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持續熱映,目前全台票房突破兩億元,在北美也已累積四億美元,躍居今年(2022)票房冠軍。除了由「阿湯哥」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扮演的主角「獨行俠」與已故好友之子「公雞」之間的互動糾葛,本片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實機拍攝的空戰場景,以及外觀絢麗的各式戰機。
《捍衛戰士:獨行俠》作為好萊塢與美國國防部之間的合作產物並非秘密:不僅拍攝場景包括各美軍基地,包括停放最先進戰機的空軍基地,以及羅斯福號與林肯號兩艘核動力航空母艦,片中出現的 F-14 雄貓式戰鬥機、直升機、男主角駕駛的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也是美國國防部授權製片公司派拉蒙影業借用。派拉蒙也獲得美國國防部同意,在戰機內、外架設多台攝影機,才能捕捉片中那些充滿魄力的鏡頭。此外,美軍也支援飾演飛行員的演員們進行訓練,並且允許現役飛行員、地勤與海軍出現在片中。美國海軍還出動「藍天使特技飛行隊」為電影展示飛行秀。如果缺少美國國防部與海軍提供的硬體與人員等各方面協助,《捍衛戰士:獨行俠》幾乎不可能問世。
《捍衛戰士》:美軍與軍火商的置入性行銷
專家預估,《捍衛戰士:獨行俠》支付給美軍的金額超過了《鋼鐵人》(Iron Man)與《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為了讓美國國防部同意協助拍攝,支付金額可能創下好萊塢史上最高(《捍衛戰士》首集支付軍方 100 萬美元,36 年後的續集價碼必定翻漲好幾倍),此外,派拉蒙也與美國國防部簽訂多達 100 多頁的《美國國防部協助製片協議》。專門調查美軍涉入娛樂產業的英國記者湯姆・賽克(Tom Secker)與團隊根據《美國訊息自由法案》取得了 3 萬多頁的美國國防部內部資料,發現根據派拉蒙與美國國防部之間的協議,電影製作方不僅必須在拍攝前提交劇本以供審查,美國防部還有權編輯劇本、刪除認為不符美軍形象的演員、影像或內容。影片拍攝完成後,製作方也必須將最終版本交由美國國防部,確保成果與最初商定的劇本一致,否則美國國防部有權撤銷片中出現的設備與人員影像。根據協議,美國國防部也要求在劇本中加入「關鍵對談重點」,其目的就是確保精心設計的軍方訊息透過螢光幕準確傳達給觀眾。
儘管美軍參與程度甚高,美國國防部也幾乎擁有左右劇本走向(甚至是電影生死),但畢竟對於派拉蒙而言,《捍衛戰士:獨行俠》的拍攝成本已高達 1.7 億美元,如果無法獲得美軍協助,拍攝成本將再度大幅提高,等於提前宣告作品胎死腹中。然而美國國防部對此卻相當低調,在協議中,美國國防部要求盡量淡化軍方參與程度,只要求在片尾字幕打上「特別感謝美國國防部」一行字。顯然,美國國防部一方面希望透過賣座電影傳遞對自己有利的訊息,另一方面也努力避免民眾觀影時意識到這是一部含有美軍置入性行銷的電影。有別於廣告,置入性行銷是企業與政府機構將所欲行銷的產品或觀念,以隱晦的方式在媒體上呈現,目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觀眾。置入性行銷模糊了商業廣告、政治宣傳與事實之間的界線,衍生的道德爭議也為媒體學者們所批評。
例如《捍衛戰士:獨行俠》開頭出現的超音速戰機「暗星」,根據導演柯金斯基(Joseph Kosinski)的說法,正是全球最大軍事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正在研發的「SR-72」無人高超音速戰略偵察機。「洛克希德・馬丁」總裁暨執行長泰克萊(James Taiclet)在電影上映後,驕傲表示臭鼬工廠(洛克希德・馬丁旗下的研發部門)與《捍衛戰士:獨行俠》製片人合作,將「最先進的未來科技帶到大螢幕上」。除了為自家產品打廣告,《捍衛戰士:獨行俠》也為「洛克希德・馬丁」粉飾產品缺陷。片中也不時出現對於「F-35」閃電戰鬥機的溢美之詞。但在現實中,美國眾議院正因為一份關於 F-35 存在 835 項包括網路安全性漏洞、維修成本高昂、只有 55% 戰機能完成任務等設計缺陷的報告,諮詢美國國防部。
令美軍招募暴增 500% 的《捍衛戰士》
