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停止「新兩國論台獨路線」 阻止台灣混亂內耗走向戰爭危局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25/05/20
資料來源: 

今(20)日上午,賴清德發表施政周年談話,如評論預期民進黨政府礙於中美關稅經貿談判的大背景,今天賴清德的講話會比較「和緩」,避免尖銳、刺激性的用字,但是觀諸通篇內容卻仍是以“脫中”為根本策略的“台獨”思惟講話,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堅持走分離主義台獨路線,繼續操做兩岸對抗走下去不會有改變的跡象。對此,勞動黨發表聲明,呼籲賴清德應虛心接受民意的監督、回應民眾的不滿,調整現行嚴重錯誤的政策路線。

勞動黨認為,賴清德上任已滿一週年。針對過去一年賴清德的施政成果,媒體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民眾對其高度不滿意,尤其是司法改革和兩岸政策,民眾不滿意度高達58%;對於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居住正義和能源政策,民眾不滿意度則為50%和57%。對於這樣的數據,我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賴清德執政這一年來,台灣的民主制度、經濟與產業發展、勞工待遇、兩岸關係等重要領域都受到其錯誤政策的嚴重損害。

首先,在對民主體制的危害方面,民進黨不斷用仇恨意識來動員支持者,既擾亂社會又破壞了民主體制正常運作的政黨制衡機制。賴清德上任後濫用司法整肅政治對手,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便任意羈押、調查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政治人物,迫使在野陣營多次走上街頭抗議,表達不滿。而賴政府不但不悔改,甚至變本加厲,不斷以《選罷法》、《反滲透法》之名搜查國民黨各地方黨部,以及正常參與兩岸交流的團體。此外,賴清德也極度不尊重台灣民意所選擇出來的立法院席次分配。在上任不久後就號召「青鳥」包圍立法院,緊接著又發起全島性的大罷免運動。估計今年下半年全台灣將有30餘起立委罷免投票案,若這些立委遭到罷免,又將舉辦數十場的補選。此行徑不僅嚴重加劇政黨對立,更是一場令全台灣社會空轉又勞民傷財的「惡罷」。

其次,在對經濟、產業發展和勞工待遇的危害方面,賴清德應對美國關稅戰的錯誤策略,嚴重損害台灣企業和勞工的利益,也使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困局。面對美國任意施加的關稅壁壘,賴清德不想方設法避險,而是全盤押注在美國身上,不僅提高對美軍購和投資,還提出台美半導體產業整合的計劃,使台積電和其上下游相關供應鏈未來都可能遷移到美國,使台灣經濟、產業發展面臨巨大風險。更嚴重的是,面對美國「貿易不平衡」的指控,賴政府試圖通過匯率調整、更加開放農漁牧業市場等做法安撫美國,這些做法無異於全面犧牲台灣中小企業、底層勞工和農漁牧民的權益來「賣台援美」,是極為錯誤的政策方向。

再者,在對兩岸關係的危害方面,賴清德上任後不斷挑釁中國大陸,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提出具針對性的所謂「十七條國安策略」,全面限制兩岸人民的交往與交流,推動各項積極備戰的政策,大幅提高軍事預算。而且賴政府還煽動對大陸籍配偶仇視、打壓的社會氛圍,撤銷支持兩岸統一的大陸配偶的居留權,並將她們驅逐出境。種種「謀獨挑釁」的做法引發大陸發動的至少四次大規模的圍台軍演,將台海穩定、兩岸關係的發展、台灣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推向危險的境地。更嚴重的是,賴清德升高兩岸對抗衝突的局勢後,又假借「備戰抗中」、「反滲透」等名義發動「綠色恐怖」,對政治對手和一般民眾進行言論、身份審查,限縮老百姓到大陸旅居、生活的正當權益。這些做法令人民感到恐懼,擔心民進黨正裹挾著全台灣朝向法西斯化的危險路線邁進。

最後,勞動黨表示,針對賴政府執政一年來的倒行逆施,我們認為賴清德應虛心接受民意的監督、回應民眾的不滿,調整現行嚴重錯誤的政策路線,因此提出以下三點呼籲:

  1. 停止政黨惡鬥以及針對政敵的司法迫害,恢復台灣的民主法治建設,並尊重立法機構中的民意展現及立法委員合憲合法的代議制衡機制。
  2. 改變錯誤的「產業鏈脫中入北」和無底線討好美國的經貿政策,正視兩岸經貿良性互動、互利共生的現狀,真正落實經貿去風險化,避免產業被美國進一步掏空,防止台灣經濟發展和勞工權益受損。
  3. 緩解兩岸極端對抗態勢,尊重兩岸憲法一中的法理和歷史現實,恢復兩岸人民正常交流、交往之權益。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黃奎博:賴談兩岸論調相對中性 勢必受美壓力
2025-05-20 中評社台北5月20日電 張嘉文

