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3
顏瓊玉/特稿
政府編列預算不只是要合法,還要合理。經濟部在國防役叫停後仍編列年薪百萬的人事預算、二二八基金會在完成階段性功能後仍維持龐大編制,前者在鑽空窗期漏洞,後者已明顯不合時宜,都有檢討改進、避免浪費公帑的必要,否則只會加深民眾的負面觀感。
根據主計處統計,七月份各行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四萬二千一百卅七元,而根據民間人力公司的調查,職場新鮮人的起薪不到二萬元也已經不是新鮮事;沒想到,經濟部申請的國防役職缺,年薪百萬不是夢,而政府捐助的基金會員工,階段任務都已完成,月薪也有五萬多,如此「差別待遇」,叫一般藍白領階級如何服氣?
國防役之所以在今年踩煞車,主要就是公平性與合理性受到質疑,因此,政府推出「研發替代役」,明年上路,待遇硬生生比國防役少了一大半,沒想到經濟部仍在空窗期鑽漏洞。
至於二二事件紀念基金會,設置有其任務與使命,各界也給予肯定,畢竟歷史的錯誤不能挽回,只能企盼經由補償給予撫慰與照顧。只是,當任務已完,轉型的經費又尚未經立法院通過,基金會應該自行調整組織以利長久經營,更何況其經費來自政府捐助,等於人民買單。
M型社會的極富極貧現象,台灣難脫這個時代趨勢,行政院也積極促進社會福利制度完整,以照顧處於M字底端的弱勢者。但是,國防役的碩士年薪可達百萬、任務大減的基金會員工也有月薪五萬多,連人事局官員乍聞之下都質疑「有可能嗎?」
或許這兩案都只是「個案」,不過,連官員都如此反應,顯示其待遇確實悖其常理。不論錢多錢少,只要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都不應該在不合理的情況下虛擲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