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鬥遊行今天(11/10)下午登場,本次主題是「和平反戰、民生優先」,秋鬥召集人黃德北表示,台灣長年面臨高物價、高房價、高工時等「三高」問題,呼籲賴清德政府應將執政重心放在社會改革,讓人民過好生活,並堅守反戰和平立場,不要讓台灣捲入美中對抗並扮演美國的棋子,激化兩岸衝突。
秋鬥遊行隊伍下午一點先是在中山南路國家圖書館前集結,沿著愛國西路、公園路宣講,途經總統賴清德官邸,最終抵達凱道。參與者在身上別有象徵和平的黃絲帶,還在凱道上點燃煙霧彈,強調台灣人民普遍希望和平,反對戰爭帶來的煙硝味。
黃德北表示,近年全球衝突不斷,每一起爭端幾乎都有美國參與其中,台灣若持續配合美國挑釁中國大陸,讓戰爭陰影壟罩在台灣海峽上空,最後很可能就變成下一個烏克蘭。黃德北批評,目前台灣的狀況就是應該堅持反戰,賴清德卻主張備戰,還要向美國購買更多武器,未來更可能送年輕人上戰場,人民應該團結起來要求賴政府改絃更張。
秋鬥宣言中提到,台灣勞權長年未獲改善,勞工處於低薪、高工時的惡劣勞動環境,愈來愈多年輕人成為買不起房、租不起屋的躺平族,民進黨卻放任房價持續高漲;在環境與土地議題方面,2013年大埔事件後,民進黨曾提案廢除區段徵收、修改土徵條例、嚴審都市計畫,政黨輪替後卻沒有兌現承諾;三接案公投時民進黨公開承諾減煤,至今卻有增無減,導致空污日益嚴重,「以環運起家的民進黨如今正在毀滅台灣這片淨土!」宣言批評民進黨面對內部治理不善的檢討聲浪時,總是以對抗中國來轉移焦點。
本屆秋鬥前夕,有團體署名「左翼青年陣線」公開發佈新聞稿,就秋鬥主辦單位對於中國的立場提出質疑,該陣線指出,秋鬥論述過於簡化,對中國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30年前,還認為中國只是美國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但今日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區域中有其主動角色,其對台政策不只是「被美國逼出來」的反應,而有其自身「民族復興」的戰略。
工運人士鄭村棋今日表示,事情有輕重,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美國帝國主義當然是左翼第一優先應該要反對的;而中國大陸確實也有它的問題,但是他也反對民進黨延續過去國民黨反共的框架來污名化中國大陸。鄭村棋強調,左翼青年陣線公開點名秋鬥是好事,應該予以重視,樂見左翼就如何看待中國大陸進行公開辯論,如何重新認識中國,大家應該攤開來辯清楚。
回應
國際秩序是否會被西方的雙重標準所顛覆?
國際秩序是否會被西方的雙重標準所顛覆?
2024-09-22 德國之聲中文網 Christoph Hasselbach
歐盟外交高級專員波瑞爾(Josep Borrell)今年5月在英國牛津大學演講時曾說:「不管我去哪裡,總是會受到雙重標準之指責。」法國總統馬克宏在2023年初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也曾表示:「全球南方國家已經對我們失去了信任,其程度令我震驚。」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2023年4月在北京抨擊完中國的人權狀況後,遭到了中國時任外長秦剛的當面反擊:「在人權問題上,中國不需要西方來當教師爺。」
長期以來,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指責:西方只在需要貫徹自身利益時才高舉「基於規則之國際秩序」的大旗。而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2023年加薩戰爭爆發後,此類指控更是顯著增多。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總統拜登就說,如果俄羅斯獲勝,就意味著「基於規則之國際秩序的終結」;並由此認為,保衛烏克蘭就是保衛國際秩序之原則。然而,西方國家卻沒能拉攏發展中國家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即便是同樣採用民主體制的印度、巴西、南非等國,就算他們並不認同俄羅斯的行為,也依舊在和俄羅斯做生意;部分國家的對俄貿易額甚至比開戰前更高。
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曾經就此指出,歐洲人「顯然以為歐洲的問題就是全世界的問題,但是世界的問題並不是歐洲的問題」。印尼國防部長、候任總統蘇比延多(Prabowo Subianto Djojohadikusumo)也曾尖銳地表示,在和平議題上,西方國家「顯然對烏克蘭適用一套標準,對巴勒斯坦又適用另一套標準」。
