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人民的「災難日」(Nakba),每年的這天,巴勒斯坦人民都會紀念1948年以色列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並將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逐出自己的家園。以色列在本月宣布對加薩發動新一輪攻勢,計畫長期佔領加薩,將巴勒斯坦人民驅逐至加薩南部。歷經屠殺、因封鎖導致的飢荒、失去家園與財產的巴勒斯坦人民,將以色列該計畫稱為「第二次Nakba」,也有人認為過去77年以來,Nakba其實從未停止。
Nakba是阿拉伯語,意為「災難」,指的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清洗,包括驅逐巴勒斯坦人民、將其變為難民、剝奪巴勒斯坦財產、摧毀巴勒斯坦城市、鄉鎮及村莊,並試圖抹除巴勒斯坦人民存在的歷史。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前後,猶太復國主義民兵及以色列軍隊透過恐怖行動、屠殺及其他暴行,迫使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猶太復國主義民兵及以色列軍隊並系統性地掠奪及摧毀巴勒斯坦財產。到了1949年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議時,估計已有約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淪為難民(約佔當時生活在後來成為以色列領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口的75%)。以色列村毀的巴勒斯坦村莊、鄉鎮及城市數量,共計約400至500個。
19世紀80年代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崛起之前,巴勒斯坦早已是一個繁榮且各宗教共存的社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共同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和宗教自治。巴勒斯坦人參加奧斯曼帝國議會選舉,代表巴勒斯坦選區發聲。當地經濟自給自足,並且融入區域和全球經濟貿易網絡。
一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巴勒斯坦託付給英國管理,稱為「託管地」。託管制度原本旨在為當地原住民族的自決與獨立鋪路。然而,巴勒斯坦託管地與其他託管地不同,因為它要求英國協助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模糊界定的「猶太民族家園」。在託管期間(1922至1948年),英國偏向建立猶太復國主義的政治機構,犧牲了當地巴勒斯坦多數人口的利益。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提出分治計劃時,猶太復國運動僅擁有7%的巴勒斯坦土地,人口數量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儘管如此,該計劃卻主張在巴勒斯坦55%以上的土地上建立一個猶太國家。
由阿拉伯高級委員會(AHC)領導的巴勒斯坦政治機構,認為聯合國分治計劃違背了自決原則和多數權益,因此予以拒絕。相對地,AHC主張巴勒斯坦應維持一個單一且民主的國家,確保包括猶太公民在內的少數群體的權益,例如在立法機構中按比例代表,並在某些領域享有猶太社群自治。
雖然美國在投票時支持分治計劃,但杜魯門政府很快意識到該計劃無法落實,轉而支持將巴勒斯坦置於聯合國託管之下,直至找到政治解決方案。然而,杜魯門政府隨後再次改變立場,承認以色列為國家。
是的。
1948年3月,由以色列首任總理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領導的猶太復國主義領袖們批准了「D計劃」(Plan Dalet),該計劃明確要求:「以縱火、炸毀,並在廢墟中埋設地雷...等方式摧毀村莊,如遇抵抗,必須殲滅武裝力量,並將居民驅逐出國界之外。」
該計劃在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之前就已開始實施。當時已有約25至3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被驅逐,或在猶太復國主義民兵攻擊主要巴勒斯坦城市(如耶路撒冷、海法、雅法、提比里亞)和村莊後逃離,這些攻擊包括針對平民的轟炸行動以及在迪爾亞辛(Deir Yassin)等村莊發生的大屠殺。
以色列建國後,這場種族清洗運動進一步加速和擴大,到1949年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議時,已有約75萬名巴勒斯坦人民成淪為難民。在簽訂停戰協議之後,以色列仍持續驅逐巴勒斯坦人民,包括在1950年10月之前,持續將阿爾馬吉達勒(即今日的阿什凱隆市)的巴勒斯坦居民驅逐至加薩地帶。
1948年約有75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如今全球已有超過70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其中570萬人是登記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的難民。
此外,目前在以色列境內還有超過40萬名巴勒斯坦公民,他們雖然擁有以色列國籍,但因在建國期間被驅離家園而被列為「國內流離失所者」(IDPs)。他們被迫離開家園,財產也被剝奪,儘管仍留在以色列領土內並取得公民資格,但以色列至今不允許他們返回土地和房產。
《世界人權宣言》第13條規定:「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並返回其本國。」
此外,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12月通過的第194號決議規定:「希望返回家園並與鄰居和平共處的巴勒斯坦難民,應在最早可行的時間獲准返回;選擇不返回者,應獲得財產賠償,對財產的損失或破壞,依據國際法或公平原則,應由負責的政府或當局予以補償。」
根據國際法,難民返鄉權利受到保障,且難民身份可自動傳給後代。聯合國指出:「巴勒斯坦難民與其他長期難民問題無異,例如阿富汗或索馬里的難民,這些難民跨代延續,聯合國難民署(UNHCR)將其視為難民並提供援助。長期難民問題通常是因無法解決根本政治危機而產生。」
巴勒斯坦難民危機已持續近75年,根本原因在於以色列拒絕允許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家園和財產,這違反了國際法。
以色列對加薩發動種族滅絕戰爭,至今已持續19個月,不僅已殺害5萬2千多名巴勒斯坦人民,戰爭期間,加薩約240萬名人口至少都經歷過一次以上的流離失所。
5月5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宣布對加薩發動新一輪的攻擊,計畫將巴勒斯坦人民驅趕至加薩南部,目的是征服並佔領加薩。該計畫被巴勒斯坦人民稱為「第二次Nakba」。
在1948年Nakba的77週年,以色列針對加薩的種族滅絕仍在持續:在加薩,7成的基礎設施被破壞,以色列對加薩的全面封鎖至今已超2個月,聯合國認可的「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系統」(IPC)報告指出:92萬5千名加薩人民(約44%)正面臨「緊急」嚴重糧食不安全種態,接近飢餓臨界點,另有24.4萬人(約12%)處於「災難」狀態,意味他們已經低於該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