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法國調查「伊斯蘭左翼」學者?390位國際人士連署譴責

2021/04/17
苦勞網特約編輯
【編按】在華文閱讀世界裡,國際新聞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地區,由於長期的資訊偏食,導致我們往往傾向用國際強權視角看待世界。苦勞網「南方一週」專欄,帶你用五分鐘時間總覽世界重要新聞,除特別側重第三世界與南方國家的事件外,在新聞來源方面,也嘗試更多採納各地非主流媒體的視角。

超過390位跨國學者連署聲援被法國政府斥為「伊斯蘭左翼」(Islamo-gauchisme)的學者與運動家。去年(2020)十月,法國一名中學教師帕蒂(Samuel Paty)因為向學生展示《查理週刊》諷刺默罕穆德的漫畫而遭斬首,在那之後,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及多位法國首長,都將國內族群衝突怪罪於左翼知識份子。

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發部長維妲爾的「伊斯蘭左翼」論,引發學者連署譴責。(圖片來源:半島新聞台)

這篇名為《國際聲援法國去殖民學者與運動家》的連署信,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巴契塔(Paola Bacchetta)、半島新聞台專欄作者坎吉(Azeezah Kanji)與史丹佛大學教授帕倫博-露尤(David Palumbo-Liu)三位作者發起。信中譴責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發部長維妲爾(Frédérique Vidal)在今年二月接受法國右翼媒體《匯流新聞網》(CNews)訪問時,語出驚人地表示:「伊斯蘭左翼正侵襲法國社會」,揚言對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大學的殖民主義與種族主義批評項目展開調查,目的是區辨「學術研究與輿論及社會運動之間的差異。」連署信認為,維妲爾的言論顯示國家因這些學科感到不安,因此急欲打壓之。

維妲爾宣稱:反/去/後殖民主義批判、反種族主義、反伊斯蘭恐懼症、多元交織性理論、去殖民女性主義與酷兒分析都是美國學術界的舶來品。但是連署信駁斥:去殖民理論與後殖民理論分別發展於拉丁美洲與印度,並且建基於法農與塞澤爾(Aimé Césaire)等有色人種法語作家的作品。

維妲爾的「伊斯蘭左翼」論,只是法國官員一連串類似言論的最新爭議。去年六月,馬克宏怪罪學術界鼓勵將社會問題「種族化」,結果導致分裂主義並且「分裂共和國」。去年十月,全國教育部長布蘭克(Jean-Michel Blanquer)警告「伊斯蘭左翼正在法國社會肆虐」,甚至譴責知識份子與恐怖主義之間的「共謀關係」。

巴契塔等作者認為,對於進步派與基進學者、運動家的攻擊,目的是維持「法國例外主義」,並且粉飾法國形象,掩蓋令人不安的事實:法國至今仍是殖民國(留尼旺、瓜地洛普、法屬圭亞那...等等),經濟、政治與軍事上,仍與昔日殖民地維持新殖民主義的關係。

法國的殖民心態也反映在政府對於有色公民與移民的治理上:包括禁止穿帶頭巾、充斥伊斯蘭恐懼症的反分離主義法案,以及鼓吹大規模監視、限制散佈警察暴力影像的全球安全法案,這些措施強迫可疑人口以屈從的姿態「融入」法國社會。

連署信指出,「伊斯蘭左翼毒瘤」論,反映右翼、殖民與種族歧視意識形態的合流,目的是打擊反殖民主義、反伊斯蘭恐懼症與反種族歧視鬥爭。這樣的壓迫不僅限於法國,巴西、土耳其、匈牙利、波蘭、美國、印度與其他地方,新自由主義、右翼、專制政府也正在崛起,壓迫重要學者與社會運動。

信末強調:將以國際串聯抵抗各地壓迫,並且將以邀請演說、共同發表論文、翻譯作品等合作方式,聲援法國學者與運動家。

特約撰述: 
責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