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暐/綜合報導
2005年一個寒冷的冬夜,《紐約時報》駐巴格達記者約翰.博恩斯,正待在位於底格里斯河畔、警備森嚴的「綠區」辦公室中,等候紐約編輯部的來電。這時他又聽到外頭傳來一隻小貓咪的哭叫聲。
博恩斯已連續3晚聽見這哭聲,身為動物愛好者,這絕望的叫聲不僅意味這可憐的小傢伙可能難逃一死,也像是在替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人發出哀鳴。
駐地記者 伸援手作功德
博恩斯和幾名同僚會抽空照料逃進來的貓咪。伊戰爆發後,附近一帶貓咪基於求生本能,知道被那道3.6公尺高圍牆環繞的區域內食物充裕,人們也仁慈友善,是理想的避難處所。離開這裡,貓咪必須面對無數尋求自保的人和牠們爭奪食物。
「綠區」是伊拉克政府機構、外國使館、派駐伊拉克的外國新聞媒體辦事處等的所在地,不消說警戒森嚴,裡面的食物供應也不虞匱乏,特別是像《紐約時報》駐巴格達辦公室這樣的地方更是3餐按時推出剩飯殘羹,無怪乎貓口數量激增。
很快地,博恩斯的辦公室附近便聚集多達60隻貓咪。負責掌廚的兩名伊拉克年輕人雍尼斯和薩伊夫會仔細記下前去用餐的貓咪,就像食堂一樣。有時,博恩斯還訂購約旦的貓食罐頭為這些不速之客加菜。這些罐頭要運抵當地,得經過充斥著埋伏、綁架和炸彈襲擊的公路。
身為《紐約時報》駐巴格達分社主任,博恩斯每晚都會詢問手下當天招待了多少隻貓咪吃飯。博恩斯認為自己不能為減輕當地戰亂所造成的不幸做出什麼貢獻,餵養這些貓咪勉強算是功德一件。
獸醫外逃 結紮計畫告吹
駐伊拉克美軍指揮部有一套衡量伊國情勢好壞的標準,但對博恩斯來說,每晚計算用餐貓咪的數量成了他個人評估局勢的量尺。
隨著貓咪數量高低起伏,博恩斯的心情也跟著變化。在冬天「貓流感」流行時,或辦公室養的兩隻狗(牠們本身也是「難民」)發狠攻擊貓咪,數量便急劇減少。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樂見貓口數量暴增。有些人,如博恩斯的太太珍妮,雖然也屬愛貓人士,卻認為貓口數量已經失控。她常在三更半夜被雄貓爭風吃醋的打架聲吵醒,或在晚餐時間途經博恩斯為貓咪搭建的「貓咪汽車旅館」時,被數十隻飢餓貓咪的叫鬧聲搞得心神不寧。
博恩斯想藉閹割方式控制貓口數量,但巴格達當地的寵物醫生似乎全已逃亡國外,沒有人能夠動這種手術。博恩斯曾找一位家畜醫生為他們飼養的母狗「癢癢」(Itchy)動結紮手術,結果差點要了牠的狗命。
儘管美軍部隊裡一直有餵養動物吉祥物的傳統,駐伊美軍指揮部對流浪動物卻很不友善,下令部隊官兵除了炸彈偵察犬外,不得收容或餵養流浪貓、犬。
只是過客 幫多久算多久
美軍指揮部今年發出的一道命令寫道,那些貓、狗「毛茸茸的,很可愛,但比你想像的危險許多」。美軍軍醫警告官兵們必須防範狂犬病之類的疾病。不過,駐阿富汗和伊拉克許多美軍部隊根本不理會這道命令。
有的部隊告誡愛護動物的官兵,一旦奉調別處,那些習慣被他們餵養,已失去自衛本能的流浪動物勢必被棄養,屆時牠們將無所適從。
博恩斯承認這確實是個問題,他也不確定自己會在伊拉克待多久。不過他認為眼下這批貓咪的福祉以及同僚們的士氣要比長期的考量更重要,畢竟出了那道高聳的圍牆,貓咪們能夠存活下去的機會十分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