德國政治學者、慕尼黑安全會議研究與出版部主任艾森特勞特(Sophie Eisentraut)在她的論文《標準落差:西方雙重標準與國際規則價值之解讀》(Standard Deviation – Views on Western Double Standards and 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Rules)中就指出,在地緣對立日益嚴重的當今世界,西方模式、或者說基於規則的現行國際秩序正在不斷喪失公信力。艾森特勞特認為,西方國家將因此面臨越來越大的麻煩,因為同時西方的相對實力正在下降。
與此同時,北京則在力推自己的「絕對主權」理念,強調「不干涉別國內政」並「尊重文明多樣性」。這套理念也受到俄羅斯的歡迎。去年夏天的金磚國家南非峰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丁就說:「真正的多極化國際秩序正在誕生,一個國家或者一小撮國家主宰世界的時代行將結束。」這樣的言論頗受許多非洲國家的歡迎。
事實上,全球許多國家及民眾都認為:現行國際規則以及多邊機構有著很深刻的西方烙印,主要服務於西方國家利益,且西方國家自己也往往不遵守這些規則。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最新調研顯示:印度、奈及利亞、沙烏地、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印尼、巴西、土耳其這九個總人口相加高達27億(約佔全球人口1/3)的國家中,只有52%的民眾認為現行國際規則符合本國價值觀和利益。
艾森特勞特明確指出,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之指控往往是正確的。比如,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注意到,相仿國家如今強調捍衛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但是在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西方國家卻沒有尊重伊拉克的領土完整。西方國家在打擊恐怖分子時,也出現了不少非法拘押等違反人權標準的現象。此外,歐洲也在和北非國家專制政府展開充滿爭議的合作,以阻止難民前來歐洲。
同時,艾森特勞特也警告說,來自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批評,往往還有為自己侵犯人權行為或者赤裸裸的利益外交行徑辯解之目的;不論如何,這都導致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人對普世規則、普世價值產生質疑。這位政治學者認為,西方國家正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西方國家擔心,如果在這個問題上開展自我批評,就很容易給地緣政治對手落下口實;另一方面,要是西方國家無視這些批評,也會落實其他國家對其的「自欺欺人」之指控,從而像法國總統馬克宏所說的那樣,導致國際秩序的衰亡。
艾森特勞特在其論文中建議,西方國家應當盡量縮減對別國以及對自己的標準落差,並且開誠布公地探討「哪些方面確實難以真正貫徹標準」。她認為,西方國家不應當繼續將世界各國非黑即白地區分為「遵守規則」與「破壞規則」之國家,因為在黑與白之間存在大量的不同灰階。這位政治學者還指出,在專制國家中,關於本國推行雙重標準或者自我糾錯的坦誠討論,更加難以開展。她還警告說,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抨擊西方雙重標準時,往往伴隨著危險的潛台詞:「相比毫無標準的國際秩序,雙重標準的國際秩序可能更惡劣。」
艾森特勞特呼籲,西方國家必須對這種暗示予以回擊,「要是世界沒有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規則,不僅僅是西方國家,眾多發展中國家也會受到嚴重損害。」
社運界批綠:意見不同就打壓
社運界批綠:意見不同就打壓
2024-01-03 聯合報 陳熙文
蔡政府執政近八年,對於南鐵東移案、開放萊豬、開發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等立場,皆與過去民進黨在野時所宣揚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被批評「執政以後就換了腦袋」。過去,民進黨曾和社運界站在一起;如今,社運和環保人士說,側翼網軍猖獗,公共議題的討論毫無空間,持反對意見就被打壓成中共同路人。
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曾力挺居住正義、重視食安,同時對環境保護的議題不遺餘力;在蔡總統任內卻爆發不少社會運動,包括在居住正義方面,先後爆發台南南鐵東移迫遷案、新北大觀社區迫遷案,乃至於近期浮上檯面的桃園龍科三期擴建徵收案,皆遭到社會的批判。而民進黨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最明顯的莫過於二○二○年八月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