賴清德今天上午發表“迎風轉型、穩健前行”的就職周年談話,兩岸關係篇幅不多:僅在媒體提問時談到,論調也相對中性。對此,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向中評社表示,對照賴這幾個月的強硬作風,實在不符常理,只能說:事出必有因,勢必是美國的壓力。
黃奎博強調,所以台灣問題還是取決於中美談判的框架,如何發展要看中美談判進程。如果他們談判沒有惡化,美國對台灣的“關注”可能會更明顯:不管是美國在行動上要台灣自我克制,或者在言語上出現類似“不支持台獨”、甚至更明顯的字眼,只要美中談判不倒退,這都有可能。
賴清德就職周年記者會,兩岸篇幅不多。賴說,侵略者才是和平的破壞者,國際上有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是受侵略者的脅迫。但也重申,只要對等、尊嚴,台灣很樂意跟中國進行交流合作。
黃奎博對此表示,很可能是在瑞士日內瓦的中美會談後,中方有非常明確表達對於“務實台獨”趨勢還有做法的關切,這個消息應該從美方再傳到了賴政府。所以對照賴清德這幾個月的說法,賴一點都沒提到兩岸議題,實在是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賴的個性,所以事出必有因,只能說是美國壓力。
黃奎博說,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中國大陸的壓力,說不定賴政府這邊有些情資,再繼續對抗下去,大陸可能會採取更高壓的手段。但這可能性相對小。
談到這是否可能為賴清德的政策轉向,或者只是待風頭過去的暫時策略?
黃奎博認為,要看中美談判的進程。如果談判沒有惡化,可能美國對台灣的各種關注會更明顯。但如果雙方談判進一步退兩步,這時候難保某些美國官員可能會考慮把台灣拿來當成和中方談判的籌碼,這時候他們怎麼看待台灣問題就喊難說。
黃奎博強調,所以台灣問題仍是在中美談判框架中,台灣自己的自主性有限。所以蔡英文跟賴清德一直講說“台灣可以自己當棋手”,這種自我民族主義喊話式的說法,遇到現實一戳就破了。