究竟美國國防部在《捍衛戰士:獨行俠》置入的「關鍵對話重點」是什麼呢?美國國防部對此三緘其口,但仍可透過事後美軍軍方反應推敲。例如美國空軍趁著本片上映熱潮,推出媲美電影畫面的招募影片,海軍也在電影院內設置招募攤位。近年美軍幾乎各軍種招募都未達標,美國國防部顯然想再次複製《捍衛戰士》首集的成功經驗。36 年前,同樣由阿湯哥領銜主演的第一集電影,成功為海軍招募了大批年輕新兵。電影上映當年的 1986 年,申請入伍從軍人數暴增 500%。
《捍衛戰士》首集上映當時,美國士兵從失利的越戰戰場歸來已經歷十年,但越戰卻仍在各方面持續影響美國人民:經歷血腥殺戮的士兵們返回家園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飽受幻覺、性格大變、失憶等症狀所苦,許多退伍軍人染上毒癮與酗酒惡習。越戰失敗也讓美國民眾對美軍干預外國事務深感厭惡,這種心態被保守派政治學家們批評為「越南症候群」。美國總統雷根任內,為了鼓吹採取更具侵略性的手段對抗蘇聯及全球共產主義勢力,在演說中鼓勵人民應克服越南症侯群,支持美軍干預。《捍衛戰士》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好萊塢電影:作為和平時期的大螢幕作品,全片沒有具體敵人與戰爭場景,相反地,鏡頭聚焦在年輕英俊的飛行員們,他們之間的嬉戲打鬧與同袍情誼,以及以當年角度而言華麗的空中特技...,《捍衛戰士》成功扭轉年輕人對美軍的形象,在申請入伍海軍的年輕人中,九成表示自己曾經看過《捍衛戰士》。
(美國空軍在 2022 年 5 月公布的招募影片)
被國防部屢次拒絕的奧立佛・史東
《捍衛戰士》中呈現的光鮮亮麗軍旅生活,正是美國國防部希望呈現的自身形象。相對之下,那些觸及美軍「真實面」的電影,則遭美國國防部拒絕支援。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曾經歷越戰的殘酷,他拍攝了兩部以越戰為主題的電影《前進高棉》與《七月四日誕生》,後者是根據羅尼・科維克(Ron Kovic)這位反戰運動家的自傳改編。羅尼・科維克在越戰戰場中中彈導致下半身癱瘓,歷劫歸來後染上毒癮與酗酒習慣,上半生的人生經歷讓他成為堅決的反戰運動家。《七月日日誕生》描繪越戰中美軍濫用藥物、種族歧視、濫殺平民與創傷後症候群等問題,相當具有真實性。相較於《捍衛戰士》獲得軍方全力支持,三年後上映的《七月四日誕生》卻屢次碰壁,這令奧立佛・史東在受訪時不禁嘲諷道:「『國防部娛樂媒體辦公室』宣稱自身目的是為電影製片人提供準確性,但實際上他們提供的是錯誤與謊言。」
奧立佛・史東口中的「娛樂媒體辦公室」位於洛杉磯中心,是隸屬美國國防部底下的單位,目的是提供所謂「影視製作協助」。美國喬治亞大學傳播學教授斯塔爾(Roger Stahl)專門研究美軍與中情局涉入好萊塢,他發現近十年以來,美國國防部與中情局至少對 2,500 多部電影與電視作品握有直接編輯與控制的權力。斯塔爾也發現奧立佛・史東的遭遇並非特例,國防部會要求好萊塢刪除涉及美軍爭議歷史的段落,避免討論戰爭罪、酷刑、核武安全、退伍軍人自殺、性侵犯與種族歧視等議題。斯塔爾研究發現,至少有數十部電影因為「內容問題」而遭美國國防部拒絕協助,最後導致作品無法完成的案例。
哥吉拉:從核武恐懼產物成為美軍好麻吉
好萊塢與美軍的合作可以追溯至 1927 年的《鐵翼雄風》(Wings),這部描述兩名飛官愛上同一位女主角的黑白默片,奪下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也開啟美國國防部介入影視產業長達一世紀的歷史。如今國防部娛樂媒體辦公室每年參與 130 部電影、電視及電玩項目,《捍衛戰士》製片人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在美軍協助下拍攝了《珍珠港》(Pearl Harbor)、《世界末日》(Armageddon)與《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曾自豪表示自己擁有能直通國防部的「熱線」,可以直接要求國防部提供 C-17 運輸機、航空母艦與 F-18 戰機,代價則是國防部可以直接在電影中安插角色。