在環境議題方面,蔡英文曾在二○一三年、擔任總統前公開表示「藻礁永存」願望,後來卻規劃開發設立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她事後則辯稱,當年說藻礁永存是指「觀新藻礁」永存,非桃園大潭觀音藻礁;更表示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遭到環團的大力批評。
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表示,猶記當時藻礁公投聲勢上來後,他每天在網路上都在封鎖、解友,因為:只要發表關於「護藻礁」的言論,就會被大量的網軍、側翼攻擊,立馬成了中共同路人。潘忠政心有餘悸地說:「可以說是窮於應付!公共議題的討論是毫無空間。」
長期參與社會運動的台鐵產業工會秘書長朱智宇觀察,蔡總統連任之後,公共事務討論空間就不斷在縮小。他指出,在自媒體和政黨側翼的蓬勃發展之下,很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在網路意見領袖一句話後,持反對意見的都變成支持中國、打擊本土政權的惡人。
「社會確實產生分裂。而社會意見的分裂,並不是在議題的對錯上產生的,反而是在維護政權下被製造出來的!」朱智宇表示,那樣的噤聲,確實打擊到社會抗爭的力量。而在疫情肆虐期間,社運無法透過講座或是線下活動串連,更難以發聲。在「抗中保台」之下,社會各類的多元議題無法進入討論;假如社運團體不是一起維護本土政權永續,就會被打成「傷害本土政權」的惡人,沒有進一步談改革的空間。
師大政治所教授曲兆祥表示,蔡政府八年執政,讓台灣走上國際舞台,值得肯定;但對於蔡英文總統任內社會衝突加深,顯然「執政以後就換了腦袋」。只要當選成為國家的領導人,就會發現很多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在野黨執政後,就是一種角色的轉換,到底要以理念為優先、還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未來無論誰執政都必須面臨這樣的抉擇。
抹紅劉德華 綠營自傷基本盤
抹紅劉德華 綠營自傷基本盤
2024-11-05 中國時報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港星劉德華來台開唱,遇颱風干擾,粉絲憂心看不到偶像表演;未料民進黨立委王定宇雪上加霜,嗆劉德華「媚共,不值得一看」。而劉德華開唱後,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一看到他演唱〈中國人〉一曲,竟又說這是「非常中國的設計」,意指他在搞統戰。
這兩人的言論當然源自綠營一貫的抹紅策略,想要藉此擦亮抗中招牌,在未來選舉中得利。但他們急著作怪,卻忘了:劉德華的粉絲以中年以上觀眾居多,而此族群又是民進黨基本盤所在,攻擊他等於搬磚頭砸自己的家具,黨主席賴清德看了必定皺眉。然而,若不是賴清德在今年國慶晚會以「祖國論」言詞揶揄台灣演員吳慷仁等人,恐怕兩人也不敢用政治標籤來抹紅與汙衊藝人。
劉德華的名曲大都在90年代發行,那是台灣流行音樂的「香港入侵」時期:從王傑、林憶蓮、王菲,一直到張學友、劉德華等「四大天王」,他們兼具演唱實力與偶像魅力,讓台灣歌迷大開眼界,也刺激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進步;當時劉德華的《忘情水》專輯賣到近100萬張,他的暢銷曲也成了KTV的必點金曲,大家都會唱。〈中國人〉一曲創作於1996年,詞曲都出自台灣音樂人;當時大家愛台灣、但也尊重別人的政治認同,唱與聽這樣的歌完全沒問題,不像現在必須擔心被抹紅。
台灣國民歌后鳳飛飛也曾主唱〈我是中國人〉,流行樂壇第一男高音張雨生也有一首〈心底的中國〉,近20年最紅女團SHE也唱了〈中國話〉一曲,難道也都是「為匪宣傳」?年底即將在大巨蛋首唱的周杰倫,更是以中國風歌曲紅遍兩岸,歌詞甚至被編進了中學教科書,是不是王定宇與王義川屆時也要嗆一句「不值得一看」?
閣揆卓榮泰對此事的發言「希望在台灣表演的文化藝人都了解台灣當前的國家需求」,令人捏把冷汗:是不是他們上台前,都要發一本「十年政綱」之類的冊子,背熟以後才能表演?這樣的期待,跟對岸當局有何實質差異?
近十年來,本土主義已激化成偏狹的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且一步步侵入公民社會與民間生活,讓許多台灣人為了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跟親友反目成仇。在政策上,本土主義成了文化政策與經費補助的關鍵詞:只要跟「台灣」兩字沾上邊,創作與表演品質不重要,本土就是王道;反之,只要表露一絲對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嚮往,就會引來謾罵與汙衊,一頂紅帽就扣過來。
台灣觀眾欣賞港陸藝人,或台灣藝人到大陸表演,百分百都是文化與商業活動;節目結束,回到生活,大家愛台灣的程度絕對不會少於政治人物。抹紅只會引來反感,讓綠營選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