空洞的520
2025-05-20 美麗島電子報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今天是賴清德總統就職一週年,賴清德依例舉行就職週年記者會,內容卻是空前的空洞貧乏,就職演說幾乎只有成立主權基金一個重點,談了昨天三峽的車禍、即將開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就職演說全文才勉強超過3000字,只回答了3個記者提問。賴清德從進場到離場,總共才21分鐘就草草結束。
去年520賴清德就職,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為題發表就職演說,講稿長達5291字,內容包山包海。除了細數從戒嚴到連續同一政黨連續執政三個總統任期的民主成就,還提出了「民主立法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國政」、「民主台灣,世界之光」、「民主台灣,世界和平舵手」、「民主台灣,世界繁榮推手」、「樂民之樂,憂民之憂」、「團結力量大,繼續壯大國家」、「台灣新世界,世界新台灣」等七大願景,中間還夾雜著「前瞻未來,智慧永續」、「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等三個子項。
總統演說的子標總是比較高大上、沒那麼直白,但看得出賴清德上任之後是很有信心要有一番作為的,可如今已經完全跳票。過去一年,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內部撕裂、朝野互罷立委、五院打成一團、覆議釋憲創新高、台灣沒有躲過川普的32%對等關稅、台積電赴美投資連帶下游業者也得跟著去、海鯤號進度落後,方方面面都沒有任何的好消息。
於是賴清德週年演說,總統府連個像是「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這樣的標題都省了,直接比照一般新聞稿說「總統發表執政週年談話 盼面對挑戰轉型 穩健前行」。去年520,賴清德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被外界認為是「新兩國論」。今年賴清德乾脆連中國、兩岸的字眼都完全不談,兩眼一矇當作兩岸的問題完全不存在。
去年520,賴清德說,國際間已有高度共識,認為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各國已經展開積極的合作來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就在上個月,美國也完成了『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的立法,將提供印太區域額外的安全援助,支持台海的和平穩定」。
今年賴清德提到台美關係,則變成「朋友之間難免有摩擦,但終究能夠磨合」、「即使遭遇意見分歧,只要有信任的基礎、誠懇的對話,也能夠更加瞭解彼此,讓交情更加深厚」。語氣明顯不確定許多,等於間接承認台美關係遠不若以往(蔡英文時代)。
而談到國際,賴清德則僅剩下「接軌國際」、「舞台在國際」、「國際廠商」、「國際研發」、「國際市場」、「國際競爭力」、「國際電腦展」、「國際供應鏈分工」,全部都是講的都是經濟,完全不提國際局勢,連個國際友好、國際支持的空話都沒有。去年的關鍵字「俄烏戰爭」,被賴清德用來隱喻中國對全球和平的威脅。如今的「俄烏戰爭」,只剩下造成台電虧損,希望補助台電穩定電價。
國際局勢、中美台關係完全與賴清德想像背道而馳,所以完全不談。過去一年又完全沒有政績,賴清德只能拿三峽的交通悲劇、國際電腦展來填字數,內容異常空洞,只剩下主權基金一個重點。但主權基金在台灣早就討論到爛,央行已經多次重申:外匯存底是對廠商的借貸,不可能用來成立主權基金。
放眼國際上成功的主權基金,多半具備專業、獨立、透明、穩健的要件,必須排除一切外力的影響,才有成功的條件。反觀台灣「類主權基金」的國發基金、四大基金,弊端重生、績效不彰,當前的政治環境又決不允許;即便真的大罷免大成功,讓民進黨取得國會多數成立,下場也不樂觀。
因為政績乏善可陳,賴清德520不敢接受國內主流媒體的專訪,拿網路節目《敏迪選讀》打頭陣,再拿兩個日媒湊數,結果還冒出「大小公司併購說」的爭議;就職週年記者會也只回答3個問題,還以要參加國際電腦展開幕為由快速結束。對一個總統而言,有什麼比宣揚自己政績、擘畫未來願景更重要的事?
過去一年,賴清德掌控行政、司法、監察等三院,的確把立法院和在野黨打到抬不起頭。但520是一個重要的時點,提醒所有國人不得不關注賴清德。即便是再討厭在野黨和立法院的人,都會驚覺「賴清德已經就任一年了」,多少會因而思考:過去一年自己的生活、社會的氛圍、國家的處境是否有改善,所有的問題是否都能完全歸咎於在野黨。所以賴清德的520不得不低調,甚至希望最好全世界都不記得有這回事。
2017年,蔡英文第一任的520民調跌到低點,蔡英文甚至沒有舉行520記者會,而是藉519接見「2017海外華人媒體人士回國參訪團」的場合發表就職演說,520當天只邀了弱勢兒童到官邸共進午餐。但當時蔡英文是歷經一連串的改革引發民怨之後的低調。如今的賴清德卻還要繼續大罷免,還要繼續「更大的民主」。
賴清德過去一年政績蒼白空洞、缺乏遠見、能力貧乏、個性好鬥,最終都不可能逃過人民的眼睛;如此弱勢的520,也很難帶動強勢大罷免的氣勢。蔡英文在民調下挫時,還知道暫避其鋒、低調沉潛。而如今民調已經下挫的賴清德還自信滿滿,堅持要殲滅在野黨,幻想要得到超越蔡英文的權力。