在漫威電影《鋼鐵人》開頭,主角東尼・史塔克乘美軍悍馬車穿越阿富汗,並與美軍並肩作戰。為《衛報》等媒體撰寫影視相關文章的作者羅斯(Steve Rose)形容好萊塢是美國軍方最好的「僚機」(wingsman,跟隨隊長戰鬥機的同伴機,因此有幫手之意),指出美國國防部如何直接干涉好萊塢電影劇本與角色設定。例如《鋼鐵人》最初提交給國防部的劇本中,主角東尼・史塔克對自己的軍火商出身抱有反感,甚至批評「我試圖用來拯救生命的技術,被用來製作具破壞性的武器。」但在最後出爐的電影中,史塔克成為與美國國防部合作的軍火商。在 2014 年版的《哥吉拉》,國防部刪除一位日本角色提及自己的祖父是在廣島核爆倖存者的台詞,哥吉拉作為日本對於核爆恐懼之歷史誕生的怪獸,好萊塢版的《哥吉拉》卻是被核武喚醒,與美軍軍艦及戰機共同作戰。
真實空戰的可怕
相對於《捍衛戰士:獨行俠》裡飛行員在空戰中所展現的英勇帥氣,在現實裡頭,無論對於實際參與空襲行動的士兵,或是被襲擊的民眾,美軍行動都是可怕的存在。2007 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陸軍士兵乘坐阿帕契直升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上空無情掃射平民,擊斃至少 12 人,其中兩人還是路透社記者。期間飛行員甚至訕笑希望被搭救的民眾,最後將他們擊斃。這段名為「意外殺害」(Collateral Murder)的影片,被美國陸軍情報員雀兒喜・曼寧(Chelsea Manning)洩漏給「維基解密」,前者被美國政府以間諜罪起訴並判刑入監 35 年,而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更是在沒有被判刑的情況下,遭英國政府拘禁 3 年,如今面臨引渡威脅,美國政府預計將以 175 年有期徒刑,懲罰阿桑奇為了說真話而「損害國家利益」。
電影也不會提及美軍無人機空襲下的受害者,超過九成是平民。將此數據洩漏給媒體的前空軍情報分析師丹尼爾・海爾(Daniel Hale),和其他吹哨者一樣,被美國法院以間諜罪判刑 45 個月。在法庭內,他向法官表示:「我在這裡,是因為我偷走了從來不屬於我的東西——寶貴人命。」
其他難以啟齒的事實還包括:2021 年,美國陸軍出現過去 20 年以來最高的自殺率、2019 年,每天平均有 17.4 個美國退伍軍人自殺。片中最不合時宜的橋段,或許就是在極端氣候危機持續發生的當下,戰機持續起飛。根據統計,美軍每天需要購買 2 萬 7 千桶原油,一年碳排放超過 2 億 7 萬噸。如果「美軍」自己就是一個國家,那麼它的碳排放將超過全球 140 個國家。
「在 1986 年曾受到《捍衛戰士》電影感召,後來決定入伍的年輕人當中,有多少人會知道自己未來將死在伊拉克的戰場上?」三度入圍普立茲獎的好萊塢資深記者大衛・羅伯(David Robb)在總結 1980 年代好萊塢與美軍合作的遺緒時提出了上面這個尖銳的問題。隨著美國撤軍伊拉克與阿富汗,逐漸以無人機取代實際士兵來從事任務,等待那些受電影鼓舞而接受徵召的年輕人,未來卻沒有更光明。「當我開了第一槍並殺了人,我的心碎了。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身處在這個位置,必須了結某個人的生命。」美國空軍無人機操作員布蘭登・布萊恩(Brandon Bryant)表示:「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完全被摧毀,無法入睡,我做夢時想到自己的工作,完全無法逃避。」
(美軍掃射伊拉克平民的「意外殺害」影片)
回應
美國槍患背後的暴力文化推崇
美國槍患背後的暴力文化推崇
2022-06-16 新華社華盛頓6月15日電 記者孫丁
美國近期連續發生造成嚴重傷亡的槍擊事件。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向來推崇暴力文化,對內催生出難以解決的槍支暴力問題,對外更是肆意發動戰爭,橫行霸道,嚴重威脅世界和平。
據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數據,截至本月14日,美國今年已有超過1.9萬人因槍支暴力喪生、包括750名未成年人,已發生267起造成至少4人死傷的槍擊事件。僅在剛過去的周末,美國就發生至少11起此類事件,共造成至少11人死亡、45人受傷。
槍擊事件頻發,給美國民眾帶來巨大傷痛,給很多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在5月發生的震驚美國及國際社會的得克薩斯州尤瓦爾迪市羅布小學槍擊事件中,11歲的米婭·塞里略親眼看到一名教師被射中頭部,她把遇害同學的血抹在身上裝死才逃過一劫。在一段提供給美國國會的視頻證詞中,塞里略說,她“再也不會在學校感到安全”。
