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仍存有迷思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升溫,衛促會昨日於常態社區據點活動融入即時的衛生教育,發現目前單向宣導的效果可能有限,給在做衛生教育的夥伴們參考:
1. 不少民眾都還是認為出門都要戴醫用口罩、騎機車也是,衛生教育時約有一半的民眾戴著口罩,我們問其流感流行時會不會這樣一直戴著口罩,大多數民眾回答不會,並開始思考何時應該戴口罩、那些人應該戴口罩。建議宣導時,應該更考量民眾的社會情境與認識,採取有效的策略。
2. 不少民眾認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會比SARS更容易致死,因為受到先前網路間傳遞的15%死亡率資訊所影響,在資訊洪流中,又對傳染病的致死率的分母、分子概念不清楚,因而產生誤解、恐慌。
3. 因為收到網路流傳的資訊,又沒有接收到清楚說明的資訊,在對病毒、傳染途徑沒有認識的情況下,民眾也認為貓狗、從中國大陸寄來的東西會傳染新型冠狀病毒。
4. 洗手雖有統一宣導資訊,但因缺乏實際的互動教學,民眾會依自己的習慣經驗來洗手。有些人回家後沒有先洗手的習慣,有些人是快閃洗手、碰到水就好,也有人洗手後繼續溼手噴酒精等行為出現。酒精是用來乾洗手的,溼洗手可能因此稀釋酒精濃度,減弱消毒效果,且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若有好好洗手,也不需要再用酒精消毒。
衛促會認為,民眾錯誤的認識,並不只是發生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期間,而是平時對傳染病的病原、傳染途徑與環境和宿主等概念不清楚所致。網路上的眾多資訊,跟政府的資訊在競爭、打資訊戰,但社區民眾常常難以分辨這些資訊的對錯與合理性,因為資訊戰常常是以快取勝。如何與民眾透過資訊公開、雙向風險溝通方式,從生活經驗去發掘防疫的問題、漏洞與死角,才是喚起民眾共同參與防疫的首要步驟。更重要的是,SARS流行期間,隨著疫情延燒,社會恐慌也加劇,疾病污名化問題十分嚴重,不僅影響防疫,更會造成許多社會排擠與對立。口罩荒、酒精荒已有跡象,我們切莫重蹈覆轍。
提前準備好防疫巷弄戰
從衛教的經驗中,我們也發現社區民眾並不清楚現在的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為避免不幸疫情延燒,造成更大的社會恐慌與防疫困難。衛促會建議各地方政府應該著手進行準備:
1. 地方政府民政局目前協助14天的居家檢疫,建議應確認全台各縣市的里幹事、里長都能清楚其防疫角色,也要讓里長與社區民眾知道及如何配合防疫措施、理解居家檢疫、告知自己及親友旅遊史、接觸史的重要性,以配合衛生與疾管單位同步防疫。
2. 著手進行基層診所、社區醫療群、社區藥局、衛生所,與社區組織的社區防疫演練,建立在社區間有統一傳遞正確資訊的管道,及規劃與進行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風險溝通與生活關懷措施,共同組成社區防疫網絡,一起做好穩定社區民心工作。
在疾管、醫療與衛生單位夙夜匪懈於一二線控制疫情的此時,各縣市的社區衛教與防護網,應同步備戰,在既有人力資源不足下,動員起社區與民間的資源和人力!
社區防疫若破功,醫療系統接續崩壞,請正視公衛體系輕預防、重治療的根本問題
SARS過後防疫系統與緊急應變機制雖已提升,但從過去新流感、登革熱等多次傳染病防疫經驗可知,台灣在第一層的決戰境外、第二層的醫院感控以及相關的疫情通報、調查與追蹤系統的機制,都已有不錯的發揮,但三層的基層衛生和社區防疫人力遠遠不足。
台灣長期以來公衛資源比例非常低,預防端的疾管與衛生的資源與人力編制遠不如治療端的醫事單位,基層衛生甚至有流動率高的問題。全國醫療保健支出高達1.2兆元以上,預防的經費竟長年不到5%(約500億元),預防傳染病的疾管署的經費更是不到0.5%(約58億元)。2018年的政府統計資料,醫療機構的醫事人力為25萬7千561人,相較於預防傳染病的疾管署人力為757人、協助的衛生所人力為4千444人是十分懸殊,而這些疾管衛生防疫人力,除奮力投入此次戰役,進行大量的調查與可能的病例追蹤外,也需要堅守原本其他如腸病毒、結核病、流感等傳染病、及婦幼衛生、慢性病與癌症防治等衛生業務。這種情況下,即便有一套社區防疫機制,運作上也會難以落實。現今,社區防疫應得備戰,除得開始動員社區系統與民間團體外,根本上應正視公衛體系輕預防、重治療的問題,才能真正扳轉逢疫必亂的諸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