悖離史實的族群神話建構
2025-05-29 中國時報 林谷芳/文化學者

這次獨派鬧了大笑話,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將占台灣96%人口數的漢族稱為「其餘人口」。有句話說,「沒知識也應該有常識」,所謂其餘,在分類學上是指無法分類,是為特殊案例而設。基本上,如果對多數對象無法歸類,它就是一個無效的分類。
行政院如此逾越常識,也真應驗那句話:人許多所謂的知識,其實都是在為自己主觀的情感找理由的。然而,能理直氣壯犯此可笑的常識偏差,除情感外,也得力於台獨史觀一些自以為是、卻不符事實的「神話」。
神話是先民時期民族情感價值的重要投射,更多的是看到其象徵的、情感的意義,並不一定要深究事實真相。但當代,要建構族群神話,就須禁得起史料與邏輯檢驗。在建構當代族群神話中,許多獨派人士不遺餘力,希望藉由各種所謂的證據來證明台灣的漢人基因比例很少,即便有,也只是基因組成的一項元素。
然而,當代遺傳學進步,連現代人類都可上溯到一個共同的父親,更不用說對各個族群基因差異演變的追蹤。這個研究使得當代在談中國史時,對於歷史中許多不同的少數民族,如羌、鮮卑,在歷史舞台消失後是到了哪些地方,轉成怎樣的文化型態,與當地原住民的通婚情形,都可構建出清晰的痕跡。而他們跟以中原為主的炎黃部族其基因間到底有怎樣的血脈關聯,這些都已逐漸在學術界展開研究、追尋,也得到一定成果。
就此,是不是漢人,並不是從情感決定。漢人有共同的基因模型,可分為北方和南方漢人。北方漢人基本上父系與母系都帶著較多一元色彩,這與歷史相符,因為胡人「南下牧馬」,中原特別「嚴夷夏之辨」。所以漢人娶胡人為妻的,歷史中為數極少。
相對於此,南方漢人就不同,在基因上顯現出「父系一元、母系多元」特徵,這也跟歷史發展、地理環境相當。南方多山,部族繁多,也沒有那麼強的「夷夏之辨」,所以與當地有較多通婚的情形。也就是說,雲南的漢族在母系上就帶有較多當地少數民族的成分,而貴州的漢族就帶有貴州少數民族的成分。
即便台獨史觀者強調「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要說明他與大陸漢人已有不同。但其不同,也只能是他與雲貴漢人間有不同的母系特徵,作為漢人的基礎基因特徵仍存在。
更有甚者,「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本身就是誇大的歷史敘事。以漢人宗祧繼承觀念的緣故,除非萬不得已,異族通婚總是少見。就例如,筆者是新竹香山人,新竹是客家大縣,但沿海地帶住的是福佬人。即便如此閩客相接之地,且兩者同為漢人,但當我的五叔要娶客家人為妻,也還得鬧上一段家庭革命,這就說明了異族通婚絕沒有大家相信的那麼容易與普遍。日據時期戶籍記載也顯示原漢通婚僅占平埔族女性婚姻之少數,而原住民基因占台灣漢人基因平均比例很低,顯示歷史上原漢通婚不多。更何況,海禁的時間有限,在這時間來台的漢人只占整個400年移民漢人的少數。
總之,「其餘人口」是個腦殘的笑話,悖離基礎統計學、分類學的知識,更對現代族群基因的研究毫無所悉,所以才能如此大剌剌地說「我不是漢人」。
川普這次在美國總統大選的勝利,一定程度標誌著「回歸常識」的重要。標舉「覺醒」的知識分子,將顯而易見的事實透過語言的遊戲完成觀念轉化,最後就讓自己陷入觀念遊戲的陷阱,以此自嗨,還指責別人。而台灣也正以「進步價值」為名玩著這個遊戲,如此下去,兵凶戰危也就迫在眉睫。以常識撥亂反正,在台灣可謂是刻不容緩了。

教育部將編「國家認同教材」?學者:不准認同中國 只能編出「穢史」
2025-04-15 梅花新聞網 簡立欣

教育部昨日表示,為避免教師混淆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國家認同教材」,可望暑假前開發完成。對此學者表示,依據憲法,我國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我們的原鄉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歷史;現在賴政府不准學子認同中國,形同逼國人為自己的國族認同道歉,如此編出來的教材也只能是「穢史」。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4日邀請教育部長鄭英耀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有綠委擔心學校老師利用教育手段試圖混淆學生「國家認同」。鄭英耀回應,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等,盼暑假前開發完成,給學生正確資訊。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梅花新聞網》表示,這是民進黨的一貫作法:李、扁時期還是「一邊一國」、「兩國論」;蔡政府致力「去中國化」;現在賴政府覺得還不夠,進一步把對岸「敵國化」,從「去中」變成「仇中」,而且把這種意識擴及教育面,把大人的意念塞進中小學的教材中。
吳昆財表示,歷史教育負有國家認同的功能在,去看《憲法》中的「基本國策」篇,「培養國民的民族精神」本來就是國民教育的目標之一。從法理上來講,我國現行體制是中華民國,我們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又因為歷史因素,中華民國簡稱中國,很多學者已經論述過這一點,是民進黨自己不要中華民國。若民進黨要去認同台灣國,那就修憲,帶種的話直接制憲;民進黨要修憲不敢、制憲不敢,要跟中共對幹又打不過,只敢霸凌歷史教育、洗小孩的腦。
吳昆財表示,過去課本裡說「認識中國」,尚且不完全是負面意義;現在直接要求「識讀中國威脅」,但為何不是認識中國的優點?中國真的一無是處嗎?若真如此,那中國元素早就消失在地球了,而非現在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何謂中國威脅?是指中華民國威脅?中國文化威脅?中國歷史威脅?吳昆財說,認同包括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前總統蔡英文說「沒有人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現在賴政府的意思就是認同中國,就是認同威脅、認同敵國,這是要我們為自己的國族認同道歉嗎?
他表示,我們的原鄉就是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要把自己的原鄉視為威脅,形同自己揮刀砍掉自己的認同,這是一種斷裂、也是錯亂。民進黨可能會說「認同台灣」,那請問「台灣」的元素是甚麼?不就是從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來的嗎?
吳昆財痛批,這是他幾十年來第一次感受到政治黑手伸進校園,教育官員完全斯文掃地、自甘成為杏壇敗類,為了當綠營的官,甚麼都敢做,未來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以想見,所謂的「國家認同教材」一定也是找一批綠油油的御用文人來幫襯,歷史只是為某些人量身訂做,以後將成為「穢史」的一部分。
教改論壇成員、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說,所謂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國民的國家認同必須依照《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否則就是違憲、違法。