近來,美國各地不斷爆發反對槍支暴力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僅11日全美就有450多場集會。民眾要求政府和政客,切實解決槍支暴力問題,加強對兒童生命安全的保護。孩子正在上小學的斯薇塔·庫馬爾對新華社記者説:“沒聽說其他國家有這樣的困擾,這簡直太荒唐了。”
在輿論壓力下,白宮最近提出一系列加強槍支監管的倡議措施,國會眾議院通過所有控槍法案草案。在參議院,民主、共和兩黨部分議員日前就如何推進槍支安全立法達成框架協議,但協議中不包括禁售攻擊性武器、將合法購買這些武器的年齡從18歲調高至21歲、以及普遍加強購槍者背景審查等重要內容,並未觸及控槍問題的關鍵。
美國槍支問題長期難以解決,且愈加嚴重,一大原因是美國對暴力文化的推崇。
美國學者亨利·吉魯日前發表的文章《大規模槍擊與美國暴力文化》指出,在美國,槍支問題關聯著政治腐敗,是超級富豪和大財團掌控權力、與美國社會個人主義價值觀泛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鼓吹擁槍權的團體和軍工企業以巨額資金賄賂政客,並利用大財團控制的媒體不斷向公眾灌輸“個人自由等同於不受約束的擁槍權”的觀念。
美國的影視、動畫、遊戲等許多大眾文化娛樂産品都充斥暴力、血腥元素,各種殺戮、血腥、恐怖的畫面呈現在螢幕和其他文化產品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紐約客》網站文章說,世界上大部分暴力娛樂產品出自美國,“美國在現實中的屠殺和電影中的屠殺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
美國心理學家安娜·諾加萊斯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化暴力的社會”,電視、社交媒體、遊戲中滿是暴力,兒童和青少年長期接觸這些內容,或對暴力變得麻木、甚至認同並模倣,把暴力當成解決問題的手段。
正因為這種暴力文化,在美國,買槍成了消費,練槍成了消遣,隨之而來的就是愈演愈烈的槍患。羅布小學事件的槍手行兇前一周去買了兩把攻擊性步槍,以慶祝自己年滿18歲,隨後就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慘劇。
美國的暴力基因在一場場對外戰爭中更是顯露無遺。“美國的歷史是充滿戰爭和擴張的歷史”,美國歷史學家保羅·阿特伍德在《戰爭與帝國:美國的生活方式》一書中這樣寫道。
美國從以暴力為基礎的殖民制度中誕生。1776年獨立後,美國展開“西進運動”,大規模地將印第安人從他們的土地上驅逐,還直接動用軍隊屠殺印第安人。美國的種族滅絕,導致印第安人口從1492年的500萬銳減到20世紀初的25萬。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指出,美國是“在種族滅絕中誕生的”。
美國一貫通過暴力和戰爭對外擴張,其奪取霸權的歷程伴隨著戰爭和殺戮。在建國以來24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只有10多年沒有打仗。
近幾十年來,為了維護霸權,美國對外推行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干涉主義,發動或挑起一系列戰爭,給國際和平與穩定造成嚴重威脅和破壞,給許多國家和地區帶去了無盡災禍和苦難。據統計,從二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地區發生248次武裝衝突,其中201次由美國發動、佔比超過八成。自2001年以來,美國非法發動戰爭和軍事行動造成超過80萬人死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美國反戰組織“不戰而勝”負責人埃麗卡·費恩說,包括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經濟不平等在內的重大全球性威脅,從來就沒有軍事解決方案。美國政府削減公共產品投入,繼續無節制地為軍火商提供資源,最終只會損害本國和全世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