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天,澎湖的馬糞海膽就要進入開放採捕期(7/1-8/
認識馬糞海膽
馬糞海膽原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屬雌雄異體,
由於馬糞海膽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近乎無效的管制措施加上人為貪婪濫捕 導致問題嚴重惡化
澎湖縣政府為了避免漁業資源浩劫,
澎湖在地民間組織—
【表一】澎湖縣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
物種 |
管制水域 |
禁漁期 |
相關規定 |
罰則 |
白棘三列海膽 (馬糞海膽) |
澎湖縣海域 |
9/1-6/30 |
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持有 |
依漁業法第60條第2項規定,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
7/1-8/31開放採捕期間: |
國際間保育海膽策略:
總量管制、許可證制度、捕撈限制(禁漁期+禁漁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
-
搭配嚴格的採捕許可證制度
-
捕撈限制(限制季節、體長、區域)
-
總量管理、個別配額管理系統
-
嚴格有效的漁獲申報與統計
用上述四點回頭檢視澎湖縣政府的管理措施,
-
沒有建立採捕許可證,捕撈期一開放,人人都可下海捕撈。
-
只有限制季節、體長的捕撈限制,卻沒有「輪牧」
概念的採捕區域限制。 -
沒有總量管理,導致撈捕期一到,全民無限制的撈捕,造成「
公地悲歌」。 -
最讓人難過的莫過毫不受重視的漁獲申報與統計,
不論澎湖縣政府或漁業署,完全無法掌握過去幾年的採捕數量。
以下整理日本、美國、紐西蘭、加拿大的保育海膽管理策略。
國家 |
地區 |
管理策略 |
備註 |
日本 |
1. 許可證制度 2. 最小體長限制 3. 禁漁期 4. 禁漁區 5. 捕撈方法限制 |
管制沿海16個區域、6種海膽 |
|
美國 |
加州 |
1. 許可證制度 2. 最小體長限制 3. 限制捕撈天數 |
管制物種:紅海膽 |
阿拉斯加 |
總量管制(TAC) |
||
華盛頓 |
1. 分區禁漁 2. 禁漁期 3. 最小體長限制 |
||
奧勒岡 |
1. 最小體長限制 2. 嚴格卸魚申報 |
管制物種:紅海膽 |
|
紐西蘭 |
1. 許可證制度 2. 限制漁撈方法 3. 禁漁區 4. 總量管制(TAC) 5. 配額管制(QMS) |
1992年起已暫停發放新的許可證 |
|
加拿大 |
魁北克 |
1. 許可證制度 2. 卸魚檢查、申報 3. 禁漁期 4. 禁漁區 5. 總量管制(TAC) |
資料來源:〈澎湖重要物種保育與經營計畫報告〉,2020,
保育組織沉痛呼籲澎湖縣政府 盡速檢討現行法規與執法量能不足問題
國外無數保育經驗及調查都發現,在有效管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