技職教育學生畢業後沒找到對的工作,就是錯誤的結果。

事實上,技職的光譜非常廣大,大到不是目前的技職學校所能單獨承載;事實上,絕大多數普通大學學生畢業後也都投入職場,再加上隨著科技進步、網路發達,學習型態已經大幅改變,也不單是取自於學校。但我們在國中生進入高中時,卻硬生生把所有學生分成「朝就業發展的技職生」及「朝研究發展的高中生」兩半,從實務面來看,不論是現在或未來,產業界所需要的人才絕不是技術高中的15個職群以及大學的18個學群所能涵蓋,特別是,不論是技職體系或普通體系的學校辦學落差也非常大,造成學生所接受的教育狀況也非常不一樣,因此,如果我們不能更細膩的對待技職教育,且無法投資更多資源於教育上,則「產學落差」將永遠是個話題。

因此,我們認為目前大家以「產學落差」所歸咎的「技職教育問題」,事實上應該是「整體教育問題」,本聯盟在綜整三次研討及幾次會議探討後的結果,提出下列主張,除了台家盟外,也獲得多個教育團體同意共同發起,呼籲各候選人應納入競選的教育政見中:

  1. 破除刻板印象:未來教育部應該重視行銷策略並進行資源整合,破除國人對於考試的迷思及各種刻板印象。
  2. 重視學生學習:各級學校(不論技職或非技職)的學生學習應著重在基本能力及核心素養的養成,而「基本能力」應同時包含「基本知識及實作能力」,所以,一方面要提升學校教師教學能力,以避免學生學習低落為主要目標,一方面則持續檢討課綱內容,強化學生基本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學習內涵。
  3. 提升教師知能:縮短學校教師與職業現場的落差,除了訂定鼓勵措施讓各級學校(不論技職或非技職)皆能引進業師或社會資源協助教學,也要讓學校行政及教師皆有能力及權限整合社會資源協助教學。
  4. 檢討升學制度:目前雖然號稱國中「免試入學」升高中,但因採納國中教育會考成績,以至於並未因此減輕國中生的考試負擔,新政府應積極重新檢討高中的升學制度,除了落實「免試入學」,也應協助國中端的生涯輔導機制;至於高中升大學的部分,除了應落實且持續改良目前的大學考招制度以確保大學多元選才外,並應督促大學端提升其招生專業,此外,也應協助高中端落實學生生涯輔導機制。
  5. 投注更多資源:除提高政府預算分配外,建議在「產業創新條例」中增加產業回饋教育條款,讓因此條例獲益的廠商能回饋教育現場,以培育產業未來人才。

共同發起團體:社團法人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振鐸學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全國中學學生權益研究會、國際技能發展協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臺灣實驗教育家長聯盟、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多元教育家長協會、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台中市海聲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家長會、臺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學校家長會、台中市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家長會、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家長會、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高雄市鳳山社區大學、高雄市港都社區大學、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基隆市教育關懷協會、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台北市家長協會、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新北市三重區心教育關懷協會、苗栗縣家長協會、雲林縣家長協會、台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屏東縣家長協會、臺東縣家長會會長協會、宜蘭縣家長會長協會、金門縣家長協會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